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元宇宙运用于罪犯出监教育的模型构建

作者

李春晖 赵佳怡 莫丽楠 王婷 吴迪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河北 保定 000071

(基金项目:2024年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311903008)

摘要:针对当前监狱出监教育存在的封闭性、信息滞后性与再社会化不足等问题,本研究提出将元宇宙技术应用于罪犯出监教育领域,构建“虚实融合”的教育模型。通过搭建元宇宙社区平台,整合思想教育、文化体验、职业技能培训与心理健康干预四大核心模块,结合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设计沉浸式学习场景与个性化教育路径。同时,依托AI驱动的量化考核制度,实现罪犯行为动态监测、适应性评分及分级管理,突破传统监狱物理空间限制,降低再社会化成本。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可有效提升罪犯思想政治水平、职业技能熟练度及心理健康状态,为降低再犯罪率、构建智慧监狱体系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司法实践价值与社会效益。

关键词:元宇宙;罪犯出监教育;虚拟现实技术;量化考核;再社会化

随着社会数字化的转型,传统监狱出监教育体系面临新挑战。司法部数据显示,我国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率长期超13%,超六成重复犯罪源于职业技能匮乏、社会适应力不足及心理健康失衡。这暴露出监狱教育领域的难题:教育场景单调,缺乏真实社会情境体验;个性化差异未受重视,教学内容缺乏丰富性;资源整合度低,再社会化成本高。元宇宙技术凭借虚实交融、智能交互与数据驱动特性,为破解难题提供新思路。该技术融合多领域成果,可构建高度仿真渐进式社会化训练空间,推动罪犯认知重塑与行为重建。元宇宙还为监狱与外部资源合作开辟新可能,形成多方联动的学习生态网络。本研究聚焦“元宇宙+出监教育”整合模式,旨在突破传统教育桎梏,为罪犯再社会化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一、元宇宙应用于罪犯出监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元宇宙

元宇宙理论体系以虚拟现实连续体、具身认知与去中心化治理为支撑,核心逻辑呈现从场景重塑、数据推动到身份转换的循环优化调适过程。虚拟现实连续体借助VR/AR技术构建层次分明的社会情境,突破物理空间限制,为罪犯提供再社会化练习。去中心化治理依托区块链技术搭建监狱 - 企业 - 社会联盟链,实现狱内动态积分与实训数据跨域流通。AI融合多模态行为数据,动态生成个性化矫正路径,形成闭环智能矫正机制,拓展时空层面上再社会化研究可能性。

2.出监教育

出监教育旨在弥合罪犯与社会的认知及行为鸿沟,其理论支撑包括场景模拟、个性化干预与资源整合。传统再社会化依赖实地场景互动,但监狱的封闭性与安全限制阻碍了社会深度适应。元宇宙技术通过虚拟与现实融合构建渐进式的训练空间,使罪犯在受限环境中模拟生活技能,降低学习与应用落差。基于长期矫正数据监测,结合情感、能力及行为参数,为罪犯定制个性化成长路径。区块链整合监狱与社会资源,构建企业实训、心理援助与就业服务平台,加密存储虚拟技能数据并对接征信系统,形成技能认证至就业的闭环链路。该数字化架构重构社会化模式,突破传统实地互动局限,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提升教育精准度与资源整合效率,推动智慧矫正发展。

(二)研究的意义

构建元宇宙技术助推罪犯再社会化的理论框架,探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及区块链技术在司法矫正中的适配逻辑,填补技术引入机制的理论空白。突破监狱出监教育难题,提出可行方案。元宇宙虚拟社区模拟现实情境,AI生成个性化学习计划,削减再犯率。区块链技术实现教育数据溯源和信息加密防护,打造全流程管理模式,提高矫正精确度和监管成效。研究成果可为执法部门构建智能监狱提供决策参考,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三)研究的现状描述

1.国内研究现状

元宇宙与区块链技术升温,为相关领域带来新契机。王文喜(2022)等学者梳理论述数字孪生等内容,铺垫沉浸式教育环境应用契机[1];宣澍(2021)等人剖析区块链产业风险,探索其在虚拟资产确权方面的潜力,并提出对监狱数字化的前瞻解读[2];江波和许志飞(2021)基于实证数据指出,大数据追踪服刑人活动路径虽能确保安全预警系统运行,但教育功能融入不足[3]。罪犯再社会化备受关注,张建钊(2022)提出监狱、社区与企业联动打造技能认证渠道[4];吴蓉波与韩宏(2020)构建的云平台数据浮于表层,缺乏心理调适解析[5];胡圣东(2017)倡导依据个体特性采取灵活干预举措[6]。

改造质量评估研究正迈向定量化,张晶(2006)构建三级指标体系,但依赖主观判断[7];张庆斌(2022)提议引入生物特征数据,但隐私风险未决[8]。现有研究受限于技术片段化、评估数据实时性不足及社会衔接指标粗放三重障碍。

2.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元宇宙研究,外国学者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仅在2022一年中便有相关论文八千多篇。对于外国元宇宙研究来说,更多的是企业将其与实际商业结合,更加偏向运用价值和经济效益。所以由于司法部门特殊性、监狱管理的私密性,将元宇宙理念与出狱教育结合起来的国外可借鉴经验也不多。

脑神经机制研究正催生矫正手段的新突破,比如德国马普研究所Mülleretal(2020)提出的fNIRS技术,实时监测前额叶皮层活动[9],并用于针对暴力倾向罪犯的冲动管理训练,六个月后攻击行为显著下降了58%,而加拿大的Chen&Smith(2023)透过微表情识别探讨再犯线索时,发现嘴角细微偏移与重复违法倾向关联紧密[10],各领域的技术迭代确实迅速进展,不过其在实际干预上表现的持久性如何以及潜在的伦理困境尚未形成一致定论争议仍在,这无疑给研究应用敲响了警钟同时也带来了深思的必要性。

机器学习算法于资源配置优化矫正中的潜力颇具吸引力,美国COMPAS再犯预测模型在司法领域的实践引发了广泛关注,Angwin(2016)提到,该模型依托十三类特征做出预测并实现68%的准确率[11],却因种族偏向问题备受争议;荷兰司法部推出动态风险需求评估系统(DRNS),借助强化学习算法每两周对干预方案作出更新后,高危罪犯违规模式得以降低27%;在日本法务省主导的区块链学分银行试点——Tanaka(2022),将服刑期间囚犯习得的技能源源不断与企业岗位匹配,成功使得再就业对接时间缩短40%,分布式的模式进一步提升了技能转换的效率与精准度[12]。Davis(2022)指出AI评估工具如被过分倚重会导致矫正流程失衡——一个具体的案例是,某州中因算法偏误导致低风险罪犯被不当延长矫正期的比例升至21%并有大幅攀升的趋势[13]。

二、监狱元宇宙社区的搭建

(一)监狱元宇宙社区框架设计与职能赋予

本社区聚焦规则内化与价值重塑,构建正向引导、数字化矫正生态。利用虚拟现实构建红色文化展厅、法治教育讲堂等场景模块,以三维立体方式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律实例,深化道德认知与法纪观念。设立动态积分激励机制,将正向表现转化为虚拟信用额度,可兑换职业技能认证资格或社会资源对接权限,形成个体成长闭环。区块链技术记录犯罪者行为轨迹与执行情况,以此作为出监教育的量化参照。AI情感计算模型监测风险信号,触发虚拟协作任务,强化责任意识与社会协作能力。构建观念引领、管控手段和能力塑造三位一体的良性改造体系。

(二)监狱元宇宙社区功能模块策划

社区功能模块围绕学习与适应两大核心需求展开。学习与技能实训区根据犯罪类型分层推送定制化课程。企业合作成为关键支撑,顺丰、美团等企业提供分拣、客服等虚拟岗位培训,考核数据直通招聘系统,优秀学员可进入企业人才库。心理健康干预模块则通过VR技术模拟出监后高频压力场景,如求职面试或改编后激情犯罪场景,结合生物反馈技术实时调整疏导策略。社会适应体验区重点模拟地铁购票、医院挂号等生活场景,要求罪犯独立完成操作,系统根据完成度生成“社会适应评分”,为出监后的实际生活奠定基础。

(三)监狱元于宙相关社会资源整合与引进

社区资源整合以政策引导、社会协作与技术助力为核心。项目向司法部提交创新试点申请,借专项资金与数据接口拓展合作,联合高校研究机构追踪矫正成效。撬动社会力量,成立链上联动平台吸纳公益组织与企业力量。“技能NFT”平台将罪犯在虚拟车间开发的实用模型(如反诈工具)上链拍卖,收益用于支持其创业启动,形成技术赋能与社会资源的良性循环。公益组织深度参与,红十字会提供急救认证课程,法律援助中心通过全息投影解答社保续接、债务处理等出监后的高频问题。

三、元宇宙应用于罪犯出监教育模型的构建

(一)罪犯教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探索

智慧思政课堂构建多维融合体系,借大数据画像提取罪犯行为、心理数据及犯罪诱因图谱,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定制化方案,依赖感知设备捕捉反馈,实现教学场景与交互内容的实时动态升级。

技术架构涵盖环境感知、推理与决策层,激活反应链路,如情绪过高时切换至虚拟互动区域,优化学习体验。多模态数据测评系统整合语音语义解析、微表情捕捉及操作行为日志,搭建“认知 - 情感 - 行为”三维评价框架,结合AI教辅工具定位薄弱点并分发训练资源,形成完整监控闭环,区块链确保“认知提升链”不可篡改。

文化教育模块以传统与科技融合为导向,搭建虚实交织的文化熏陶网络。虚拟文化体验空间重塑文化遗产场景,参与者融入虚拟节庆习俗情境,系统评估身体协调性与文化理解力。艺术展览区域引入人工智能策展逻辑,基于参与者背景数据匹配展示内容,采用触觉反馈手套创造深层次互动体验,区块链保障创作产品独特属性。

技术教育模块打造“技能习得 - 场景迁移 - 社会融入”连贯培养框架,个性化职业培训依靠AI职业画像系统,自定步调学习路径借助智能导学引擎,区块链记录学习轨迹,实现难度曲线动态调整。强化社会适应性技能瞄准虚拟职场生态,优异者可获官方电子技能证书。“心理 - 技术”双轨评价系统促进技术与职场能力同步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模块构建虚实交织的心理干预系统,VR心理场景塑造七类核心干预环境。心理健康管理体系搭建监测 - 干预 - 验证三层环路模式,构建心理韧性成长账本,激励个体完成内心秩序重建。

(二)量化考核制度的智能化实现

构建量化考核体系。借助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为罪犯搭建专属数字身份库,通过联邦学习算法整合司法档案、生理及心理数据,构建动态三维画像。依据年龄匹配模型,为老年罪犯设计认知衰退补偿方案,为年轻罪犯增加冲动控制训练场景。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析发言,绘制性格量化图谱;融合眼动追踪与微表情识别,预警心理状态。适应性训练分区采用强化学习调节,设置高危干预、技能强化、社会衔接及特殊关怀区,配备相应设施。

行为评分与动态监控。千分制智能评分体系依靠区块链智能合约执行奖惩规则。月度考核时,风险雷达预警系统启动,末尾5%人员教育周期延长。建立数字替身模拟社会应激反应。动态干预策略库依据强化学习算法,匹配训练程序,形成循环管理模式。

空间定位与实时监控。UWB毫米波室内定位技术支持三级电子围栏,监舍内边缘计算设备处理行为数据,确保时延小于五十毫秒。司法云平台调整策略参数,应急链条快速制定解题计划,实现监管全方位立体覆盖。

四、元宇宙应用于罪犯技术实现与模型优势

(一)核心技术应用

1.虚拟现实技术

借助Unreal Engine 5构建高仿真元宇宙教育场景,依托光场扫描与动态粒子渲染技术实现毫米级环境复刻。司法矫正领域首创多感官协同刺激学习手段,VR戒毒干预系统利用4D体感座椅模拟毒品诱惑情境,实时监测学员瞳孔收缩和手掌汗腺分泌,动态调整虚拟暴露程度。AR技能实训采用虚实融合的“透明工厂”模式,佩戴Hololens2设备可将虚拟PLC控制面板映射到实体装备上完成故障诊断,SLAM空间定位技术支持±0.1mm误差控制。沉浸式教学模式突破时空限制,暴力倾向纠正课程设有可承载200人同步互动的虚拟冲突场地,情绪管理训练效力较面对面讲授提高3.2倍。

2.人工智能算法

司法矫正领域推出多智能体强化学习框架,融合认知诊断模型、资源推送引擎和行为预测系统三个关键算法模块。认知诊断模型通过时间卷积网络分析超百万条学习行为日志,精准定位知识断层;资源推送引擎运用联邦学习技术,在保护隐私时实现跨监狱分享两千多例矫正案例库并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行为预测系统借助图神经网络构建罪犯社会关系图谱,结合保外就医记录与探视通话文本评估再犯风险,预警准确率达89.3%。智能算法助力下,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升60%,识别高危行为响应时间缩短至8秒内,构建起综合性智能中枢。

(二)模型创新性优势

1.突破监狱物理空间限制

元宇宙构建虚拟矫正平行空间,打破传统监狱物理界限与资源束缚。依托5G和边缘计算技术,服刑人员可进入一线企业生产情境,如特斯拉虚拟装配线学习工业机器人编程,或借腾讯数据中心运维模拟平台掌握云计算故障排查技巧。数字孪生城市系统再现300余种社会交互场景,推动多人协同社区共建。疫情期间,该技术使某监狱300名即将释放人员完成菜鸟驿站智能分拣系统资格审验,就业对接时长从45天减至7天,教育空间利用率提升20倍。

2.降低再社会化成本

构建数字矫正经济循环体系,技术复用与数字资产确权降低资源投入。虚拟实训设备可供上千人同步操作,年维护运行成本仅为实体设备的3%;“技能NFT”平台将服刑人员数字化劳动成果转化为企业认可的就业凭证,节约研发支出。心理干预成本依靠AI虚拟咨询师削减80%,单次服务花费仅2.3元,情感计算模型使抑郁复发率降低67%。联邦学习技术实现跨监狱数据共享,混合矫正成本将大幅减少。

该模式依赖技术突破与制度革新,在思想引领、技能提升、心理援助和文化融入层面相辅相成,打造智能化矫正综合体系,为司法矫正“数字赋能”提供可复制方案。后续研究还需探索神经反馈技术的长效运用模式,深究隐私计算与伦理约束的平衡策略,考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适应性举措。

参考文献

[1]王文喜,周芳,万月亮等.元宇宙技术综述[J].工程科学学报,2022,44(04):744-756.

[2]宣澍,夏伟影,于耀翔.基于区块链视角下元宇宙产业的发展现状、风险危机与优化策略[J].工信财经科技,2022,No.12(06):28-37.

[3]江波,许志飞.大数据在监狱罪犯安全防控与教育改造中的应用分析[J].计算机时代,2021(05):123-126.

[4]张建钊.罪犯再社会化的社会支持工作研究——以J省P监狱为例[J].中国监狱学刊,2022,37(02):79-86.

[5]吴蓉波,韩宏.基于大数据建设刑释人员动态管理云平台的研究——以重庆市Z县为例[J].中国监狱学刊,2020,35(04):44-47.

[6]胡圣东.罪犯改造的现状、问题及改进研究[D].苏州大学:2017.

[7]张庆斌.论新时代改造罪犯体系的重构[J].中国监狱学刊,2022,37(01):68-72.

[8]张晶.罪犯改造质量评估模式研究[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02):9-14+45.

[9]Muller F, SchmidT A. Neurofeedback training reduces aggression in incarcerated populations: Evidence from fNIRS monitoring[J].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2020, 14: 578.

[10]Chen L, Smith J. Micro-expression recognition for recidivism prediction: A deep learning approach[C]//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2023: 10234-10243.

[11]Angwin J, LARSON J, MATTU S, et al. Machine bias: Risk assessments in criminal sentencing[EB/OL]. (2016-05-23)[2023-10-01].

[12]Tanaka H. Blockchain-based skill certification system in Japanese prisons[C]//202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lockchain Technology. IEEE, 2022: 1-6.

[13]Davis A. Algorithmic injustice in parole decisions: A case study of COMPAS[R]. Washington DC: Prison Reform Association, 2022.

[14]张志豪.再犯罪改造领域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东交通大学:2021.

[15]杨清春.浅谈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创新的对策思考[J].青春岁月,2014(13):229.

[16]姚学强.罪犯教育改造教材的基层创制问题研究[J].中国监狱学刊,2021,36(06):85-90.

[17]杨晓辉.基层监狱创新罪犯政治改造实践探究[J].中国监狱学刊,2020,35(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