气候变化对西藏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适应性对策
次央
林周县江热夏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 850000
引言: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核心区,农业以青稞、小麦等耐寒作物为主,占全区耕地面积的 60% 以上。然而,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西藏气温增速达全球同纬度地区的 2 倍,降水时空分布失衡,极端气候事件频发。2022 年西藏共发生 64次气象灾害,冰雹、干旱、强降水等导致农田受灾面积达 482.44 公顷。气候变化不仅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周期与产量,还通过改变土壤肥力、加剧病虫害传播等间接途径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系统评估气候变化对西藏农业的影响机制,并提出针对性适应策略,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与生态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气候变化对西藏农业生产的直接影响
西藏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其农业生产正面临气候因子时空演变带来的显著挑战。1961—2022 年期间,西藏年平均气温以每 10 年 0.33‰ 的速率上升,冬季升温尤为突出,达 0.50‰ ,夏季升温 0.48∘C/10a 。这种增温趋势打破了传统农业气候节律,导致作物生长周期发生适应性调整。与此同时,年降水量虽整体呈增加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江孜、日喀则等地区每 10 年降水量减少 2.48-1.76mm ,降水不均加剧了旱涝灾害的频发。
气候变化对作物物候期与种植布局的影响尤为直接。冬春季增温使青稞、小麦等作物的播期提前 5—10 天,生育期缩短 5—7 天,种植上限向海拔 4500米以上区域扩展。这一变化虽在短期内扩大了种植范围,但长期来看,生育期缩短可能抑制光合产物积累,导致籽粒灌浆不足,影响产量稳定性。此外,温度升高加速了土壤有机质分解,拉萨、日喀则等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下降0.1%-0.3% ,土壤肥力退化进一步削弱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对农业生产构成直接威胁。2022 年夏季降水偏少导致局部干旱,而秋季降水集中引发山洪泥石流,冲毁农田基础设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冰雹灾害尤为突出,2022 年共造成 304.2 公顷农田绝收,经济损失超千万元。此类灾害不仅破坏作物植株,还导致土壤结构恶化,加剧水土流失。面对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西藏农业需通过调整种植制度、改良土壤管理、强化灾害防御等措施,提升应对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二、气候变化对西藏农业生产的间接影响
气候变化通过土壤、生态及经济系统的连锁反应,对西藏农业生产构成深层威胁。在土壤与生态系统层面,冻土层加速退化成为关键问题。1960 年以来,西藏冻土层厚度每10 年减少4.4—16.07 厘米,土壤孔隙度降低,保水能力下降20%-30% ,导致作物根系难以深扎,尤其在干旱季节易引发水分胁迫。
病虫害传播风险的加剧进一步威胁作物健康。温度升高使蚜虫、条锈病等病虫害的越冬存活率提高 20%-30% ,其繁殖代数增加 1—2 代,导致农药使用量年均增长 5%-8% ,形成“农药依赖—环境污染—抗药性增强”的恶性循环。湿润环境还为病原菌提供了温床,2022 年小麦赤霉病发病率较常年上升 15% ,病害扩散速度加快,防控难度提升。
粮食安全与经济结构面临双重挑战。青稞作为西藏主粮,其单产波动加剧,2015—2020 年产量年均增速仅 0.8% ,远低于人口增长速率( 1.2% ),供需缺口持续扩大。牧区草场退化同样严峻,过度放牧与气候干旱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15%-20% ,牲畜载畜量减少 30% 以上,农牧耦合系统稳定性受损。这种“粮草双减”的局面不仅威胁居民口粮安全,还可能引发牧民转产压力,加剧区域经济失衡。应对间接影响需从生态修复、绿色防控及产业结构调整入手,构建气候韧性农业体系。
三、西藏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
优化种植结构与品种选育是提升抗逆能力的核心。针对干旱、低温等逆境,需扩大耐旱、抗倒伏青稞品种的推广面积,例如“藏青2000”“喜马拉雅22 号”等品种,其根系发达、灌浆期耐高温特性可降低减产风险,目标覆盖率提升至70% 以上。同时,在高海拔区域试点藜麦、燕麦等替代作物,利用其耐寒、耐瘠薄特性,降低对青稞的单一依赖。例如,那曲地区已试点藜麦种植,亩产达150 公斤,蛋白质含量高于传统作物,为牧民提供新型饲料与粮食来源。此外,通过建立作物种质资源库,筛选适应未来气候的种质材料,例如抗条锈病、耐盐碱的青稞突变体,为品种改良提供基因储备。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缓解资源约束的关键。针对降水时空不均问题,需建设高原节水灌溉工程,推广滴灌、喷灌技术,结合土壤墒情监测实现精准灌溉,目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0%-40% 。例如,日喀则市已建成 5 万亩滴灌青稞田,年节水达 200 万吨。针对冰雹、低温等灾害,需在主产区修建防雹网、温室大棚等设施,例如山南市加查县通过搭建防雹网,使核桃冰雹灾害损失率从 40% 降至 5% 。此外,修复退化草场、建设梯田与鱼鳞坑等水土保持工程,可减少水土流失,提升农田生态功能。
完善灾害预警与科技支撑体系是降低损失的保障。需建立西藏农业气象灾害数据库,集成遥感监测与地面观测数据,利用 AI 模型实现灾害预警提前量达 72 小时,例如通过卫星热红外数据提前识别干旱区域。同时,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推广生物防治(如释放天敌昆虫)、轮作休耕等技术,目标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20% 以上。例如,林芝市通过推广“青稞 - 油菜”轮作模式,使土壤肥力提升 15% ,条锈病发病率下降 25% 。此外,建立农业保险与灾害补贴机制,可降低农户风险,例如那曲市将冰雹灾害保险覆盖率提升至 60% ,保障农户基本收益。
总结:
气候变化对西藏农业生产的影响具有复杂性与区域差异性。短期来看,温度升高与降水增加可能促进作物复种指数提升;但长期而言,高温胁迫、土壤退化与灾害频发将严重威胁粮食安全。未来需通过政策引导、科技创新与社区参与,构建“气候智能型”农业体系,推动西藏农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
参考文献:
[1] 杜军 , 胡军 , 周保琴 , 等 . 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作物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08, 26(1):5.
[2] 格桑曲珍 . 西藏气候变化及其对作物生产潜力和增产空间影响研究 [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3] 措姆 . 气象灾害对西藏地区农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探讨 [J]. 农家科技:中旬刊 ,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