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安全管理与教育的研究与实施路径

作者

李科

淄博职业学院

近年来,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安全事件数目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最明显的表征是关于女大学生失联、遇害、传销、个人隐私泄露、学费被电信诈骗、裸贷、性侵等新闻报道经常占据各个媒体的头条,这说明针对女大学生群体的安全侵害事故多有发生。女大学生的安全问题较之男大学生来说发生的频率更高,且更具特殊性。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殊性,才会使得她们的安全问题更加值得关注和研究。

一、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安全管理与教育研究背景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相比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安全意识更加薄弱,心理状况堪忧,这与高职院校生源较为复杂、综合素质偏低密不可分。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相对于男学生而言是更容易受到侵害的群体,女性往往被认为更软弱、更需要保护,而男性被视为更强壮、更能自保。这种刻板印象导致社会普遍认为女性是更容易攻击的目标。近年来很多媒体对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个别不良行为进行刻意放大,这些负面报道导致她们被社会异化,从而形成不利于她们成长的环境,对于她们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都有负面影响。

国内关于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安全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安全教育、心理辅导等方面,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国外相关研究较为成熟,涉及安全教育、心理辅导、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女大学生安全管理体系。国内外研究在安全教育、心理辅导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在法律法规、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差异。现有研究成果对大学生基于性别差异而进行的研究极少,专门针对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研究显得极为单薄,不符合女大学生处于安全弱势地位的现实。

二、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安全管理与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国内某高职院校的学生数据,其在校生人数为2万余人,其中女生数占比50.8%;男生数占比49.2%,男女生数基本持平。但是该院校有66.7%的院系女生人数超过男生人数。部分院系的女生人数占总人数的70%以上。女生作为安全特殊群体,已在量上形成了庞大的规模。从近几年高职院校出现的安全事件来看,涉及女生的事件也占大多数。

1.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淡薄,安全防范水平低。问卷调查数据显示,63% 的女生表示对安全教育知识一般了解,31% 的女生对安全知识甚少了解,仅有 6% 的女生对安全教育知识非常了解。而在自我安全意识的认知方面,39% 的女生认为自我安全意识一般,61% 的女生认为自我安全意识较强。多数女生对于自我安全防范信心十足,认为安全问题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2.女大学生对于安全问题存在认知偏差。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长期处于学校、家庭等较为单一的环境中,接触到的社会关系十分简单,心思单纯,与社会的接触相对较少,对于安全危机事件的了解,大多数只是停留在学校教育、新闻上。而大多数安全教育案例比较陈旧,学生对学校的安全教育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认为安全问题离自己较远,在对待人身甚至生命安全的问题上认知较为片面,没有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3.大多数院校缺乏针对女大学生的特殊安全管理制度。经过多年不断探索和实践,我校创立了“全时段覆盖工作法”,实现了对学生24小时无缝隙管理与服务,有效地实现了学生工作的稳定局面。但是,当前我校安全管理制度多针对全体学生,缺乏针对女大学生的特殊安全管理制度。高校安全教育内容较为笼统,缺乏对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部分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

4.学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形式相对单一,大多通过展板、海报和宣传单或者以班会的方式安排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宣讲,而这些方式既没有针对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也没有真正地让她们重视或者参与到过程中,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缺失。针对女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安全教育严重不足,对女大学生的安全难以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

三、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安全管理与教育实施路径

1.创新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理念。提出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等新的教育理念,引导高校和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

2.完善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完善针对女大学生的安全保卫制度和相关规定。重点是建立针对女大学生的各项安全预警制度和各类安全事件处置预案,对安全事故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从制度建设层面增强防范力度。

3.丰富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根据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目标和原则,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拓展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途径。探索多种教育途径,如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网络教育、社团活动等,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

5.加强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为女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安全教育服务。

6.完善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机制。建立专门针对女大学生心理辅导的机构,尤其是针对比较敏感的恋爱、性及女性健康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做到安全隐患早发现、早干预。

7.建立并完善女大学生安全公共空间。对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主要场域加强主动防范措施。学校保卫、后勤服务部门等应对女大学出入较多的场所,安排专人不定时开展巡逻和隐患查找工作,及时发现并整改安全防范不足,最大限度的消除影响女大学生在校安全不稳定的因素,切实保障女大学生的安全。

8.发挥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在安全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组织安全知识的学习,普及学生安全工作的意义,使他们能够自发地加入女大学生安全工作中来。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安全预警意识,及时向学校和老师反馈发现的不稳定因素。

总之,推动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安全管理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为政府和高校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促进相关法规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可以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安全教育,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建梅.高校女大学生安全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江南大学硕士论文,2018

2.郭宗萱.社会性别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女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探析[J].教师与学生,2023

3.张冰玉.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女生安全教育研究[J].学苑新锐,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