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利用废旧材料促进幼儿环保意识与美术创造力的研究

作者

庄丹红

常州市武进区马杭幼儿园南田分园 213162

摘要:随着环保理念的普及,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培养环保意识成为重要课题。本研究探讨利用废旧材料开展美术活动对幼儿环保意识与创造力的影响。当前幼儿园教学中,废旧材料的应用虽有一定实践,但缺乏系统性指导,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通过设计系列美术创作活动,引导幼儿使用纸盒、瓶盖等废旧物品进行艺术创作,观察其对环保认知和创造力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使其在实践中理解资源再利用的价值。同时,废旧材料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为幼儿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显著提升了其美术创作的表现力和创新性。研究证实,将环保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既能培养幼儿的环保习惯,又能激发其艺术潜能。建议幼儿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合理利用废旧材料,设计更多寓教于乐的美术活动,为幼儿全面发展提供新途径。

关键词:废旧材料;幼儿教育;环保意识;美术创造力;实证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保教育已成为幼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幼儿期是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培养环保意识具有特殊意义。当前幼儿园教育中,虽然部分教师已尝试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但往往停留在口头说教层面,缺乏让幼儿亲身体验和实践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美术活动作为幼儿喜爱的教育形式,其开放性特点为环保教育提供了天然载体。

废旧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独特优势。一方面,纸盒、瓶盖等日常废弃物品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经过简单处理即可成为艺术创作素材;另一方面,这些材料的多样性和不规则性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提出,应鼓励利用废旧材料开展手工活动,这为相关实践提供了政策支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废旧材料的利用仍存在系统性不足、创意设计缺乏等问题,影响了教育效果的充分发挥。

本研究旨在探索废旧材料美术活动对幼儿环保意识和创造力的双重促进作用。通过设计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幼儿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直观理解资源再利用的价值,同时观察材料特性对幼儿创意思维的影响。研究期望为幼儿园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参考,推动环保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机融合,最终实现幼儿环保习惯养成和创造力提升的双重目标。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符合国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为幼儿全面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二、废旧材料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2.1 废旧材料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实践案例

在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废旧材料的应用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的实践案例。这些案例生动展示了如何将日常废弃物转化为富有教育价值的艺术创作素材,既培养了幼儿的环保意识,又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利用纸箱进行主题创作。教师引导幼儿收集家中废弃的纸箱,经过清洁处理后,组织幼儿分组合作,将纸箱改造成"迷你城市"。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学会了纸箱的切割、拼接等基本手工技能,还通过讨论城市布局培养了空间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幼儿亲身体验到"变废为宝"的乐趣,直观理解了资源再利用的意义。

另一个常见案例是瓶盖拼贴画。教师准备各种颜色、大小的塑料瓶盖,让幼儿自由组合创作。有的幼儿用瓶盖拼出花朵图案,有的则创作抽象画作。这种活动特别能激发幼儿的创意思维,因为瓶盖的形状、颜色组合具有无限可能性。同时,教师会适时引导幼儿思考:"这些瓶盖如果不回收利用会去哪里?"帮助幼儿建立废弃物与环境保护的关联。

在节日主题活动中,废旧材料的应用尤为突出。例如中秋节前,教师指导幼儿用月饼盒制作灯笼;春节时利用旧红包袋制作装饰品。这些活动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让幼儿在节日氛围中自然接受环保教育。

这些实践案例表明,废旧材料在美术活动中的应用形式多样,效果显著。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发现材料的潜在价值,设计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的活动方案。通过具体可感的创作过程,幼儿不仅能提升艺术表现力,更能建立起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2 废旧材料对幼儿环保意识培养的影响

废旧材料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应用对培养环保意识具有直接而显著的效果。通过将日常废弃物转化为艺术创作素材,幼儿能够直观理解"变废为宝"的概念,这种亲身体验比单纯的说教更能留下深刻印象。当幼儿用纸盒搭建房屋、用瓶盖拼贴图画时,他们会自然意识到这些"垃圾"其实是有价值的资源,这种认知转变是环保意识形成的基础。

废旧材料的使用为幼儿提供了实践环保理念的具体场景。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幼儿思考材料的来源和去向,比如提问"这些纸箱如果不回收会变成什么?"、"塑料瓶盖在自然界需要多久才能分解?"等问题。通过这种互动,幼儿能够将艺术活动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逐步建立起资源循环利用的思维模式。研究表明,这种结合具体操作的情境式学习,比抽象的环境知识讲解更能让幼儿产生持久记忆。

废旧材料的收集过程本身也是环保教育的重要环节。当教师鼓励幼儿从家中带来可回收物品时,实际上是在培养他们观察生活、分类垃圾的习惯。有的幼儿园会设置"环保小卫士"角色,让幼儿轮流负责材料收集和整理工作,这种参与感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家长反映,经过这类活动后,孩子在家会主动提醒家人进行垃圾分类,说明环保行为已开始内化为日常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废旧材料的使用效果与教师引导方式密切相关。成功的案例表明,当教师将环保理念自然融入创作指导中,而非生硬灌输时,幼儿接受度更高。例如在点评作品时,教师可以特别表扬那些巧妙利用边角料的作品,强化环保创意行为。这种正向激励能让幼儿在获得艺术成就感的同时,也强化了环保意识。

三、废旧材料促进幼儿美术创造力的实证研究

3.1 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与观察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设计系列美术创作活动,系统考察废旧材料对幼儿美术创造力的影响。研究选取某幼儿园大班30名幼儿为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人,实验周期为8周。实验组参与废旧材料美术活动,对照组进行常规美术教学,两组均使用相同主题进行创作,以控制变量影响。

研究工具包括幼儿美术作品评价量表和教师观察记录表。评价量表从创意性、表现力、材料运用三个维度设计,采用5级评分制。观察记录表用于记录幼儿在创作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如问题解决方式、合作交流情况等。所有评价由3位有经验的幼儿园教师独立完成,确保结果客观性。

活动设计遵循"材料引导-自由探索-创意表达"的基本模式。每周开展2次主题活动,每次40分钟。第一阶段(第1-2周)为材料熟悉期,提供纸盒、瓶盖、布料等基础废旧材料,让幼儿自由探索材料特性;第二阶段(第3-6周)为主题创作期,设计"环保小汽车"、"瓶盖拼贴画"等具体任务;第三阶段(第7-8周)为综合应用期,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完成创意作品。

数据收集包括量化与质性两部分。量化数据来自作品评价量表得分,质性数据包括观察记录、幼儿访谈和家长反馈。研究特别关注幼儿在材料选择、组合方式上的创新表现,以及作品呈现的独特性。通过对比两组幼儿前后测数据,分析废旧材料对创造力发展的具体影响。

3.2 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儿美术作品的系统评估,研究发现废旧材料的使用对幼儿创造力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实验组幼儿在创意性、表现力和材料运用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特别是在创意性方面表现最为突出。观察记录显示,实验组幼儿更倾向于尝试不同材料的组合方式,作品呈现出更强的个性化和独特性。

在材料运用方面,实验组幼儿展现出更灵活的思维方式。例如,在"环保小汽车"主题创作中,他们不仅使用纸盒作为车身,还会利用瓶盖做车轮、吸管做排气管,甚至用碎布装饰内饰。这种多材料组合的创作方式,明显优于对照组单一材料的使用。教师观察发现,废旧材料的不规则特性促使幼儿不断调整创作方案,这种问题解决过程有效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作品表现力方面,实验组幼儿的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表达。一位幼儿用蛋托和毛线制作的"太阳花",不仅造型生动,还通过材料质感的对比传递出温暖的感觉。相比之下,对照组使用标准美术材料的作品虽然技法更规范,但创意表达相对受限。这说明废旧材料的多样性为幼儿提供了更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

质性分析显示,废旧材料的不确定性特点对幼儿创造力发展具有独特价值。当面对形状不规则的纸箱或颜色不一的瓶盖时,幼儿需要发挥想象力来构思作品,这个过程比使用现成的标准材料更能激发创新思维。教师观察到一个典型案例:一位平时美术表现中等的幼儿,用废旧纸筒和纽扣创作出富有故事性的"望远镜",展现出令人惊喜的创意潜能。

综合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废旧材料在促进幼儿美术创造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核心价值在于:材料特性的不确定性促使幼儿突破常规思维;多样化的组合可能为创意表达提供了广阔空间;变废为宝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锻炼。这些发现为幼儿园美术教学提供了重要启示:应当重视废旧材料的教学价值,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充分发挥其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

本研究表明,利用废旧材料开展美术活动对幼儿环保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具有双重促进作用。通过系统性的实践活动,幼儿不仅建立起资源再利用的环保理念,还在材料探索和艺术创作过程中展现出显著的创造力提升。这种教学方式将环保教育与艺术教育有机结合,为幼儿全面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基于研究发现,提出以下实践建议:首先,幼儿园应建立废旧材料收集和分类的常规机制,设置专门的存储空间,确保材料的安全性和可用性。教师可发动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收集工作,将材料准备过程也转化为环保教育环节。其次,教师在设计美术活动时,应注重材料的多样性和开放性,避免预设标准答案,给予幼儿充分的创意表达空间。可以设计"材料探索角",让幼儿自由组合不同特性的废旧物品。再次,建议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围绕特定主题开展系列创作活动,如"环保玩具设计"、"废旧材料时装秀"等,深化幼儿对环保理念的理解。最后,教师应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幼儿在材料选择、问题解决中的创新表现,通过鼓励性评语强化其环保行为和创意思维。

对幼儿园管理层面的建议包括:将废旧材料美术活动纳入园本课程体系,定期组织相关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对材料特性和活动设计的专业认知。同时,可以建立"环保创意作品展示区",为幼儿提供成果展示平台,增强其成就感。家园合作方面,建议通过家长开放日、作品展览等形式,向家长展示废旧材料活动的教育价值,争取家庭支持,形成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 包圆圆.幼儿园环保主题美术创作教学实践探讨——以废旧材料利用为例[J].《品位·经典》,2024年第18期152-155,169,共5页

[2] 刘思阳.废旧材料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利用价值和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4年第9期0218-0220,共3页

[3] 孙蕊.幼儿利用废旧材料在美术活动的探索[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1年第9期25-25,27,共2页

[4] 施佳.“走近生活”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J].《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17年第4期90-90,共1页

[5] 刘昆鹏.废旧材料在幼儿园美术中的应用探究[J].《流行色》,2023年第5期68-70,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