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药物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及其早期预警策略研究进展
韩博文
河北北方学院研究生院 河北省张家口市 075132
摘要:近年来,肿瘤治疗方法不断发展,靶向药物,免疫疗法等新型抗癌药开始被应用,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于是大幅增强。但是,这些药物在抗肿瘤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心血管毒性,给患者带来额外的负担,并且可能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肿瘤药物所致的心血管毒性有多种表现形式,包含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其中心肌损伤,心衰,心律失常较为常见。本文综述了肿瘤药物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表现,机制以及早期警报策略的研究动态,为临床赋予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肿瘤药物、心血管毒性、生物标志物、早期预警
引言
肿瘤治疗手段不断发展,由传统化疗发展为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靶向药物与免疫治疗投入使用后,许多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大幅提升。这些治疗手段引发的心血管毒性问题慢慢得到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全面关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肿瘤药物所致的心血管毒性可能在治疗之初不会显现,但随治疗进程可能会慢慢加重,并且可能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所以,了解肿瘤药物治疗的心血管毒性表现,机制及早期警报策略,对于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期非常重要。
1 肿瘤药物引发的心血管毒性分类
1.1心肌损伤
在肿瘤药物引发的心血管毒性反应中,心肌损伤较为常见,蒽环类药物,铂类药物,HER2靶向药物等常见肿瘤药物都可能引发心肌受损。蒽环类药物(如多柔比星)可经由引起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途径直接损害心肌细胞,临床研究表明[1],蒽环类药物的累计剂量与心肌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铂类药物(如顺铂)在治疗期间可能诱导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从而造成心肌损伤,这种情况在老年患者以及原本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更易出现。
1.2心衰
心衰是肿瘤药物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严重心血管并发症之一,非常是应用蒽环类药物和HER2靶向药物时。蒽环类药物具有心毒性,主要表现为心肌肥厚,心脏收缩功能下降等情况,长期使用可能会造成慢性心衰发生,HER2靶向药物(譬如曲妥珠单抗)能抑制HER2受体功能,从而有效地控制乳腺癌的发展进程,但也提升了心衰风险,非常在联合化疗时,心衰发生率会明显增强。
1.3心律失常
肿瘤药物治疗时出现心律失常,常和药物影响心脏电生理有关,室性早搏,心房颤动,心动过速等,都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研究表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这种靶向药物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 - 1/PD - L1抑制剂),都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化疗药物,放疗大概会直接或间接损害心脏传导系统,进而致使心律失常。
1.4高血压
高血压是肿瘤药物治疗期间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在使用某些靶向药物时更易出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抑制剂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就频繁诱发高血压,这些药物会抑制血管生成及血管扩张,引发外周血管阻力变大,从而引发高血压产生,人们也找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系。
1.5血栓形成
肿瘤药物治疗可能会让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大,不少抗肿瘤药物,部分靶向药物还有化疗药物,可能会使血液的粘稠度加强,引发血管内皮受到损伤等情形,从而引发血栓形成,非常是那些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患者,药物治疗也许会进一步加重血栓风险。
2 肿瘤药物致心血管毒性机制研究
2.1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对于肿瘤药物引发的心血管毒性很关键,蒽环类药物经由其代谢产物促使大量活性氧(ROS)生成,造成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线粒体功能发生障碍,DNA受损等情况,从而损害心肌细胞,ROS持续聚集,另外损害心脏组织,还能激活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心血管损伤。
2.2炎症反应
肿瘤药物可诱导全身性炎症反应,进而致使心血管受到损伤,HER2靶向药物可能会对心脏肌肉的保护性信号通路起到抑制作用,产生局部炎症反应,而且还能引发心衰,免疫疗法有可能过度激活免疫系统,引发心脏遭受免疫炎症损伤。
2.3线粒体功能损伤
线粒体位于细胞能量代谢的核心之处,若其功能受损,便会直接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诸多肿瘤药物会给线粒体的膜电位,ATP合成等带来影响,引发心脏细胞能量代谢陷入混乱,最终引发心衰等心血管方面的问题。
2.4血管内皮损伤
部分靶向药物,比如VEGFR抑制剂与TKIs,这些药物会抑制血管生成以及血管内皮功能,于是,血管通透性得以优化,血管发生收缩,这便会引发高血压与心血管功能障碍,在血管内皮受损之后,大概会推动血栓形成,进而进一步加重心血管毒性风险。
3 肿瘤药物心血管毒性早期预警策略研究
3.1生物标志物监测
心肌损伤标志物涉及心肌肌钙蛋白(cTn),脑型利钠肽(BNP),N末端脑型利钠肽前体(NT - proBNP),这些标志物在心血管疾病监测中全面应用,于肿瘤药物治疗的心血管毒性评价上也具备重要价值。心肌肌钙蛋白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其增多往往与急性心肌损伤相关,BNP和NT - proBNP为心肌在扩张或压力过负荷状态下分泌的标志物,通常用以评定心衰严重程度[2]。肿瘤治疗若引发心血管毒性损害,这些标志物的水平就会提升,这体现心脏功能受损,肿瘤药物所致的心血管损伤常常是临床症状还未出现时,生物标志物就已能显示早期的异常情况,定期监测这些心血管标志物的变化,对早期识别心血管毒性,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3.2影像学评估
图片学评定是早期通报肿瘤药物心血管毒性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应用中,它能够即时赋予心脏结构与功能变化的信息。超声心动图作为常规检查手段,操作简便,无创且即时性较好,可以监测心脏收缩功能,舒张功能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肿瘤治疗要是引发心脏损伤,LVEF减小或者心室壁运动异常常常是心力衰竭的早期信号,磁共振成像(MRI)在考量心脏结构变化和微血管损伤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格外在心肌纤维化,心肌损伤和心脏形态变化的定量分析方面表现突出。借助MRI文件,能更精准地评价药物治疗对心脏的影响,表现早期微血管病变,心脏结构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异常情况。将影像学检查与生物标志物监测结合,可供应更全面的信息,为心血管毒性的早期识别,监测和干预供应有力支持。
3.3个体化治疗策略
每位患者的心血管状况、 基础疾病,遗传易感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是预防和缩减心血管毒性风险的有效办法[3]。对于高风险患者,已患心血管疾病,年龄较大或者存在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要采取更谨慎的治疗策略。在使用蒽环类药物时,可以限制药物累积剂量,或者联用依达拉奉,普鲁卡因胺等心脏保护剂,从而缩减心肌损伤风险,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调整药物剂量,改善心血管药物作用,再加上定期监测心血管功能,就可有效降低治疗致使的心血管不良事件,个体化治疗还包含遵照患者药物代谢特点,选取合适的治疗药物或者调整药物给药形式,尽可能减轻药物对心脏的负面影响。
4 结论
肿瘤药物治疗伴有的心血管毒性日益严峻,影响患者整体生存质量和生存期,肿瘤治疗不断发展,与之相关的心血管毒性机制及应对策略成为重要研究方向。经由生物标志物监测,资料学评价,个体化治疗等手段可早期识别心血管毒性并及时干预,从而减小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将来会有更多靶向药物和免疫疗法出现,如何协调治疗效果与心血管安全性,是肿瘤药物治疗领域务必处理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郝星,王心源,羊红玉,等.EGFR-TKI类抗肿瘤药物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综合评价[J].中国药业,2025,34(06):116-120.
[2]吕锦绣,颜楠,徐文俊,等.7种抗肿瘤药物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建立及临床应用[J].中国药房,2025,36(04):475-481.
[3]张源波,许晓飒,亢玺刚,等.肿瘤药物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及其早期预警策略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6(03):35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