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奔流》接受美学解析:从召唤结构到价值重构
张裕琳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摘要:本文在接受美学的理论视角下,系统阐述了接受美学理论研究背景与《黄河奔流》舞蹈诗剧,从召唤结构、语符——意象思维、潜在的读者三个理论视角为切入点,分析《黄河奔流》舞蹈诗剧背后所蕴含的创作导向以及讨论其在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舞蹈创作者和接受者两者之间的关系与舞蹈创作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接受美学;召唤结构;舞蹈
一、接受美学与《黄河奔流》
接受美学是关于文学批评的理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康斯坦茨学派代表姚斯和伊瑟尔创立。姚斯曾提出“期待视野”是指“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现在结构。”他认为,“期待视野”是“主体科学观察与科学假说的预定前提,是‘首次使观察具有意义并因而认可这些观察结果’的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前科学经验”。伊瑟尔的接受美学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的时代主流中走出历史的漩涡,提出读者中心的文本思想,从接受主体的角度实现审美与现实的连接,颠覆了传统文学研究模式,为文学开辟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黄河奔流》由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创作,通过艺术的形式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和时代气质。作品共分为《源起》《九曲》《汇聚》三个篇章,巧妙融入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突显出独特的舞蹈编排,赋予了黄河故事新的艺术生命。
从黄河源头青藏高原到终点渤海湾,用序《九十九道弯》展现了一条风景道路,一座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上篇《源起》缓缓展开黄河源头的神秘与壮丽;中篇《九曲》生动再现黄河在中华大地上的蜿蜒足迹;下篇《汇聚》展现黄河儿女在沿岸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奋斗的精彩风貌;尾声《黄河入海》描绘黄河最终汇入大海的壮丽。该剧以独特的艺术特色,让每一位观众都仿佛置身于那滚滚东流的黄河之畔,感受着那份来自远古的呼唤与力量。
二、召唤结构:构建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艺术桥梁
对于创作者而言,召唤结构是他们表达意图、传递情感的一种巧妙方式。创作者在作品中故意留下空白和未定点,让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去填补、去解读。它们激发了接受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接受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对于接受者而言,召唤结构是他们参与作品创作、实现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接受者在观赏或阅读作品时,会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文化背景和情感需求去解读作品中的空白和未定点。这种解读过程既是个性化的,也是创造性的。接受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再创造,将作品中的空白和未定点具体化、现实化,从而实现了与创作者的对话和交流。
召唤结构在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空白、空缺和否定,以一个开放式的结构“邀请”读者主动参与进来,并发挥想象力进行填补,积极与作品展开对话并与自身进行建构。文字语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同样也具有抽象性,舞蹈作品在创作时把想要表达的内容、含义蕴藏在舞蹈动作之中,用舞蹈的特殊语言舞蹈动作来传情达意。接受者在接受的过程中能动地发挥再创造想象,以一种被邀请的状态进行想象性填补,与作品产生对话,接受者在接收这些信息时,往往会被视觉刺激,直至内心深处,从而引发思考。
三、语符——意象思维:艺术表达中的创意融合
意象思维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深刻、独特的思维活动,而语符则成为这种思维活动的具体载体。艺术家通过文字、图形、色彩等,来表达自己的意象和情感。在艺术表达中,意象思维引导着艺术家对语符的选择和运用;另一方面,语符的特性和表现力又反过来激发艺术家的意向思维,这种互动与融合的过程,使得艺术作品能够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人体是表达媒介,比文学艺术来讲更加直观化。在《黄河奔流》中的《灯·等》传统秧歌的动作元素,如胶州秧歌中的标志性动作“丁字碾步”,在组合中本不具有象征含义,但在作品中,却通过步伐的快与慢,深与浅,来表现人物内心激动、紧张、踌躇、担忧的心理状态。这种以小见大的动作设计,在作品中多有体现,又如,在作品的开始,演员以一横排平躺于地面,上半身完全被下半身遮挡,观众仅仅能看到小腿及脚部,动作的发挥受到极大的空间限制。但是恰恰是在肢体的限制空间中,编导将双脚的动作发挥了极致:通过有限的脚部动作,展现了人物情感状态的起伏,把等待时的焦急、踌躇、紧张,表现得尤为清晰。在《灯·等》的这部作品中观者就要根据所呈现出的舞蹈语符进行分析、解读从而转化为意象。
四、潜舞共鸣:潜在的观者
在接受美学的术语中,“读者”这一概念很受关注。“潜在的读者”是相对于现实生活的读者来作对比的,是一种隐性的、潜在的可能,根植于作品的结构之中,并时时刻刻影响着创作者创作的始终,参与创作过程,与创作者发生共鸣。
文学作品与舞蹈作品的形成具有共通之处。第一,潜在读者在一定条件下会激发作家创作,是创作的内在驱动力。《黄河奔流》编创的过程中内心就事先构造出“潜在的读者”这个概念,这一概念时刻影响着作品的创作构思。例如,中篇《九曲》并非是指具体的九个曲段,而是形容黄河全程蜿蜒曲折的状态,这对沿黄九省(区)的人民来说,会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引发创作者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可以激发创作内心深处的情感,此外,“九曲”作为著名的自然景观,往往受到社会的关注,创作者可以通过作品来反映九曲的现状、问题或美好之处,引起社会的共鸣和关注,从而实现作品的社会价值。第二,潜在读者潜移默化地影响作家的创作灵感。作品开始创作时,编导往往会从生活中去寻找灵感。艺术来源于生活,从生活的题材库中提取作品的主题。“九曲”的创作就是根据生活中人民喜闻乐见又符合该地域特性的素材进行舞蹈编排,例如陕西《黄土莽塬的秧歌》、山西的《桃花红杏花白》、河南的《情漫中州编花篮》……作品中融入了沿黄九省(区)的代表性舞蹈,他们在作品中看到自己家乡的影子,观众的反馈是编导调整构思和编排的重要依据。观众希望看到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舞蹈作品,编导在构思和编排的过程中会顺应这一需求,这个过程必须在编导的头脑中进行构思,影响作品创作的始终。
五、总结
在接受美学视角下,观众不是舞蹈艺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创造者。他们通过观赏舞蹈,结合自身的审美经验、文化内涵以及对舞蹈作品所呈现出的情感反应,对舞蹈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再创造。《黄河奔流》成功的原因就在于足了观者的需要,满足了观者对美的感受的需要,由此,这便产生了价值。
参考文献:
[1]·R·姚斯,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 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6.
[2] 朱立元.接受美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92-251.
[3]张廷琛.接受理论[M].成都 :四川文艺版社,1989:37.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5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403.
[5] 李碧华. 接受美学视域下独立学院公共艺术教育研究 [D].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 2016.
[6]李晓鸥.接受美学视域下的舞蹈接受方法探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01):22.
[7]菲鲁拉·热夏提.舞蹈的接受美学研究[J].青春岁月,2022(04):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