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视角下皮影艺术的创新研究
胡婧晔
江苏大学 江苏 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2023年江苏大学一般级别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310299380X)
摘要:皮影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皮影被称为皮影戏的故乡,最早据史书记载源自于两千多年前的古代长安华县。对传统皮影内涵的挖掘为保护非 遗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对非遗文化的创新或许可以拉起民众对非遗文化的关从而起 到保护和向外进行文化输出的作用。
关键词:皮影;非遗;信息设计;文化传播
1、皮影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
1.1皮影的文化背景与内涵
皮影戏是中国汉代民间古老戏曲艺术的特殊发展形式之一。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便开始 了其的发展,皮影艺术是由中国陕西发展起来的,唐宋时的秦晋豫是皮影发展的成熟时期,清代又是最鼎盛时期。至今还在中国的大多数民间流行,它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融合于艺术 的制作与表现中,构成我国独特的传统民间艺术。
皮影制作是一项融合绘画、雕刻、彩绘等多元技艺的传统手工艺,其制作过程蕴含着深厚的民间智慧与艺术美学。传统皮影以牛皮或驴皮为主要材质,匠人通过画稿、雕刻、敷彩等工序,塑造出人物、动物等造型各异的艺术形象。艺人需运用刻刀、尺子、剪刀、毛笔等工具,依次完成剪形、勾线、雕刻、缝制、上色等环节。在材料选择方面,牛皮与驴皮凭借质地坚韧、透光性佳的特点,成为承载艺术创作的理想载体。雕刻过程中,匠人需精准把握线条疏密与镂空比例,使人物造型既保留民间故事原型的神韵,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敷彩环节则通过矿物质颜料的巧妙运用,赋予皮影色彩饱满、经久不褪的视觉效果。
在当代社会,审美观念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开放,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审美风格都会对传统非遗创作产生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非遗的发展产生冲击。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当代设计作品应当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进行创作,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创新元素, 强调个性表达,使作品具有时代性与艺术性,在保留传统文化特征的前提下保有当代审美价值。这是当代社会提高文化自信的国情和传统文化进行开放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中华美学新的表现形式。
1.2皮影戏的审美特征分析
皮影的审美特征大致可以分为平面性、艺术性和卡通性这三个方面。首先在平面性上, 皮影造型假借剪纸的两度空间造型特点,不能塑造三维空间形象,因此呈现出平面化的特征。 这种平面化造型使得皮影在光影下更具表现力,能够产生独特的视觉效果。其次皮影艺术也
具有较高的艺术性,皮影造型采用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设计,人物装束造型与面部神韵形象生动,夸张幽默,浪漫诙谐。线条镂空法进行造型刻画,用色简单且简洁,主要采用平涂着色法,颜色以红、黄、青、绿、黑等五种颜色为主,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和视觉效果。最后在卡通性上,由于皮影本身体现能动性的特点, 被公认为是“卡通艺术的鼻祖”和“电影的先驱”。人物形象生动可爱,富有童趣,其造型具有卡通化的特点。
1.3皮影艺术独特的创作特点
皮影题材主要以来自传统的乡土生活,具有比较浓厚的乡土气息。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皮影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入了各地的乡土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流派。 这些流派不仅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情,还体现了乡土社会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皮影戏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夸张幽默、浪漫诙谐,这种艺术风格深受乡土社会民众的喜爱。此外,皮影戏的声腔和剧目也往往融入当地的民间音乐和戏曲元素,使得其更加贴近乡土社会的文化需求。
2皮影艺术内涵的创新应用
2.1现代生活视角下的创新与赋能
传统皮影戏在节庆祭祀中具有“驱邪纳福” 的功能,恰巧符合当代人向往吉祥文化的精神需求。我们可以结合这个特点,并利用现代设计技术制作皮影祈福文创产品,比如制作“皮影祈福香薰礼盒”内含可组合的皮影吉神(如财神、灶君)与香薰烛台,用户点燃香薰时, 皮影投影在墙面形成动态祈福场景,扫描二维码可解锁对应吉神的民俗故事与现代解读。这种将古老仪式转化为 “自我疗愈” 的消费场景,使皮影的文化功能从集体祭祀转向个体心灵慰藉。
2.2皮影艺术的宣传与传播
皮影艺术的当代传承与发展,需构建多维度的传播体系与产业融合路径。在文化传播层 面,应依托主流媒体平台搭建立体化宣传矩阵,综合运用短视频、纪录片、网络直播等媒介 形态,系统性提升这一传统艺术的公众认知度与文化美誉度。通过可视化叙事解构皮影的历 史渊源、雕刻技艺与剧目内涵,在社交媒体形成话题传播,逐步扩大其影响力半径。
教育领域的渗透是培育受众基础的重要路径。一方面,可在高等院校探索设立关中皮影相关专业方向,整合艺术设计、民俗学、传播学等学科资源,构建包含皮影雕刻技艺、剧本创作、数字化传播等内容的课程体系,培养兼具传统功底与创新思维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 针对基础教育阶段,联合小学及艺术馆定期举办皮影主题文化展与互动体验活动,通过现场
展演、手工制作等沉浸式体验,在青少年群体中播撒文化认知的种子,拓宽受众的年龄层次 与社会覆盖面。
2.3跨领域设计研究
皮影是一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也是一项非遗传统文化,它是一个集雕刻、戏剧、音乐 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在学科交叉与产业融合的时代语境下,皮影艺术的跨领域设计突破了 单一技艺传承的局限,通过与多领域的深度融合可以探索出皮影艺术的设计新路径,构建起 新的皮影艺术设计创新体系。我们可以从数字化技术重构、材料学拓展这两个维度,探讨皮 影艺术在跨领域设计中的实践路径与价值重构。
我们可以将动态捕捉与虚拟偶人系统融入皮影艺术的创新设计之中,将传统皮影的关节连缀结构(头茬、戳子、扦子)转化为数字模型,通过动作捕捉技术记录老艺人的操控手势, 构建可编辑的皮影偶人骨骼绑定库。该技术已应用于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场景设计, 将高适的" 枪挑皮影 " 动作转化为三维动画的战斗模组,实现传统技艺与数字叙事的无缝衔接。
利用 AR/VR、全息投影等新型设计交互手段,创新皮影的艺术呈现方式。以《一梦华胥| 中国皮影沉浸式光影展》为例,该项目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遗数字化创新实践, 通过跨领域协作实现传统艺术的现代转译。展览由光廷创作团队联合国际光影艺术机构Danny Rose、马氏皮影戏传承群体及中国民间皮影艺术馆,以千年皮影艺术为文化原型,构建起沉浸式数字艺术空间,齐天大圣孙悟空、卧龙诸葛孔明、行者武松 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经典人物在展览中悉数登场,各显神通,带领观众进入一个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皮影新世界,这种多模态交互设计打破了传统皮影 “观演分离” 的局限,将静态的非遗技艺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动态文化体验。从文化价值维度审视,该展览不仅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更是非遗文化传播模式的创新突破。通过构建数字化的 “皮影异想世界”,实现了对传统皮影艺术的系统性解构与创造性重构,既保留了皮影雕刻工艺、角色造型等核心文化基因,又借助现代科技赋予其新的表现形式与传播途径,为非遗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样本。
3当代设计发展趋势和创新需求
3.1信息设计发展趋势
信息可视化设计是一种通过图像来传达信息的跨媒体传达信息的设计方式,其核心在借 助图表、图形等多元化的设计语言,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转化为简洁易懂的信息。在传统 媒介时代,受限于技术手段与设计思维,信息可视化呈现出明显的局限性:表达形式往往停
留在简单文字配静态图片的初级阶段,视觉语言缺乏创新性与叙事张力,导致大量信息无法 有效传播而造成信息壁垒。而进入新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为信息可视化带来 了革命性突破。
依托互联网技术构建的技术生态,信息可视化的实现路径发生了本质性转变:一方面, 媒介形态的多元化拓展了可视化的表达边界,视频动画、交互界面、AR 增强现实等载体的普及,使得信息可视化设计的表现形式有了新的拓展;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下, 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冲击而逐渐式微,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以通过将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抽象化提取和系统总结的方式提高传统文化在大众心目中的认知,以此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此背景下,信息可视化设计呈现出多维特征融合的发展趋势: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催生了更具美学价值的视觉方案,交互性与文化性的叠加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深度与参与感。
3.2非遗传统文化创新需求
在对皮影审美内涵与其内在艺术规律的探索基础之下将传统皮影进行创新性再次设计, 以信息设计为载体,探究创新性传承发展皮影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前景。皮影作为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创新设计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陕西传统文化传播推动中华民间传统文化传播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也能从传统非遗的层面为设计领域提供了新的艺术表达形式,同时在另一个角度上也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为陕西带来经济利益。通过对皮影的创新设计可以创造出既符合当代审美趋势和生活氛围又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 也可以丰富人们的艺术体验和文化生活,推动皮影这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
3.3传统文化的创新困境
在传统文化宇现代设计的融合过程中存在着文化内涵理解与表达偏差与市场商业化与 文化传承相矛盾的问题。在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时,一些文创产品只是简单复制传 统文化符号,未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导致产品文化价值缺失。部分以传统文化为主 题的设计,为追求新奇而过度改编,曲解文化内涵,使消费者对传统文化产生误解。如鲁山县花费 719 万元建造的牛郎织女雕塑,从设计效果看,其造型被指为 “最丑”,严重亵渎丑化了牛郎织女的美好形象,未能展现出传统文化应有的美感与意境。
在市场环境下,商业化追求可能影响传统文化的纯粹性。部分文化产品为追求经济利益, 过度商业化包装,忽视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传承,使产品沦为单纯的商品,失去文化价值。 如迪奥推出的一款裙子款式完全照搬中国传统马面裙,却称是 “标志性的 dior 轮廓”“全新设计”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尊重,也侵犯了文化产权。
在“新中式”“国潮”文化兴起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本应难以传承发展的困境有了转机。 皮影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举足轻重的一支其本身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皮影的创新设计更容易被市场接受,同时皮影细腻秀丽、栩栩如生、富含细节的特点,皮影信息设计的创新具有非常不失为是一个独特的设计素材。
4皮影与当代设计的联系
4.1皮影在设计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皮影戏剧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集大成者,其艺术体系中蕴含的文化资源丰度堪称 “流动的视觉百科全书”。从题材维度审视,这一艺术形式构建了跨越时空的叙事矩阵:现 实主义题材如《白鹿原》,以关中平原的宗族变迁为蓝本,塑造出白嘉轩、鹿子霖等充满人 性张力的角色,其服饰褶皱的雕刻肌理、窑洞场景的光影层次,皆可转化为极具辨识度的视 觉符号;历史演义题材如《三战吕布》,在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中,突显吕布的方天画戟雕 花、赤兔马的鬃毛纹饰等细节,铠甲的金属质感通过镂空雕凿技法呈现,为现代设计提供了 古代兵器美学的完整图谱;而爱情题材如《西厢记》,则在莺莺的襦裙飘带、红娘的团扇纹 样、月下西厢的园林窗棂等元素中,凝练出东方情感表达的含蓄意境,其场景构图的留白处 理与人物动态的婉约线条,恰合当代极简主义的审美趋向。这些跨越题材的剧目累计形成超 2000 个经典人物造型、500 余种场景模板,构成了可多维度开采的文化 IP 富矿。
4 信息设计思路与实践
信息设计是皮影艺术在新时代下的全新的表现途径,旨在借助数据分析、图像展示等方 式系统化视觉化的展示和宣传皮影艺术,以信息图形设计与传统的皮影戏相结合的方式来推 动皮影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借助数据、图像分析等方式视觉化的展示和宣 传皮影艺术,可以从流派分析、作品设计流程细节、皮影制作细节等层面进行呈现,系统的 直观的且相对全面的将皮影的审美与文化价值进行了总结与视觉上的设计。
5、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下,各种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非遗传统文化设计带来了可观的发展前景,但 同时过于快速的发展素的也给传统非遗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以皮影艺术在信息设 计视角下的创新为例,我们需要在充分了解信息可视化设计的特征的前提下,提高信息可视 化设计与传统非遗文化的融合度,让传统非遗在新时代下焕发生机。本文通过探讨新媒体时 代下信息可视化设计的特征与皮影这项非遗艺术的审美特征和文化价值,探讨在信息大爆炸 的时代下,高效快速地将皮影这项非遗艺术进行传播设计的可能性。把新媒体技术融入信息 可视化设计,只是构建了初步的实施路径,若要实现信息可视化从技术堆砌到文化价值赋能
的跃升,我们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 嵘 . 新 媒 体 时 代 下 信 息 可 视 化 设 计 特 征 及 发 展 研 究 [J]. 绿 色 包装,2021,(11):79-81.
[2]李珂莹.陇东皮影的艺术特征及其现代化设计创新[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3,3(17):121-123.
[3]魏力群.民间皮影[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周鸣勇,辛怡萱.关中皮影在当代艺术中的发展与创新[J].西部皮革,2022,44(11):139-141.
[5]孙建君.中国民间皮影[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