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道家思想哲学与中国文化艺术关系浅析

作者

冯道丽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市 402260

一、引言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艺术影响深远。其发展历经上古起源、春秋战国奠基、秦汉至魏晋宗教化转型、唐宋以降多元融合等阶段,核心围绕“道”展开,涵盖宇宙论、自然观、辩证法、人生论、政治论等维度。在文化艺术领域,道家思想渗透于绘画、文学、音乐、书法、建筑、雕刻等诸多方面。中国艺术精神核心包含尊崇自然、追求意境、注重神韵、人文关怀及超越现实等特质,是民族审美、哲学与文化底蕴的集中体现。

二、道家思想的发展脉络与哲学内核

(一)发展历程:从宇宙本源到文化基因的千年演进

道家思想的源头可追溯至上古文明的原始自然崇拜,其发展历经多个关键阶段,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

1. 上古起源:以盘古开天、伏羲画卦等神话为文化原型,孕育了“道法自然”的原始观念。原始先民通过观察自然运行规律,形成了对“道”的朴素认知,将其视为宇宙生成与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

2. 哲学奠基:老子在《道德经》中首次系统阐释“道”的哲学内涵,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核心命题,确立了道家思想的理论根基。庄子进一步以“逍遥游”“齐物论”等思想拓展道家的精神境界,将哲学思考延伸至个体生命的自由与超越。

3. 宗教化转型:秦汉时期,道家与方仙道合流,形成“黄老道”,逐渐向宗教形态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寇谦之、陶弘景等道教改革家推动教义系统化,构建神仙谱系,使道教成为与儒家、佛教并立的中国本土宗教。

4. 多元融合:唐代尊老子为始祖,道教成为国教,其思想与儒家伦理、佛教义理相互渗透。宋明时期,道家思想融入理学与心学体系,形成“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文化格局,深刻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

(二) 核心哲学:解构的多维内涵

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范畴,构建了涵盖宇宙论、认识论、人生论的完整哲学体系:

1. 宇宙论:道生万物的生成逻辑

“道”是宇宙的终极本源,“无中生有”的生成论打破了有神论的桎梏。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万物源于“道”的运动与分化,而“道”本身“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具有超越具象的抽象性。这种宇宙观奠定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思维基础。

2. 自然观:顺应天道的生存智慧

道家主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反对人为干预。庄子以“庖丁解牛”的寓言,阐释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内在规律的生存哲学。这种自然观深刻影响了中国人对生态、养生、艺术等领域的认知。

3. 辩证法:阴阳转化的思维范式

道家思想蕴含丰富的辩证思维,认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事物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阴阳五行理论的形成,正是这种辩证思维在自然科学与哲学领域的具象化应用。

4. 人生论:超越功利的精神境界

道家追求“致虚极,守静笃”的心灵状态,主张超脱世俗名利的束缚,回归生命本真。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隐逸情怀、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胸襟,均是道家人生哲学在文学史上的生动写照。

5. 政治论:无为而治的治理智慧

“无为而治”并非消极不作为,而是“循道而治”,通过“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适度干预,实现社会的自然和谐。汉初“文景之治”的成功,印证了道家政治哲学的实践价值。

三、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形塑

(一)艺术本体论:自然为宗的创作本源

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确立了中国艺术“师法自然”的创作原则。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澄怀味象”,强调艺术家需以虚静之心观照自然,方能捕捉万物之神韵。这种观念使中国艺术摆脱了对客观物象的机械模仿,转向对生命本质与宇宙规律的哲学表达。

(二)艺术创作论:虚实相生的审美建构

道家“有无相生”的辩证思维,成为中国艺术处理虚实关系的理论基础。在绘画中,马远的“一角画”以大片留白营造“无画处皆成妙境”;在戏曲中,“一桌二椅”的虚拟场景通过演员的程式化动作引发观众想象;在园林设计中,拙政园的“借景”手法将墙外景物纳入视野,实现“有限空间,无限意境”。

这种虚实相生的创作理念,使中国艺术在极简的形式中蕴含丰富的精神内涵。

(三)艺术风格论:素朴虚静的美学追求

道家“见素抱朴”的审美取向,塑造了中国艺术含蓄、冲淡的风格特征:1. 绘画领域:八大山人笔下的孤禽、残荷,以极简的笔墨传达生命的孤寂与超脱,体现庄子“虚静”“坐忘”的哲学境界。

2. 文学领域: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在想象的驰骋中展现道家“游心于物外”的自由精神。

3. 音乐领域:古琴曲《广陵散》的刚健与《平沙落雁》的悠远,均以“清、微、淡、远”为审美旨归。明代徐上瀛《溪山琴况》提出“二十四况”,将道家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演奏美学原则。

(四)艺术功能论:超越现实的精神救赎

道家思想赋予中国艺术“畅神”“适性”的精神功能,使其成为士人阶层超越现实困境的心灵依托:

1. 园林艺术:苏州园林通过山水布局、匾额题刻营造“城市山林”,如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取意苏轼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体现道家对孤独而自由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2. 雕刻艺术: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刻,利用天然石材的形态稍加雕琢,呈现“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契合老子“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

四、道家思想与中国艺术精神的现代启示

在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代,道家思想所倡导的自然观、辩证思维与超越精神,为解决现代性困境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一)生态启示:“天人合一”思想对应对生态危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借鉴意义,启发艺术家以生态主题创作唤醒环保意识。

(二)审美重构:道家“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新视角,如新媒体艺术中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意境的结合,拓展了艺术表达的维度。

五、结语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道”为根脉,贯穿于哲学、艺术、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不仅塑造了中国艺术“自然为宗、意境为尚、神韵为美”的独特品格,更以其深邃的智慧为中华民族提供了超越现实、安顿心灵的精神家园。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双重语境下,重新审视道家思想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内在关联,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老子,道德经 [M]. 王弼注. 北京:中华书局,2018.

[2] 庄子,庄子集释 [M]. 郭庆藩疏. 北京:中华书局,2012

[3]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宗白华,美学散步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5]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6] 陈鼓应,道家思想新论 [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7]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8]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

冯道丽(1985.12-)女,汉族,四川邻水,八级职员,本科,研究方向:图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