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冯梅
四川省会理市第一中学 615100
摘要:本文聚焦于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通过阐述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与理论基础,结合高中生物学科特点,探讨其在教学中的多种应用方式,如利用直观手段、现代教学技术及形象语言等。同时,分析了实施启发式教学的策略与应注意的问题,旨在为高中生物教师提供教学参考,提升生物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物;启发式教学;教学应用
引言
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面临着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挑战。传统教学模式中“灌输式”的弊端逐渐显现,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一)内涵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它并非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指导思想。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思考、组织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更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启发式教学契合这一理论,通过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对新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细胞呼吸”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酿酒、制作泡菜等现象,启发学生思考其中涉及的生物学原理,从而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体系。
2.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构建和完善的过程。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启发式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设计适宜的教学活动和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推动学生的认知发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于抽象的遗传学概念,针对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逻辑推理、模型构建等启发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基因的传递规律等知识。
二、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高中生物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微观性,许多概念和现象难以通过文字描述让学生完全理解。直观手段能够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符合启发式教学的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实验是生物学科重要的直观教学手段。在学习“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时,学生仅凭课本描述很难理解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制作洋葱根尖细胞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能够直观地看到细胞在不同时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从而主动思考各时期的特征和意义,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实物展示也能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在讲解“细胞的结构”时,教师可以展示细胞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的位置关系和形态特点,启发学生思考各结构的功能,进而自主探索细胞的奥秘。
三、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问题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图片或视频,如森林砍伐、湖泊污染等,然后提出问题:“这些生态系统为什么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积极思考和探索问题的答案。
结论
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利用直观手段、现代教学技术,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等多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施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组织合作学习等策略,同时注意把握启发的时机和程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更好地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优势,提升高中生物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贵明.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盐化工,2023,50(06):74-76.
[2]欧阳晓君.高中生物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巧用[J].亚太教育,2022,(14):92-94.
[3]王鑫.探究启发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现代盐化工,2021,48(03):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