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兽医临床中兽用抗菌药减量的必要性与策略

作者

蒋兴元

湖南省湘阴县畜牧水产服务中心 湖南岳阳 410600

作者简介:蒋兴元,男(1976.09-)汉族,湖南岳阳,助理兽医师,大专学历,主要研究兽医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兽医临床中兽用抗菌药减量的必要性与策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兽用抗菌药的不合理使用现象愈发严重,不仅导致动物源细菌耐药性增强、兽药残留超标,还对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通过分析兽用抗菌药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减量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从加强管理、优化养殖模式、推进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兽用抗菌药减量的具体策略,旨在促进畜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关键词:兽医临床;兽用抗菌药;减量;必要性;策略

一、引言

在现代畜牧业中,兽用抗菌药的应用对于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的过度使用甚至滥用,引发了一系列严峻问题。动物源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使得许多常见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愈发困难;兽药残留超标问题威胁着动物源性食品安全,进而影响人类健康;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在此背景下,兽用抗菌药减量成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深入研究兽用抗菌药减量的必要性与策略,对于推动畜牧业绿色转型、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兽用抗菌药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使用现状

近年来,我国兽用抗菌药的使用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在部分地区和养殖场,使用量仍然较高。相关数据显示,在一些传统养殖模式下,约有60%的抗菌药添加于饲料中,长期低剂量喂给畜禽,用于预防畜禽生病,只有40%是用于养殖过程中畜禽生病直接用药。在养殖环节,猪、鸡、牛、羊等畜禽养殖中均广泛使用兽用抗菌药,且种类繁多,涵盖了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等多个类别。

2.2 存在的问题

2.2.1 滥用现象严重

部分养殖场(户)缺乏科学用药知识,存在盲目用药、超剂量用药、超范围用药以及长期低剂量用药等滥用情况。在畜禽尚未出现明显病症时,为预防疾病便随意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菌药,导致抗菌药使用量远超实际需求。例如,一些养殖户为追求畜禽的快速生长和高成活率,长期在饲料中添加大量的抗菌药,而不考虑畜禽的实际健康状况和药物的副作用。

2.2.2 用药不规范

在使用兽用抗菌药时,许多养殖场(户)未严格按照兽药标签说明书标注事项进行用药。存在用药剂量不准确、用药疗程不足或过长、用药途径不当等问题。比如,在治疗畜禽呼吸道疾病时,应采用注射给药方式以确保药物快速到达病灶,但部分养殖户为了方便,选择口服给药,导致药物吸收效果不佳,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在病情稍有好转后,养殖户便自行停止用药,未能完成完整的疗程,使得病菌未能被彻底杀灭,容易导致疾病复发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2.2.3 忽视休药期制度

休药期制度是为了确保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量低于安全标准而设立的重要规定。然而,在实际养殖过程中,部分养殖场(户)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休药期制度,在畜禽出栏前仍继续使用抗菌药,导致畜禽产品中兽药残留超标。例如,一些养殖户在生猪临近出栏时,发现猪出现轻微腹泻症状,便使用抗菌药进行治疗,且在未达到休药期的情况下就将猪出售,使得猪肉产品中的兽药残留可能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三、兽用抗菌药减量的必要性

3.1 遏制细菌耐药性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的增强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长期大量使用兽用抗菌药,使得细菌在药物的选择压力下,不断进化产生耐药基因,耐药菌株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例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等多重耐药菌在动物群体中频繁出现。这些耐药菌不仅会导致动物疾病治疗失败,增加养殖成本,还可能通过食物链、环境等途径传播给人类,使人类感染耐药菌的风险大幅增加。一旦人类感染耐药菌,现有的抗菌药物治疗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3.2 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兽药残留超标是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当人类食用含有超标兽药残留的畜禽产品时,残留的兽药可能在人体内蓄积,引发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等健康问题。例如,长期摄入含有四环素类兽药残留的食品,可能导致人体牙齿变色、骨骼发育异常;摄入含有磺胺类兽药残留的食品,可能引起人体过敏、肾脏损害等。此外,兽药残留还可能对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产生不良影响,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降低人体免疫力。因此,减少兽用抗菌药的使用,严格控制兽药残留,是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健康的必然要求。

3.3 维护生态环境

兽用抗菌药在动物体内不能完全被吸收代谢,大部分会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的形式随粪便、尿液排出体外,进入土壤和水体等环境中。这些残留的抗菌药会对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促进环境中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同时,抗菌药残留还可能对土壤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生态平衡。例如,一些研究表明,环境中的抗菌药残留会抑制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影响土壤的肥力和自净能力;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抗菌药残留可能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作用,导致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生长发育受阻、繁殖能力下降。因此,为了维护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减少兽用抗菌药的使用。

3.4 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长期依赖兽用抗菌药的养殖模式,不仅会导致动物健康问题频发、养殖成本增加,还会使畜牧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市场压力和社会舆论压力。随着消费者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绿色、健康畜禽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推行兽用抗菌药减量,有利于引导养殖场(户)转变养殖观念,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养殖技术水平,采用绿色、生态的养殖模式,从而提升畜禽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一些实施减抗行动的养殖场,通过改善养殖环境、优化饲料配方、加强疫病防控等措施,不仅减少了兽用抗菌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养殖成本,还提高了畜禽产品的品质,获得了更高的市场价格和经济效益。

四、兽用抗菌药减量策略

4.1 加强管理与监督

4.1.1 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兽用抗菌药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兽用抗菌药的生产、经营、使用等各个环节的法律责任和规范要求。例如,修订《兽药管理条例》,细化对兽用抗菌药滥用行为的处罚标准,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养殖场(户)实施减抗行动,如对减抗成效显著的养殖场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目前,农业农村部已制定全国统一的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方案,且减量化行动已持续开展四年。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应依据现有方案,进一步明确自身职责和任务,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细化执行措施,确保减抗工作深入推进、取得实效。

4.1.2 强化监管执法力度

加强对兽用抗菌药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管,严格实施《兽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20年修订)》和《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严禁兽药生产经营企业制售促生长类抗菌药物饲料添加剂,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加强对养殖场(户)用药的日常监管,建立健全养殖场(户)用药监管档案,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和抽样检测,严厉查处超范围、超剂量用药以及使用禁用兽药等违法行为。创新监管方式,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兽药使用追溯系统,实现对兽用抗菌药从生产到使用全过程的可追溯管理,确保用药安全。

4.2 优化养殖模式

4.2.1 提升饲养管理水平

养殖场(户)应树立健康养殖理念,从源头做好畜禽的饲养管理工作。精准把控养殖管理的“三个关口”:一是把好饲养模式关,根据不同畜禽品种的特点,选择适宜的饲养方式,如采用全封闭式饲养、分阶段饲养等,并精细管理饲养环境条件,控制好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因素,为畜禽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二是把好种源关,优先选取优良品种和品牌厂家的畜禽,严格检查检测苗种健康状况,防止引入携带垂直传播病原微生物的畜禽,从源头上降低疾病发生风险。三是把好营养关,根据畜禽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确保饲料营养充足均衡,提高畜禽个体抵抗力和群体健康水平。例如,在仔猪养殖中,通过提供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饲料,可增强仔猪的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

4.2.2 加强生物安全防护

落实动物防疫主体责任,牢固树立生物安全理念,着力改善养殖场所的物理隔离、消毒设施等动物防疫条件。养殖场应设置有效的物理隔离设施,如围墙、防疫沟、隔离带等,防止外来病原体传入。配备完善的消毒设备,定期对养殖场地、养殖设备、运输工具等进行全面消毒,严格执行人员、车辆、物资进出养殖场的消毒和防疫制度。按计划积极实施疫病免疫,根据当地畜禽疫病流行特点和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选择质量可靠的疫苗,确保免疫效果。同时,加强养殖场的日常卫生管理,及时清理畜禽粪便、污水等废弃物,定期开展消杀灭源工作,从源头减少病毒性、细菌性等动物疫病的发生传播风险。

4.3 推进技术创新

4.3.1 研发新型替代产品

加大对兽用抗菌药替代产品的研发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发天然植物提取物、有益微生物、抗菌肽等替抗产品。例如,研发具有抗菌、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的天然植物提取物,如黄芪多糖、黄连素、博落回提取物等,将其应用于畜禽养殖中,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兽用抗菌药。同时,开发微生态制剂,通过调节畜禽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强畜禽免疫力,预防和治疗肠道疾病。此外,还应加强对抗菌肽等新型抗菌物质的研究,探索其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前景。

4.3.2 应用精准诊疗技术

推广应用药敏试验、分子诊断等精准诊疗技术,提高畜禽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鼓励有条件的养殖场建立自己的实验室或与第三方检测机构合作,开展药敏试验,检测出针对场内致病菌群的有效药物,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精准选择敏感性强、效果好的兽用抗菌药产品,避免盲目用药。同时,应用分子诊断技术,如 PCR 技术、基因芯片技术等,快速准确地诊断畜禽疾病,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在奶牛乳房炎的治疗中,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抗菌药的使用量。

4.4 加强宣传与培训

4.4.1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广泛开展兽用抗菌药减量的宣传教育活动,向养殖场(户)、兽医从业人员以及社会公众普及兽用抗菌药合理使用的知识和重要性,提高全社会对细菌耐药性和兽药残留问题的认识。宣传减抗行动的目标、意义和政策措施,展示减抗成效显著的养殖场案例,引导养殖场(户)积极参与减抗行动。同时,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对绿色、健康畜禽产品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营造全社会支持减抗行动的良好氛围。

4.4.2 组织技术培训

针对养殖场(户)和兽医从业人员,组织开展兽用抗菌药合理使用的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兽药法律法规、兽用抗菌药分类及作用机制、畜禽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合理用药方案制定、药敏试验操作等。邀请专家学者、技术骨干进行授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现场示范等多种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定期举办培训班和技术讲座,为养殖场(户)和兽医从业人员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他们的科学用药水平和业务能力。例如,农业农村部门可以联合当地的科研院校,每年定期组织兽用抗菌药合理使用培训班,为基层养殖人员和兽医提供专业培训服务。

五、结论

兽医临床中兽用抗菌药减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必要性,关乎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控制、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当前,兽用抗菌药使用存在滥用、用药不规范、忽视休药期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加强管理与监督,完善法律法规与政策,强化监管执法力度;优化养殖模式,提升饲养管理水平,加强生物安全防护;推进技术创新,研发新型替代产品,应用精准诊疗技术;加强宣传与培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技术培训等一系列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推动兽用抗菌药减量工作的开展。在未来的畜牧业发展中,应持续关注兽用抗菌药减量问题,不断完善相关措施,促进畜牧业向绿色、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为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周伟良.浅谈兽用抗菌药的合理使用[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20,(04):46.

[2]兽用抗菌药兽医临床使用指导原则[J].中国动物保健,2019,21(10):15-17.

[3]肖玉花.“One Health”视角下国内外兽用抗菌药耐药性管控策略比对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24.

[4]兽用抗菌药十问[J].中国动物保健,2017,19(12):9-10.

[5]张钧杰.河南省规模化肉鸡场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22.

[6]崔颖.猪流感与猪感冒的兽医临床治疗研究[J].吉林畜牧兽医,2025,46(02):43-45.

[7]董艳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的必要性及其对策分析[J].浙江畜牧兽医,2025,50(01):49-50.

[8]张宥著.盘州市生猪兽用抗菌药使用量监测问题与对策分析[J].养猪,2025,(01):31-33.

[9]王茹,寇紫艳,田校源,等.兽用抗菌复方制剂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杂志,2025,61(01):106-114.

[10]张守华,卢体伙,李联科,等.丽江市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行动的实践与思考[J].畜牧业环境,2024,(22):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