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术后干眼原因与治疗研究进展
李佳乐 吴成哲通讯作者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延边医院) 133000
摘要:伴随人口老化,白内障的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但干眼症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白内障术后干眼与手术创伤、眼表微环境变化等因素有关,可以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治疗方法,本文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较为详尽论述,以期为临床上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白内障术;干眼原因;治疗研究
白内障是世界范围内第一大致盲性眼病,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就是取出晶体并植入人工晶体。然而,近几年,因其发病率逐年升高而引起眼科领域的高度重视。干眼会使患者出现眼部异物感、干涩感等不适,严重时还会影响到术后效果和生活质量。研究白内障术后干眼的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对提高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1.白内障术后干眼原因
1.1外科创伤
白内障手术切口会对眼球表面产生直接的损伤,是引起术后干眼的主要原因。常规大切口白内障囊摘手术切口大,切除较多的角膜神经,导致患者的角膜感知能力下降,瞬目反射、泪液分泌与泪膜稳定性下降。虽然现在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切口已明显变小,但仍然会对一些角膜缘干细胞及结膜杯状细胞造成损害。角膜缘干细胞的损伤会影响角膜上皮的再生和修复,而结膜杯状细胞的减少又会引起粘液分泌的减少,这两种因素都会造成泪膜损伤,从而引起干眼症的发生[1]。
1.2药物因素
围术期应用的各种药物可能会对眼表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手术前为了防止感染,需要局部使用抗生素滴眼液,一些抗生素对眼表有一定的毒性,长期或经常使用会对角膜上皮细胞造成损害,从而影响泪膜的稳定性。在手术中应用的散瞳剂,如阿托品等,都会引起瞳孔的放大,从而影响眼球的正常生理状态与功能,同时,术后残留的散瞳效应也会引起眼球曝光量的增大,从而加快泪液的蒸发。术后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可有效缓解眼部炎症,但长期使用不当会导致角膜成纤维细胞增生及胶原合成受阻,导致角膜厚度减小,同时还会造成结膜杯状细胞的功能下降,粘液分泌减少,最终导致干眼。
1.3眼表微环境变化
手术引起眼内解剖和生理变化,引起眼表面微环境的变化。植入的人工晶状体是一种异物,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并释放炎性介质,对眼表组织造成损伤,从而导致泪液分泌能力下降,泪膜不稳定。另外,手术后眼压波动和前房深度改变也是干眼发病的重要原因。眼压增高会对角膜内皮造成压力,对角膜的新陈代谢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对泪膜的正常功能产生间接的影响;前房深度的变化会引起虹膜与角膜及晶状体的相对位置的改变,影响房水动力与泪液的循环,最终导致干眼症的发生。
1.4患者本身原因
年龄是导致白内障手术后干眼发生的主要原因,而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增大,泪腺功能减退,泪液分泌、泪膜稳定性下降。此外,老年患者还伴有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其自身可累及泪腺等眼表附属物,影响患者的正常功能。比如,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会造成神经系统的损伤,使角膜的神经敏感度下降,从而造成眼泪的不正常分泌;舍格伦综合征是一种由自身免疫系统破坏泪腺组织而引起的干眼症状。另外,女性因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特别是绝经后雌激素水平的降低,也易发生干眼[2]。
2.白内障术后干眼的治疗研究进展
2.1药物疗法
2.1.1人工泪液
人工泪液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疗干眼的药物,其具有类似于天然泪液的功能,能够有效地补充人体所需的水分,起到维持泪膜稳定性的作用。早期人工泪滴以生理盐水为主,具有短期保湿作用。目前,新一代的人工泪液产品如透明质酸等已被开发出来。透明质酸具有较好的保水性和粘附性,能在眼球表面形成湿润的薄膜,从而延缓泪膜的破裂;羧甲基纤维素钠可以提高泪液的粘性,降低泪液的蒸发量。临床研究显示,规律地应用人工泪液,可以明显改善眼部干涩与异物感,提升眼部的舒适度[3]。
2.1.2抗炎药物
由于炎性反应在干眼症发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抗炎药物的应用已成为研究热点。虽然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但是由于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临床上不能长期应用。目前,普拉洛芬和双氯芬酸钠是一种新型抗炎症药物。前期研究发现,该类化合物具有抗炎等作用,其作用机制与环氧化酶(COX)活性等的生成有关。大量临床研究证实,非甾体消炎药物和人工泪液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抑制炎性反应,改善干眼症状,加速眼表的修复,且较单纯使用人工泪液具有较好的疗效。
2.1.3促进泪液分泌药物
如果患者泪液分泌不足,可以服用一些促进泪液分泌的药物。匹罗卡品是一种类胆碱药物,主要作用于胆碱能神经末梢,促使泪腺分泌泪液。环孢素 A滴眼液具有抑制 T淋巴细胞激活、保护泪腺组织、调节免疫、促进泪液分泌等作用。前期研究发现,一些患者在应用环孢素 A滴眼液后,其泪液分泌显著增加,干眼症状显著改善,为中、重度干眼的治疗开辟新的思路[4]。
2.2物理治疗
2.2.1热敷和按摩
热敷和按摩是一种比较简单、有效的理疗方法。热敷法可以软化睑板腺中的油脂,促进其排泄,提高睑板腺的功能。建议每天使用40-45度的热毛巾或者热敷眼罩,每日热敷10~15分钟。在热敷后,可以由专业的医生或者患者自己沿着睑板腺的走向进行轻柔按压,可以增加油脂分泌与泪膜中的脂质层的稳定性。对于睑板腺功能异常引起的干眼,可以通过适当的热敷和按摩,帮助恢复睑板腺的正常功能。
2.2.2强脉冲光治疗
强脉冲激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是一种新兴的干眼症治疗手段。其基本原理通过特定波长的光脉冲入肌肤,对睑板腺进行加温,提高睑板腺的分泌能力,并对其中的细菌等进行杀菌,减少炎性反应,促进眼表血液循环。前期研究发现,多次 IPL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睑板腺开放程度,可以改善油脂分泌,使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等得到明显的改善,为干眼治疗提供新思路[5]。
2.3手术治疗
2.3.1睑板腺疏通术
对于睑板腺功能异常,经保守疗法治疗效果不佳者,可以行睑板腺疏通。利用睑板腺探头等特殊仪器,疏通被阻塞的睑板腺导管,使脂肪正常排出。在手术后,患者睑板腺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泪膜中的脂质层厚度明显增多,干眼症状明显减轻。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会对睑板腺造成伤害,引起出血和感染,因此,患者采取该治疗方法需要符合相关的手术适应症。
2.3.2泪小点栓塞术
泪小点栓塞术是对泪小点栓塞物进行植入,有效地降低泪液的引流速度,并能在眼球表面滞留更长的时间。栓塞物分为可吸收和不可吸收两种。前期研究发现,对中、重度干眼患者,特别是泪液分泌正常但蒸发过快的患者,采用泪小点栓塞术治疗,可以显著增加眼内泪液的分泌量,改善干眼症状,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但手术时要注意眼睛的状况,避免栓塞物移位或造成感染[6]。
结论
总之,白内障术后干眼与多种因素有关,对患者的术后恢复与生存质量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对手术创伤、眼表微环境和患者个体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全面认识干眼的原因,为干眼的预防和治疗奠定基础。药物治疗、物理疗法与手术治疗是白内障术后干眼的治疗的主要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应采取多种治疗方法,更好地控制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状,提高患者的视力。
参考文献:
[1]张晓鸣,吴志航.聚乙烯醇滴眼液联合人表皮生长因子(ARI加长型)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2025,18(08):111-114.
[2]夏令.维生素A棕榈酸酯凝胶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联用对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症状改善及视力恢复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5,29(07):60-63.
[3]黄初梅,施丽.合并高血压的白内障患者术后干眼症的风险模型构建[J].海军医学杂志,2025,46(02):170-173.
[4]赵宇,赵广愚,李仲.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滴眼液联合环孢素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2025,18(06):134-136.
[5]楚启萌,崔瑞,杨华鹏.白内障伴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发生干眼症的高危因素分析[J].黑龙江医学,2025,49(04):442-445.
[6]刘寒刻,崔月娥.环孢素滴眼液与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白内障术后轻中度干眼症患者的效果对比[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5,31(02):274-276+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