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辽宁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和策略研究

作者

姜信璇 张承慧

辽宁大学 辽宁 沈阳 10140

基金项目:辽宁大学第十二批(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辽宁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现状和策略研究——以沈阳故宫博物院为例”(项目编号:202410140021)

摘要:本研究立足生态翻译学视角,以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外宣翻译材料为例,通过自建小型语料库,结合译者中心、多维整合、译有所为的角度,探讨辽宁省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中存在的不足与挑战,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旨在于服务辽宁省相关外宣翻译实践。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物质文化遗产;沈阳故宫博物院;外宣

一、引言

辽宁省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辽宁地区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智慧结晶,具有极高的文化意义。保护与传承辽宁省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延续地方文化脉络,维护文化多样性,增强辽宁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外宣传辽宁省物质文化遗产尤为必要。通过对外宣传,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辽宁的独特文化魅力,提升辽宁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同时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本文拟立足生态翻译学视角,通过对沈阳故宫博物院外宣文本的分析,探讨现有译文中的不足,并提出可供后续相关外宣翻译实践参考的可行性建议。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视角

生态翻译学由胡庚申教授提出,其核心观点强调翻译是一种“适应与选择”[1]的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包括语言、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的环境因素,然后在这些因素的制约下做出合适的选择。

译者中心是生态翻译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核心地位,译者不仅要具备语言转换能力,还要充分考虑翻译生态环境的各种因素,在原文和译文之间进行合理的调适[2]。

多维整合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3]。语言维关注语言形式的转换,确保译文在语法、词汇等方面的准确性;文化维注重文化内涵的传递,避免文化误解;交际维强调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的交际功能,使译文能够有效地传达信息。

译有所为体现了翻译的目的性和功能性。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如传播文化、促进交流等。译者需要根据翻译目的和受众需求,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4]。

三、生态翻译学与沈阳故宫博物院译介

沈阳故宫博物院作为辽宁地区重要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其外宣翻译对于向世界展示辽宁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语言维方面,沈阳故宫博物院的一些外宣翻译存在语言表达不准确的问题。例如,在对宫殿建筑名称的翻译上,部分译文没有准确传达出原名称的文化内涵和建筑特点。一些古汉语词汇的翻译也存在生搬硬套字典释义的情况,导致译文在语言表达上不够自然流畅。

从文化维来看,沈阳故宫蕴含着丰富的满族文化和清朝宫廷文化。然而,在现有的外宣翻译中,对于这些文化元素的传递存在不足。比如,在介绍一些满族传统礼仪和宫廷仪式时,译文没有充分解释相关文化背景,使得外国游客难以理解其文化内涵。此外,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如宫殿建筑上的龙凤图案、牌匾上的书法艺术等,在翻译中也没有得到恰当的处理,导致文化信息的流失。

在交际维方面,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外宣翻译有时没有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需求和接受能力。一些译文过于学术化,使用了大量专业术语,使得普通外国游客难以理解。同时,在翻译的形式和风格上,没有根据不同的宣传渠道和受众群体进行调整,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

四、辽宁省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策略建议

基于译者中心的角度,培养具备跨文化能力的译者是关键。译者不仅要精通源语言和目标语言,还要深入了解辽宁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可以通过组织专门的培训课程、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提高译者的跨文化意识和翻译能力。

在多维整合层面,既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自然性,避免生硬直译,又要对具有辽宁特色的文化元素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采用加注、音译加意译等方式,帮助外国游客理解。同时,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宣传渠道,采用不同翻译策略以提高宣传效果。

此外,依据译有所为的策略,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同时,要根据翻译目的和受众需求,对翻译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和调整,突出重点信息。

五、结论

辽宁省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对于传播辽宁文化、提升辽宁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生态翻译学为辽宁省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通过对沈阳故宫博物院外宣翻译的分析,我们发现了现有译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为辽宁省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实践提供参考,促进辽宁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和交流。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可以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对辽宁省其他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进行深入探讨,不断完善辽宁省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理论和实践。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29(06):11-15+92.

[2]胡庚申.关于“译者中心”问题的回应[J].上海翻译,2011,(04):7-9.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32(02):5-9+95.

[4]朱月娥.翻译主体生态系统中的译者主体性[J].中国科技翻译,2010,23(01):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