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楚雄彝族火把节文化的评析
张雪莺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摘要:
彝族节日文化拥有广泛的群众根基,历史极为悠久。部分节日起源于对自然图腾的敬仰,还有一些则源自彝族民众的日常生产与生活实践。几乎每个节日都带有浓郁的宗教意味,正是这一特性,让它们历经千年岁月,依旧传承不息。形形色色的节日习俗,从不同角度展现出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使得这些节日逐渐具备了凝聚民族力量、激励人们拼搏奋进、战胜艰难险阻以及丰富精神生活的作用。以火把节为例,在举办过程中,充分彰显出彝族独特的文化习俗。它不仅完好保留了传统,还传承着民族精神,有力地促进了彝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加强了地区间的经济联系 。
关键词:彝族;火把节;民俗内涵;
一 、彝族火把节的渊源和传说
火把节在武定和其他彝族地区很受欢迎。根据这些彝族人的说法:如果你耍火把,可以将地下的火绒引来地上,避免了农作物遭受破坏,否则就会被烧伤;据其他彝族人说,举行火把节可以拿出谷穗看火炬;另一方面,彝族人认为耍火把可以烧死破坏庄稼的害虫,一般来说,火把节源于彝族人对火图腾的崇拜,宗教色彩浓厚。原因是:第一,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据清代《云南气味记》(6月25日)记载,彝族人在田野里聚集火把,祈求丰收。在火把节期间,人们经常宰杀动物,祭祀神灵。在凉山彝族地区,在火把节期间,在外的人们需要回家,与家人共享火把节。在吃饭之前,每个家庭都会杀一只鸡,并祭祀他们的祖先。在饱餐一顿之后,他们会用艾草杆做一个火炬,照亮他们家的角落。最后在牲畜周围绕一圈之后就围着火炬跳舞,一起享受火炬的乐趣。第二,彝族人每年都举行盛大的火把节,希望可以消灾减难,带来好运。彝族认为,火炬可以驱走厄运,消除灾难,所以点燃火炬后,火炬手要走遍每家每户,边走边在火炬上撒松香,这样就可以“送走”了。
在民间,节日的起源可谓数不胜数,而这些传说与节日都非常的亲民,与农业息息相关,或欢快活泼,或生动有趣,令人遐想。这些传说像埋藏地下的珍宝一样,在经历节日的敲打后逐渐发出闪烁的光芒,与此同时深化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存在和传承。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传说是:很久以前,恶神西里阿比经常到凡间去抢夺钱财,久而久之,引发了彝族人民英勇反抗,其首领阿提拉巴带领彝族人民与西里比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们点燃的数万支火把,全都扔向了同一个地方——通往天堂的阶梯,最终击败了斯凯比,赢得胜利,获得解放。而天王得知这个消息后震怒,于是撒下了无数“日虫”,为了让彝族人民获得惩罚,让他们的的庄稼颗粒无收而饿死。此时正是玉米抽穗、土豆成薯的季节,是彝族地区等待丰收的时节,看着漫天的虫子,聪明的彝[参考文献:
[1]陈海.彝族火把节的民俗意义及文化内涵[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10):100-103.DOI:10.13965/j.cnki.gzmzyj10026959.2015.10.024.
[2]白明云,吉庆.火把节是彝族重大祭祀性节日[C]//风从民间来:“追寻中国梦”采风文论集.《凉山日报》;,2014:355-363.
[3]余立.论彝族节日文化[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1,(04):57-60.
]族人想到用火把燃烧昆虫。许许多多的彝族人每人手举一个火把,烧了三天才把大部分昆虫烧死,但剩下没有被烧死的昆虫却偷偷地溜进了地里,在来年的虎月里又爬上来破坏庄稼。因此,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彝族人又得举火把烧虫子,所以每年都会燃烧火炬,因此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二、彝族火把节的文化内涵
(一)火把节具有彝族火崇拜的文化意义
根据彝族的传说,他们的聚集地是没有火的,后来水中的龙王想到一个绝妙的主意,用一个小火镰来生火。由此看出,火的存在对于彝族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有特殊的意义,例如在彝族地区的居住地带,火都是必不可少的,既可以驱寒取暖,也可以抵御野兽。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火的认知也不断提升,对火的使用更多。彝族人对火的崇拜和使用也是有增无减。然而,也有不好的一方面就是火利用的不当就会给人类带来无止境的灾难,如果火灾不能很好地控制,就会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因此,在利用火为人类取得便利的同时,人们应该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恰当的使用火,用以造福人类;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住火势,避免火灾的发生。这样,火就从一种自然的东西变成了一种可以用思维控制的“灵物”。彝族人相信火所做的一切都是由它的灵魂控制的结果,火是强大的,不可抗拒的,所以它可以用来驱魔。
(二)火把节体现了彝族多元的文化习俗
彝族有各式各样流传悠久的民俗。彝族人们通过过火把节,将民俗展现出来,使得彝族的文化习俗得到了传承。在火把节期间,彝族每家每户都会制作火把来耍,彝族人吃完饭,会敲锣打鼓来表达过节的喜悦。同时,村里的男人、女人和孩子们会拎着许许多多的食物和饮料到广场上,然后点燃各自携带的火把来庆祝。长辈们通常围坐一桌,举杯喝米酒,畅所欲言,谈论过去的种种和现在的生活,年轻人们则围着大大的火炬载歌载舞,感受节日的兴奋。
(三)火把节可以继承传统文化,在社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上述的内容,可以看出火把节不仅继承传统文化,而且启发社会教育。不过,这种教育功能和学校教育有着显著差异,它具备很强的现实教育价值,并非像学校教育那般仅聚焦于知识传授。从一定层面来讲,学校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能力素养,这固然对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为国家培育人才意义重大,然而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却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文化的活力。在举办火把节期间,往往会安排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比如对唱山歌、欢快地跳左脚舞,还有激烈的斗牛、斗羊等项目 。这样,人们在庆祝节日的同时,传播和传承了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通过组织和举办这些活动,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共同体得到了深化,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更加稳定有序,其延续性得到了传承,创造性得到了挖掘。因此,总的来说,火把节的举办具有一定的社会教育意义。它是一个与彝族民俗文化和历史发展密切相联的盛大节日。在游戏和娱乐活动中,彝族人民的智慧、强健的体魄和勇气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三、 火把节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火把节一直是彝族人民必须过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在它漫长的演变发展中,它经历住了时间的打磨,如今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特别是旅游的兴起是以民俗文化为依托而得到了迅速的拓展。火把节在彝族地区拥有形式多样的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成文化产业,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了彝族民族聚居地旅游业的崛起。在部分彝族聚居地,如楚雄彝族地区每年都会举行火把节,近年来更是注重通过庆祝火把节来组织大型音乐会“平安夜”。音乐会在和平中庆祝,以欢乐、和谐、祝福为主题,使彝州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精神得到了生动的展示。每年都是火把节游客和投资者从远方涌向彝族地区。因此,贸易谈判和观光成为火把节的焦点询问内容。从实践中可以看出火把节是多元文化的复杂。通过火把节的活动形式,看出火节日在大范围内实现了趋同,凸显了彝族依托火把节这一特色文化推动经济发展。可见火把节对民族文化的投资是成功的源头转化为文化资本,是民俗文化与经济结合发展的,其经济价值在节日举行中得到体现,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融合了经济、文化、娱乐、旅游等多元文化元素,得到了健康的传承。
四 结语
总的来说,火把节文化历史内涵浓厚,作为彝族重要节日而得以延续。一方面,它传播彝族人的文化信仰,凝聚着彝族人的精神力量和,将节日与市场经济相联系,逐渐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火把节与时俱进,不随波逐流,而是发展创新,跟随国家发展的步伐,找到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在适应发展的同时,传承了彝族原有的多元民族文化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