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监测数据中统计检验与处理的应用
潘楚婷
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南海分局 528200
引言:
地下水监测通过采集水位、水质及气象相关数据,为评估地下水环境状况、预测变化趋势及制定管理措施提供基础。然而,由于监测过程易受传感器误差、环境干扰及人为操作等因素影响,原始数据可能存在异常值、缺失值或系统性偏差。因此,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检验,是确保数据质量、提升分析结论可信度的必要环节。
一、地下水监测的重要性
地下水是许多地区的主要饮用水源,其水质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通过长期监测地下水中的溶解矿物质、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指标,可以及时发现水质异常变化,预防水源污染事件的发生。例如,监测数据可揭示工业废水、农业化肥或农药渗漏对地下水的潜在威胁,为相关部门采取治理措施提供信息。
地下水位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在建筑工程中,地下水位上升可能导致地基软化、建筑物倾斜或开裂;地下水位下降则可能引发地面沉降,影响桩基承载力。通过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变化和运动规律,工程勘察人员可精准评估地基风险,优化桩基设计,避免因地下水问题导致的工程事故。
地下水监测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石。通过监测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规律,管理者可科学制定用水计划,避免过度开采导致的资源枯竭。例如,监测数据显示某地区地下水储量下降时,可及时实施限采措施或采用节水技术[1]
二、地下水监测数据的特殊性
地下水监测数据涵盖多种参数类型,且来源复杂。一方面,监测对象包括水位、水质、水温以及水文地质参数;另一方面,数据来源涉及地质勘探、水文观测、环境采样等多学科交叉领域。这种多样性要求监测系统具备多传感器集成能力,同时需整合地表水、气象数据等外部因素,形成综合性的数据网络。并且监测数据易受地质结构、地形地貌、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统计检验与处理在地下水监测数据中的应用
(一)地下水监测数据的统计检验
地下水监测通过采集水位、水质(如 pH 值、溶解氧、污染物浓度等)及气象相关数据,为评估地下水环境状况、预测变化趋势及制定管理措施提供基础。然而,由于监测过程易受传感器误差、环境干扰及人为操作等因素影响,原始数据可能存在异常值、缺失值或系统性偏差。因此,需要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检验。
根据地下水监测数据的特点,常用的统计检验方法包括:计算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极差等统计量,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绘制直方图、箱线图、散点图等,直观展示数据分布特征及潜在规律。
进行假设检验:单样本 t 检验:验证某指标均值是否与理论值存在显著差异;配对t 检验:比较同一监测点不同时间或处理方法下的数据差异;方差分析(ANOVA):分析多组数据间的显著差异。
时间序列分析:自相关分析(ACF、PACF):识别数据的时间相关性,为建立预测模型提供依据;季节性分解:分析数据中的趋势、季节性以及随机成分,揭示水位、水质变化的周期性规律。
相关性分析:衡量各个变量间的线性相关性,找出非线性相关或数据存在的异常值。
以广东省某工业密集区为例,该区域地下水监测网络包括 10 个监测井,采集指标涵盖地下水位、pH 值、氨氮浓度、溶解氧(DO)、总硬度及氯化物含量。数据时间跨度为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采样频率为每月一次,部分指标存在缺失值及异常波动。该地区地下水位受潮汐影响显著,且面临工业废水渗漏风险。通过监测井 X05 的 pH 值,得出中位数为 6.5,低于其他点位(中位数为 7.0\~7.2),可能与周边电镀厂废水排放有关。配对 t 检验:验证枯水期(1-3 月)与丰水期(7\~9 月)地下水位的显著差异。示例数据:枯水期水位均值
,标准差
;丰水期均值 x2=4.2m ,标准差 s2=0.4m 。配对检验公式:

其中 Ri 为第 i 组的秩和;ni 为样本量;N 为总样本数。假设 k=3 , N=30 ,计算可得 H≈8.76. 查 H 分布表可得 p<0.05 ,表示不同功能区氨氮浓度存在显著差异[2]。
(二)地下水监测数据的处理
地下水监测通过实时获取水位、水质、电导率等数据,反映地下水资源动态变化。随着监测技术的进步,数据量剧增,传统处理方法难以满足需求。地下水监测数据主要包括:水位历史记录、气象数据、地质擦书、地表水关联数据等。数据的处理流程包括缺失值处理、异常值监测以及多元数据融合。
以广东省某地区地下水监测站为例,该站数据存在 15% 的缺失值,需填补地下水位与降水量的缺失值。数据缺失的原因为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且集中,易受台风影响,缺失值主要集中在台风季,即 6\~9 月。经统计检验,缺失值呈现出非随机缺失的特征,与极端天气事件相符。首先绘制水位事件序列图,识别缺失时段。通过散点图分析水位与降水量、温度的相关性。采用 K 近邻插值(KNN)( k=5 ),结合时间、温度特征寻找相似样本填补,针对台风期的连续缺失,引入气象部门发布的区域降水量数据进行辅助插补。地下水位的短期缺失采用线性插值 + 水位变化速率进行修正;长期缺失则构建LSTM 模型,输入历史水位、降水量、温度及台风预警等级作为虚拟变量,预测缺失值。针对传感器故障导致的系统性缺失,利用相邻监测站的空间插值进行初步填补,再结合LSTM 优化。
地下水监测数据的异常值监测涉及数据采集、预处理、分析判定等环节。预处理阶段先通过均值填充、线性插值等方法填补缺失值,再采用 IQR(四分位距)法、标准差法等统计技术识别并剔除离群值。目前主要使用智能监测系统来监测异常值,系统通过实时采集水位、水质(COD、氨氮、重金属等指标)、地下水流速等多源数据,结合 LSTM 模型预测水质变化趋势。在某化工园区中,系统自动识别某监测点COD 浓度异常升高,超出历史均值 ±3σ 且持续48 小时,触发红色预警。经现场核查,发现附近化工厂地下管道泄漏,污染物渗入地下水层。由于预警及时,相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措施,避免了污染扩散,并依法对企业进行查处。
多元数据融合通过整合地面监测、遥感、地球物理勘测、环境监测等多源数据,构建综合信息模型,实现对地下水资源的精准评估、实时预警及科学管理。地下水监测数据涵盖地面监测数据、遥感数据、地球物理数据以及环境监测数据,这些数据通过标准化处理与时空配准,形成统一的数据集,可采用集合卡尔曼滤波等方法,融合实时观测与模型预测数据。
结论:

统计检验与处理技术是提升地下水监测数据质量的核心手段。研究验证了其在异常值识别、数据补全、趋势分析等方面的有效性,为地下水资源管理、污染防治提供了坚实数据支撑。未来需持续探索新兴技术与传统方法的融合,推动地下水监测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1] 王兴龙 . 地下水监测数据分析及地质环境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J]. 中国高新科技 ,2025,(05):158-160.
参考文献:
[2] 康彩琴 . 统计检验与处理在地下水监测数据中的应用 [J]. 海河水利 ,2022,(04):105-107.
作者简介:姓名:潘楚婷;性别:女; 出生年月:1996 年2 月;籍贯:广东省佛山市 民族:汉族;最高学历:本科;目前职称: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生态环境管理与咨询
假设 n=10,t≈-4.12 ,查t 分布表可得 p<0.01 ,丰水期水位显著高于枯水期。分析该区域不同功能区氨氮浓度的差异。示例数据:工业区均值 5.2mg/L 、农业区 2.8mg/L 、居民区 1.5mg/L⨀ 。 H 检验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