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导向下的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
戴俊瑶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长沙市 410000
【摘要】艺术核心素养的出台给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导向与契机,在政策推动下,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强调对知识的批判性理解与迁移,注重学生亲身体验的教学方式,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搭建了实践平台。本文通过分析深度学习的内涵特征,结合初中生认知发展规律,提出创设情境、问题引导、跨界融合等教学策略,构建"感知-理解-创造"三位一体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与综合艺术素养。
【关键词】深度学习 音乐欣赏 教学策略
音乐欣赏课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引导学生感知美、欣赏美来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在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往往存在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被动接受,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层,难以真正感知音乐魅力等现象。随着“美育进中考”等政策的出台,音乐教育的“功利化”和“技术化”倾向愈加明显,学生仅仅围绕考试内容重复记忆,既达不到“音乐欣赏”的要求,也丧失了学习动机。因此,应将深度学习的理念融入音乐欣赏课堂,调整教学策略,深入挖掘音乐课中的美育元素,丰富学生欣赏体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一、深度学习的概念内涵
“深度学习”概念的正式提出来自1976年弗伦斯·马顿和罗杰·萨尔乔在《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书中的陈述:“深层次的学习是注重学生内在兴趣、知识的内在理解、系统地陈述问题及概念的整体结构假设的学习。”[[]]此后深度学习的概念一直在发展,国内对于“深度学习”的正式研究起步较晚,1997年在实践领域出现相关研究,随后6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04~2005年,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才正式提出深度学习的概念并做出阐述:“深度学习是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迁移到新的情境从而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
在音乐欣赏课中,深度学习要求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对音乐作品的听觉感受上,还要通过分析、讨论、创作等方式,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情感和表现手法。例如,在欣赏一首古典音乐作品时,学生不仅要听出旋律的优美,还要能够分析作品的结构、和声、节奏等特点,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时代背景,甚至能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对作品进行改编或创作,从而真正实现对音乐作品的深度学习。
二、初中音乐欣赏课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式单调
传统的初中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往往采用“播放音乐 与讲解知识”的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聆听音乐,缺乏主动参与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音乐作品的内涵。
(二)教学内容零碎
传统的初中音乐欣赏课中,大多数教师仅仅将歌曲进行单一赏析,割裂了单元之间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或是将一首歌曲中的音乐知识进行拆分讲解,例如教师可能会分别讲解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等内容,但没有将这些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支离破碎。
(三)评价方式片面
当前初中音乐欣赏课的评价方式主要以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为主,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全面评价。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从要素感知到切身体验
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在数智化时代的驱动下,还可以通过多媒体、VR/AR等技术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音乐要素从而体验欣赏情境。例如在教授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卡门序曲》时,教师可以先简要描述《卡门》故事情节,再通过多媒体呈现西班牙的街景、斗牛场、吉普赛人的生活画面,配合音乐播放,增强代入感。后可深入分析乐曲结构,引导学生划分主题段落,学生跟着音乐进行分角色扮演,切身体验更有益于感知音乐要素和音乐情绪特点。
(二)问题驱动:从自主探究到深度理解
自主探究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的关键。教师需要学会提出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想像,例如在欣赏古典音乐时,首先给出“这首乐曲的旋律是怎样的?”“表达了作曲家什么情绪?”等问题,再引导学生自主聆听感受。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教师扮演的是指导者角色,要适当给予提示和帮助,例如当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某个特点感到困惑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音乐知识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还可以展开小组讨论,增强艺术交流氛围。
(三)合作学习:从实践动手到创新创造
合作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催化剂也是进行深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可以多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例如,在学习大型合唱曲《黄河大合唱》时,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分组,可以分为作曲家介绍、背景探索、曲式分析等维度,学生在课上通过资料搜寻、交流讨论的形式共同探讨作品的内涵特征,小组讨论过后可以通过集体展示环节共享大家的合作成果,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提升。
(四)多元评价:从结果评判到过程表现
评价是教育教学中的牛鼻子,也是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抓手。在深度学习导向下,音乐欣赏课程的评价维度应从多方面展开,打破“唯分数论”的桎梏,不再以学生习得的音乐知识与唱会、奏会为唯一标准,反之应关注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的学习状态与情感流露,增加学生自评、互评等环节,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进步并给出鼓励政策激发学生的信心。让评价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起到评价增值的目的。
深度学习为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问题驱动、合作学习以及多元评价等策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引导他们从表层感知走向深度理解与创新创造。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批判性思维、艺术表达能力和综合审美素养。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度学习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为培养具有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在实践层面,教师应持续探索深度学习与音乐欣赏教学的融合路径,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时代需求,不断优化教学策略。同时,教育研究者也需进一步关注深度学习在艺术教育中的理论构建与实践验证,以推动音乐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最终,通过多方努力,实现音乐欣赏课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转变,真正发挥美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Mar ton F,Saljo R.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 in Learning:Outcome and Proces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6,(46):4-11.
【2】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计算机教与学,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