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
田丰收 刘瑞强
河南农业大学
摘要: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当前,学校开展国防教育形式单一,专业化程度低且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程度不高。本文以国防教育为切入点,通过分析高校国防教育的思政教育特点,结合二者之间的优势,探索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机制,丰富国防教育内容及形式,优化教师配比,完善保障机制,进而推动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
关键词:国防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 高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高校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集中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国防教育的有效开展即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一环,也是助推大学生思政工作走稳走实的重要一步。目前,高校已逐步构建了以军事理论教学为主体,军事技能培训辅助的国防教育体系。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大多高校仍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教师匮乏[1]、学科发展滞后、教学模式老旧[2]等诸多问题。
一、基本概念阐述
(一)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以增强公民的国防观念、掌握国防知识、树立爱国情感和强化国家安全意识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大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后备力量,对其进行国防教育必须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前沿性,才能更好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进而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学校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其效果的好坏,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等各个方面,旨在有目标、有计划地全面落实教育工作。
(三)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既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又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在内容上,国防教育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通过国防教育学习能够大大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思想教育水平;在教育成果上,大学生思想教育领域的综合提升,势必会给国家、社会带来更为深刻的领悟,进而增强社会主义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国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分析
(一)国防教育开展形式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低
当前,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形式主要包括军训、军事理论课、国防知识讲座等。其中,前两者是目前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军训主要侧重于纪律、列队、内务整理等方面的训练,像战场急救、射击训练等能够提升大学生国防素质的内容较少。军事理论课的学习也仅停留在书本层面,教学手段单一,跟当地武装部结合不够紧密,课程枯燥乏味,学生兴趣不高,课程逐渐被“边缘化”,成为学生口中的“水课”。
(二)师资配比不均衡,专业程度不高
大多高校能够按照要求设置军事理论教研室,但目前该课程大多由公共课老师、辅导员等兼职承担教学工作,专职老师较少且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存在部分高校聘用部队转业人员担任授课教师,缺乏授课经验,许多问题不能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循序讲解,学生理解不深入、学习效果不佳。这些不足使得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无法达到新形势下大学生国防教育的要求。
(三)二者结合不够紧密,衔接程度不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国防教育这一有力支撑。国防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抓牢国防教育能够强化国防观念、培养正确价值观,这一育人目标与思政领域教育教学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但目前大多高校重思政教育,轻国防教育,导致学生国防意识薄弱,内涵认识不够深刻,两者不能实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优势分析
高校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作用又互为补充,国防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一环。从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出发,将国防教育深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一)二者在教育对象上具有鲜明的统一性
思想政治教育和国防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一项长期持续的教育活动。在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的过程中,面向的群体具有明确的统一性即在校大学生。由于年级差异可能需要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为了提升大学生国防教育认知水平及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高校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中,以校园为主阵地,推动二者深度融合,使高校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所担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关注国家和国际社会大事开始,积极主动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融合国防教育,结合当前时政热点,深刻意识到开展国防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将二者有机结合,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思想认知能力。
(二)二者在内容方面相辅相成具有协同促进作用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更好的发挥这一效果,高校要明确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思政教育主要方向,将国防教育作为深化校园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形式,使其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并通过国防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更新和升级,从而实现二者有效结合、互为补充,最终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通过不断扎实开展好国防教育,丰富国防教育主体内容,不断强化大学生政治意识,引导大学生提高在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政治敏感性,在四年大学生涯中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将来成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打牢坚实的思想基础。国防教育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理解,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自觉将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国家社会相统一,促进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发扬光大,推动高校全面育人工作扎实开展。
四、国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探索
立足当前高校大学生学习发展现状,将国防教育深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需学校层面统筹规划,又需结合当前大学生发展现状,积极探索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路径机制,不断完善国防教育工作,使其更好的发挥育人功能,切实提高学生思想高度,实现二者育人领域的重大进步。
(一)丰富国防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新时代下的大学生信息获取渠道多、成本低,对视觉猎奇或新奇体验的要求逐级提升,加上在初中、高中等教育阶段均经历了队列等国防教育训练,仅依靠军训和军事理论课学习已难以满足当前大学生教育的需要。鉴于此,高校国防教育应打破这两种模式的限制,不断创新国防教育新形式,尝试发挥退役复学学生示范作用、部队进校园活动等多种类型的活动形式,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体验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国家国防事业的新变化,牢固树立爱国爱党思想,把牢政治正面导向。国防部门也应该积极对接地方高校,更新军训内容和形式,有的放矢的将一些符合国家军训教育大纲的训练带入高校军训内容,用新内容、新形式提升学生军训参与度,上好大学校园第一课。
(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国防教育,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入手,优化课程内容供给,使学生真正感受国防教育的魅力。国防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紧随事件发展的趋势,使得教学模式更具层次感、教学内容更具丰富性,日常教学中适当融入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军事理论课落到实处的关键是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目前建设一支专业过硬、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尚有难度,但建设一个大型的教育教育素材库,内含教学典型案例、课堂教学方式等内容,也可极大程度上提升课堂教学的授课水平。
(三)整合多方资源,完善保障机制
高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整合地方资源和兄弟高校资源。除了课堂教育外,发挥好第二课堂教育,引导学生组织参观红色基地、红色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结合调研进行经验总结,探索提升国防教育思想政治育人功能的好方法、好模式,以此为基础,擦亮思政品牌建设。学校也要强化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设立专项经费,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向校外学习、向历史学习,将开展活动的优秀经验长期积累,厚积薄发,形成学生口口相传、教职工自豪展示的特色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尹会兰,冯立刚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发达国家国防教育的启示[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4):59-61.
[2]徐东波.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下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实施的问题及对策——以某“211”高校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7,35(4):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