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苗族芦笙舞“滚山珠”文化探析
刘维 肖芳 王敏 郎启健 申雨强 王丽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摘要:“滚山珠”,产生于苗族历史上的迁徒过程中,活跃在黔西北地区小花苗社会里,国家文化部称之为“贵州高原的明珠”,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滚山珠”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对其功能进行了分析,对其特征进行了概括,较为清晰地呈现了这一特殊文化事象的全貌。
一、“滚山珠”的发展历程
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称作“子罗夺”,流传在贵州省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一带,是当地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芦笙舞蹈之一。[1]传闻苗族迁徙到黑洋大菁时,山高林密、荆棘丛生、寸步难行,苗族青年用强壮的身躯滚到荆棘,开出一道血路,让老人孩子顺利通过。后人特意编了这个舞蹈,以纪念英勇的祖先。1989年,纳雍县文化馆根据其动作造型,将原始古老的芦笙舞“地龙滚荆”更名为“滚山珠”。自上个世纪80年代登上历史舞台以来,在国内外频频展演,获奖颇多,声誉极高。目前,它成了黔西北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表演活动的压轴曲目之一。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2006)18号文件正式把“滚山珠”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加以保护。
二、“滚山珠”的文化特征
“滚山珠”深深嵌入小花苗支系人民的生活脉络,在节庆、婚丧、祭祀中得以呈现。它宛如一部无字的史书,承载着该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与久远的原始记忆,展现了苗族的文化内涵。
(一)浓郁厚重的历史底蕴
苗族是一支古老好战的民族,苗族的历史就是战争迁徙史。[2]澳大利亚民族学家格迪斯曾言:“世界上有两个苦难深重却又顽强不屈的民族,那便是中国的苗族和遍布世界各地的犹太族。”在苗族古老传说里,祖先大迁徙时,被黑洋大箐的荆棘挡住前行之路。为了让族人顺利通过,苗族青年毅然以血肉之躯在荆棘丛中翻滚,开出通道。后人为铭记先辈这一壮举,创造出纳雍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从起源可见,这一舞蹈绝非简单的艺术表演,而是承载着苗族先辈的坚韧与牺牲精神,饱含民族苦难与抗争的记忆。早期表演形式虽质朴,但舞者围绕梭镖或水碗翻滚跳跃,保证碗水不洒的高难度动作,映射出先辈开辟生存之路的艰辛。随着时代变迁,它不断发展,从单人到多人共舞,融入更多技巧。它不仅是舞蹈技艺的传承,更凝聚着苗族千百年的民族精神,成为苗族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诉说着往昔,也激励着后世。
(二)极具挑战的高难技巧性
自上世纪80年代崭露头角以来,““滚山珠””便在舞蹈领域大放异彩,屡屡获奖,其关键因素就在于动作技巧高超且难度极大,难以被轻易模仿。纳雍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高难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舞者需做出各种高难度姿态,如以头为足、以人攀肩等,对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要求极高。其二表演时舞者要围绕道具进行舞蹈,既要避免碰到道具,又要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其三舞者在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的同时,还要持续吹奏芦笙,保证音乐的连贯性。其四配伍难,每个演出小组中,都至少有1至2名8岁左右的少年儿童。要让这一两个孩子熟练地掌握吹奏芦笙的技术并表演有一定难度的动作造型,其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3]
(三)别具一格的艺术美感
纳雍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在多个方面体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其一舞者的动作刚柔并济,既有着如翻滚、跳跃等展现力量的阳刚之美,又有像身体的扭转、摆动等体现出的柔韧之美。他们在表演中以头为足、以人攀肩,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如在插于地上的梭镖或盛满水的碗间穿梭、翻滚,身体姿态多变且优美,展现出人体的灵动与协调,仿佛一幅幅动态的艺术画卷。其二芦笙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吹奏出的音乐节奏鲜明,旋律悠扬。节奏的变化丰富,时而轻快活泼,时而沉稳有力,与舞者的动作紧密配合。轻快的节奏带动舞者快速的舞步和跳跃,沉稳的节奏则让动作更具力量感和厚重感,音乐与舞蹈相互交融,形成和谐的整体,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其三舞者头戴箐鸡翎帽,身着绣花白褂,服饰上的刺绣等装饰精美细致,色彩搭配协调。箐鸡翎帽上的翎毛随风飘动,增添了灵动之美,绣花白褂则凸显了苗族服饰的独特风格,既展现出苗族传统文化的韵味,又使舞者在视觉上更加赏心悦目,为舞蹈整体的艺术美感加分。
三、“滚山珠”的多元社会功能
由原始舞蹈发展而来的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作为一种融合历史、文化与社会内涵的独特事象,具备独有的功能与价值。
(一)缅怀先辈,强化族群归属感
苗族儿童从小学习吹奏芦笙、跳“滚山珠”,在音乐与舞蹈中接受族群历史教育,明白自身与先辈的紧密联系,强化对本族群的认同。除此之外,在苗族传统节日、祭祀活动中,全体族人聚集,舞者们的精彩表演成为凝聚族群的强大力量。族人通过观看感受先辈精神,缅怀先辈功绩,在情感共鸣中增强彼此间的联系,让族群归属感在每一个苗族人心间扎根生长,让“滚山珠”成为维系苗族文化传承与族群团结的精神纽带。
(二)愉悦身心,强健体魄
“滚山珠”复杂多变的舞蹈动作,或刚健有力,或轻盈飘逸,充满了艺术美感。观众沉浸其中,被舞者的热情和艺术表现力所感染,忘却生活中的烦恼与疲惫,收获心灵的宁静与愉悦。对于舞者而言,当全身心投入到舞蹈中,与芦笙音乐和舞蹈动作合而为一,能获得强烈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实现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滚山珠”还是绝佳的锻炼方式。它的动作融合了高难度的技巧与复杂的舞步,对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力量和耐力都有着极高要求。舞者在表演时,常常需要做出快速的旋转、跳跃动作,这极大地锻炼了腿部和臀部的肌肉力量,增强了下肢的爆发力。连续的侧空翻、后空翻等动作,不仅考验着身体的平衡能力,还锻炼了核心肌群。长期练习“滚山珠”,能让身体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提升身体素质,使舞者拥有更强健的体魄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
(三)传承历史文化,延续民族精神
“滚山珠”起源于苗族祖先迁徙途中,为开辟道路以身体滚过荆棘丛的故事。舞者们头戴箐鸡翎帽、身着绣花白褂,围绕梭镖或水碗进行高难度舞蹈动作,再现了先辈们在艰难迁徙路途中与恶劣自然环境搏斗的场景,使后人能直观感受祖先的艰辛,铭记民族发展历程。舞蹈中高难度动作,如以头为足、人攀人肩,舞者需克服身体极限与心理恐惧,恰似苗族先辈在历史进程中面对无数困难挫折却永不放弃,这种精神激励着苗族后人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勇敢面对生活挑战,勇往直前。其中多人围绕梭镖或水碗进行复杂舞蹈编排,彼此呼应、相互支撑,还象征着苗族人民在生活中互帮互助、团结一心,强化了民族内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让民族精神在团结奋进中得以延续。
四、结语
纳雍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作为苗族人民智慧与精神的结晶,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独特光芒。从对其舞蹈动作的深度剖析,到服饰道具的细致解读,再到背后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涵的挖掘,我们愈发深刻地认识到“滚山珠”绝非简单的艺术表现,而是一部活着的民族史书。但在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下,“滚山珠”面临着传承困境。年轻一代对其兴趣的淡薄、传承人才的匮乏,都让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未来充满挑战。希望“滚山珠”能在保护与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不仅在纳雍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更能走出贵州,走向世界,让更多人领略到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这颗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永远闪耀 。
参考文献:
[1]周泓洁. 民族技艺传承发展亟待破解困局[N]. 贵州政协报, 2009-12-03 (B01).
[2]彭华. 苗族“滚山珠”的文化特征与社会功能探讨[J]. 教育文化论坛, 2010, 2 (01): 62-66.
[3]李军. 纳雍县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调查研究[D]. 贵州师范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