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学院模式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策略
孙凯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 山东省荣成市 264300
前言: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制度和工业发展的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冲突越来越突出,这一点在高职和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尤为突出。作为“产学研结合”的重要组织载体,产业学院已经成为解决“产学研”冲突的关键节点。以校企合作机制为基础,系统性地培养具有扎实的动手能力和卓越的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也已成为共同体建设下的工作重点。
1. 产业学院模式下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难点
1.1 行业需求变化速度较快
在现代工业经济范式中,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的演化速度不断上升,尤其是在高技术附加值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如人工智能、5 G 通信、绿色建筑等行业中,其技术寿命周期明显不同于传统产业,从而导致了教育供给和产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产业学院是促进产、学协同创新的重要组织载体,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具有高级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然而,现有的教育制度自适应机制和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着滞后,不能快速地对行业发展的实时需求做出反应。由于课程内容更新缓慢,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体系与企业的工作需求不相适应,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1]。
1.2 校企合作深度较为有限
虽然近几年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上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大部分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还仅限于实习安排和就业推荐等浅层次的互动,缺少深入的整合和协作发展的机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深度不够,会导致教学内容与企业需要不相匹配,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多集中在教育、教学等方面,以企业为主体,以实习为主,学生在实践中对行业有一定的认识,但实际合作效果却较为有限,此类问题必须设法解决[2]。
2. 产业学院模式下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2.1 制定长期发展规划
为实现产教融合共同体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顶层设计架构和实现途径,其核心是要通过动态调整教育教学内容、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建立系统的创新驱动平台,实现高水平的技能人才培养和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之间的战略对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教育教学内容进行不断更新和结构的优化。在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化的大环境下,“学科—知识”的传统课程体系越来越显示出其滞后性和局限性。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战略新兴行业中,如何使教育的供给和企业的真实需求更加准确地匹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高校和行业龙头企业要建立紧密协作的合作关系,共同进行课程研发,以模块化的课程设计方式,把企业的生产实践需要、技术前沿进展和典型应用案例等知识,形成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保证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趋势高度匹配。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实习、实习、介绍等机会,更应该深入到课程开发和教学执行的整个过程中去。在课程标准编制和教科书系统编写中,企业技术人员的大量参与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企业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生产情景和岗位能力模式,为所学课程提供案例材料和技术情境,以保证课程内容的产业适用性。企业工程人员可以作为行业教授参加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利用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前沿的技术眼光,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技术前瞻性。与此同时,要将企业生产中的创新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化的转换,让学生在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能接触到实际的产业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样一种深入的校企结合方式,可以保证在学业期间,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结构可以直接用于工作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能。
在行业中,特别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行业中,课程系统的结构优化也是“短周期”教学反应的关键因素。高校要根据行业的需求和科技发展的趋势,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以保证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新的知识,并具有从事该行业所需要的基础实践能力。通过与企业共同建设的课程和教学平台,学院可以明显地加强其职业性质和实践性,保证学生既能满足学校的学习需求,又能获得工程实践经验。
2.2 深化校企合作提高资源共享度
加强多方协作,提高资源共享效率,是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的核心途径。大学之间的优势互补、技术研发平台的共同构建和企业的深度融合,不但可以让教育和教学的品质得到明显地提升,还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工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共赢。在理论层次上,研究内容包括:协同研发平台和实验室的共建机制;构建企业资源共享机制;深度参与企业的责任意识;构建长期的保证机制。
加强产学研合作,尤其是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是推进产学研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步骤。为更好地推进产、学、研结合,应用型大学要与企业联合投资,建立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实验室和创新载体。这类实验室既是重要的理论研究场所,又担负着企业技术攻关、成果验证和原型研制等使命,可有效促进科技成果向市场转移。校企共建实验室可以根据具体行业的发展需要,开展合作规划和建设,使双方在人才、技术、资金和市场上都有优势,一起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瓶颈。校企共建实验室可以更好地推进前沿科技的探究和应用研究,为学生们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工程实习环境。企业为其提供先进的生产装备和试验设备,而大学作为其技术支持和研发队伍,促进科研计划和成果的转移。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又可以为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技术方案,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和升级。
2.3 跨学科融合课程设计
在协同育人机制下,为响应产业对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及智能化技术应用需求的持续升级,构建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已成为提升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应用能力的关键路径。伴随现代产业形态的深度演进,单一专业知识架构已难以满足行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鉴于此,工科院校亟须探索交叉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具备宽厚知识基础、卓越综合素养与突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交叉学科融合课程的建设应秉持产业需求导向原则,并深度对接企业实际应用场景。以建筑行业为例,传统教学模式侧重于工程技术领域,核心课程涵盖结构力学、建筑材料学、施工技术与组织等。然而,随着智能建造、绿色建筑及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专业课程体系已显现出对行业复杂需求的适应性不足。因此,通过学科交叉融合策略,能够有效弥补传统课程体系的局限性。在此新型教学模式下,工科院校需在保留“工程技术”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系统整合智能化技术应用、工程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原理等现代化技术模块。这种跨学科课程体系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新兴技术工具,并培育其在实际工程场景中灵活应用的能力,进而为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提供更为全面的技术支撑。
结语:未来产业研究院的发展模式应更加注重与科技前沿领域的紧密结合,积极推动新兴技术如数字化、智能化等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深度融合,以提高其对快速变化市场需求的响应能力。同时,产业研究院需要依托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进一步深化校企与政府等多方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 邵洪旭 . 产业学院模式下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4,34(03):43-47.
[2] 钟思 . 基于产业学院的产教融合共同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江西财经学院沃尔玛“星零售”产业学院为例 [J]. 产业创新研究 ,2022,(01):148-150.
作者简介:孙凯(1988.04)男,汉族,山东邹平人,硕士研究生毕业,讲师,研究方向:应用偏微分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