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环境功能区自动监测点位选点调整探究
纪莉
塔城市环境监测站 834700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噪声污染成为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环境问题。声环境监测是噪声污染防治的基础,其监测点位的科学布局直接影响数据的代表性和管理决策的有效性。塔城市作为边疆小城市,原监测点位存在覆盖不足、代表性弱等问题。依据《“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本研究以塔城市为例,系统探讨声环境功能区自动监测点位的优化调整方法,旨在为同类城市功能区声环境点位调整提供实践参考。
2. 塔城市区域概况及功能区声环境监测情况
2.1 塔城市概况
塔城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属典型边疆小城市。城市功能区划包括居住区、商业区、交通干线等,人口分布呈现中心密集、边缘稀疏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扩展,噪声敏感区域增多,对监测网络提出更高要求。
2.2 原有点位布设情况
塔城市原有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是依据 2019 年声环境功能区划调整,共 7 个手工监测点位其中 1 类区(居住、文教区):3 个点位,位于地区党校、地区广播电视大学、地区生态环境局;2 类区(居住、商业混合区):2 个点位,位于天新酒业有限公司、鸿瑞热力有限公司;3 类区(工业区):1 个点位,位于农业科学研究所,实际为规划区,无工业生产,大部分为耕地;4a 类区(交通干线):1 个点位,位于青少年活动中心,城市主干道文化路路旁。
2.3 原有点位声环境质量状况
依据塔城市环境监测站 2021-2024 年监测数据情况,各类功能区昼间、夜间噪声达标率均为 100% 。(见表1)

3. 功能区声环境点位调整情况
3.1 明确点位分布情况
塔城市原功能区声环境监测点位主要分布在3 个1 类区、2 个2 类区、1 个3 类区和1 个4a 类区,这些点位多位于学校、行政单位、企业院内等地点。然而,这种布局在覆盖范围上存在明显局限性,尤其是在人口密集区域和功能分区复杂的城市环境中,难以全面反映声环境质量状况 [1]。故将原有点位进行了调整,取消了3 类区点位,新增了1 个2 类区点位,并将所有点位调整至居民小区内,从而显著提升了监测点位的覆盖范围和合理性。
3.2 点位调整说明
3.2.1 1 类、2 类、4a 类声环境功能区点位调整说明
研究表明,居民小区内的监测点位能够更准确地反映长期噪声水平变化趋势,尤其是在夜间噪声监测方面表现出更高的稳定性 [2]。1 类、4a 类声环境功能区数量不变,2 类声环境功能区点位从 2 个调整至 3 个,将所有监测点位调整至居民小区内,可以增强监测数据与居民噪声感知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更直观地反映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噪声敏感型建筑物如居民楼是城市噪声监测的重要对象,其监测结果能够直接体现噪声扰民问题的严重程度。这种调整能够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使其更贴近居民的实际感受,也有助于加强公众对
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认知和支持。
3.2.2 取消 3 类声环境功能区点位的依据
塔城市原有的 3 类区点位在功能区划中未履行相应的声功能区职能,其主要原因在于该区域缺乏工业生产活动,截至目前仍作为耕地或农业用地使用中。根据《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 15190-2014)的相关要求,3 类功能区主要适用于工业生产、仓储物流等噪声排放较高的区域。然而,塔城市的3 类区并未承载上述功能,其噪声水平与其他功能区相比并无显著差异。为避免因不合理布设导致监测数据失真或代表性不足,因此,取消 3 类区点位不仅符合塔城市的实际情况,还能够提高监测资源的利用效率,确保监测数据更加准确地反映城市声环境质量。
4 调整效果分析
“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声环境功能区监测点的调整应以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核心,基于功能区面积和人口密度进行优化布局。具体而言,该计划强调监测点位的设置需紧扣《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的宗旨与原则,并遵循“以人为本、问题导向”的基本理念 [3]。塔城市作为边境城市,其人口分布与功能区划特点决定了监测点位的优化布局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从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来看,调整前的点位布局由于选址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学校、行政单位等固定场所,容易受到特定噪声源的影响,导致监测数据的波动性较大。例如,学校点位可能在上下课时间段内出现噪声峰值,而行政单位点位则可能因办公活动产生间歇性噪声干扰,从而影响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稳定性 [3]。调整后,将所有点位迁移至居民小区内,这一变化不仅减少了外界突发噪声源的干扰,还增强了监测数据与居民实际噪声感知的相关性。此外,新增的 2 类区点位进一步补充了城市生活区域的声环境信息,使监测数据更具代表性。
5 结论
塔城市声环境功能区自动监测点位选点调整的研究以“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指导,结合城市功能区面积和人口密度分布特点,对原有手工监测点位进行了系统优化。通过对比调整前后的覆盖范围与监测精度,发现调整后的点位布局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城市不同功能区域的声环境质量状况,尤其是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数据采集能力得到显著增强。调整后的点位布局更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监测精度在数据准确性和稳定性方面均有显著提升。
此外,调整后的监测点位布局为塔城市声环境整体评估提供了更为科学的基础数据支持,有助于精准判断城市声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这些成果不仅验证了调整举措的合理性,也为其他城市在声环境监测点位优化方面提供了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 浦国佳 ; 余建林 ; 李莉 . 嘉兴市区“十四五”时期声环境监测点位调整研究 [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1,41(11):75-79.
[2] 赵佳美 ; 户文成 ; 温香彩 ; 张萌 ; 汪贇 . 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时间代表性研究 [J]. 应用声学 ,2019,38(5):862-868.
[3] 舒恬静 . 黄冈城区“十四五”声环境监测点位优化调整研究 [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1,2(6):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