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公共管理理论下的高校管理创新路径探索

作者

邓力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410132

摘要: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行政治理思想,代表了政府应对众多管理挑战的新型路径,将此理论引入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具备显著的现实价值与广阔的应用前景。新公共管理学将管理结果看作核心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尤其着重于政府职能的体现,力求推动社会组织向更优轨迹发展。该文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容及意义出发,论述了新公共管理理论融入高校管理的核心要素,并提出新公共管理理论下的高校管理创新措施。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高校管理;创新路径

引言

近年来,高校扩招,招生人数激增,其面临着更为繁重的教学管理任务,而政府持续将教育管理的权限向高校下放,高校管理体系的变革逐渐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政府与高校之间的权责关系、角色定位都发生了变化,这也为高校探索现代公共治理理念及管理模式革新创造了有利条件。鉴于此,高校要抓住这一机遇,在对现有管理方式进行调整与改进的过程中,积极借鉴前沿管理理念与方法,并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促进管理制度的实质性变革。

1.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容及意义

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公共行政领域的一种新兴管理思想体系,对政府角色与社会公共组织的互动关系进行重新界定,突出以人民福祉为核心的管理原则,并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格局的基础上,实现管理主体的多元扩展。在这一制度框架下,政府参与管理的方式更为主动,在具体操作上,实行“权力下放”与“民主参与”的治理方式。当这一系列理论得到持续改进与完善时,其也向更广阔的管理领域渗透。

作为管理学的分支,新公共管理理论引进企业管理方法和市场竞争机制。在高校管理中引入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建立多元化高校管理体制、加快高等教育转型、促进具体管理方式转变均具有关键效用。

2新公共管理理论融入高校管理的核心要素

2.1市场导向机制

政府参与高校管理时,在资金募集、队伍建设、专业配置等层面,应该尽可能地赋予高院独立自主权。高校作为一种传播先进知识、培养高级人才、为社会服务的学术机构,不能将其看作获取经济利益的场所。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考虑高校工作的特殊性,在高校管理结构的变革中着重审视社会市场化需求。基于市场经济模式的分析,在高校教育目标设定上,应以培养学生各项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为核心,并促进结合学生个体的多维发展。总之,从新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政府既要弱化自身的管理职能,又要推动市场化管理理念在高校内部的萌生与发展,为高校管理提供必要的服务机制。由此,高校管理更能适应社会实际需求,契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持续提升高校管理的水准,逐步构建有序的人才培育模式,实现高校教育工作的综合效益。

2.2契约精神

契约机制是推进高校办学治校的前置条件,在公共事务管理中较为常见。契约机制的实质是当事人基于合意而订立的约定,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履行相应职责。

站在政府的角度思考高校管理模式,要划分具体管理事务的权属关系。这不但要细化法律准则,而且要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合理界定权责关系,二者相结合,能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管理体制逐步趋于完善。从高校立场审视其管理工作,契约机制更多地体现在教育目标设定、教育资源投入等维度,应进一步明晰高校内部各部门的权责关系。此外,学校和政府部门在必要时可通过缔结法定契约等形式,替代既有的传统契约,以实现更全面的保障措施,进而提升高校契约机制的社会接纳度。

2.3问责机制

问责机制虽属独立架构,但也可视作是契约框架的拓展;若缺失问责系统的构建,契约机制便可能难以发挥实际效益。建立这种机制,需要对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汇报、论证,并对其进行有效利用,防范高校在自我管理中职能定位出现偏离。

政府承担着维护高等教育品质的职责,而高校则致力于提升高等教育品质的生产力。评估高校教学绩效时,政府扮演问责角色;而在审视政府履行保障职责的情况时,高校成为问责主体。在目前的高校管理体系中,尽管政府和高校都有各自的职能划分,但考虑到权责内容尚未明晰,在责任归属问题上仍存在一定纰漏。鉴于此,需要在微观管理视角下,界定责任范围,并将学生家长以及第三方中介机构等社会要素整合至高等教育机构治理体系,以促进高校治理模式中“办学—行政管理—评估机制”的分化与独立运作。

3新公共管理理论下的高校管理创新措施

3.1构建新型教学管理模式

高校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下,已很难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此,需要回归教育的本原,即确立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持续为社会输送出高素质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借鉴“结果导向”的管理理念,建立以教学成果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学校通过对教学成果和目标的统一测量,衡量教学管理所达成的目标。“结果导向”的教学管理模式注重目标、过程和结果的一致性,即突出绩效,明确主体,着眼服务,明确责任,提倡标准化。

3.2从教学计划向人才培养计划转变

传统教学管理往往把教学计划当作一项重要任务,在每一门课程体系下确立相应的目标体系,如设置课程计划、教学大纲、章节教学要求、考核方式等,在这种模式下,往往过分关注教学的硬性要求,却忽视了学生追求发展、提升的内驱力。在实际教学层面,表现出教学任务的过度量化、评价指标的固化、教学方法的单一化等特征,在对学生进行情绪发掘、情感价值培养以及核心素养提升等维度欠缺思考,导致当下教学体系的育人目标不明晰,难以契合人才发展需求。现阶段,部分高校将教学计划纳入学校重点工作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人才培养计划的编制与调整,这说明新公共管理理论正以一种隐性的方式,逐步向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渗透。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最大的区别在于二者独立的教学理念与框架,前者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且更注重教育结果,而后者则表现出更多的刚性限制,更倾向过程管理。比如,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需要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加以明确,并在具体教学内容上进行综合考量。同时,还需引进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内容,将质量管理与量化考核进行有机结合,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与提升,考虑将实践教学模式引入高校管理中。其中,量化评价体系有效反映工作成果,并激发师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专业技术的培训则需全方位考量,根据各专业特色实施定向培训,以此增强师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引入实践课程将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理论知识。

3.3教学管理组织的重构

(1)建立学习型教学管理组织

学习型组织以塑造学习文化为基石,旨在通过持续的求知、创新与转型实现组织发展,此模式摒弃了传统的“金字塔”式教育管理架构,显著提升了管理效能与公信力。构建高校学习型组织架构,依赖于全体教职工的不懈自我提升,从而营造一种能够激发学生成长潜力的组织氛围。同时,高校管理层逐步引导并促进向互动性及变化性思维模式的过渡。此外,学校应建立常态化的学习共同体机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小组研讨活动,促进教师间的经验互鉴与交流,构建良性竞争氛围,引导教师反思自身教学实践,最终成长为学者型与专家型教师。

(2)强化同层级协作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高校与企业组织的运作模式有着相似之处,不同部门要互相配合,由此在具体事务管理中达到默契配合、高效协作,让组织整体运营及发展得以深层次推进。在此过程中,同层级间的协作极为关键,例如学校领导成员之间的协作。从目前高校运营状况来看,多主体利益关联是较为常见的,比如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更倾向于从教职人员的角度去审视问题,为教师群体谋求利益;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往往从学生角度出发,力求做好教学服务与保障工作。当权力存在失衡的情形,极易导致学校各项决策与既定目标背离。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就需要加强同层级人员的协作与配合,借由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并给予各部门参与决策的权限,对执行主体的行为得到约束,规避权力失衡带来的高校管理混乱问题,由此持续助力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工作保持向前发展的势头。

3.4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指标

现阶段,高校教学评价指标的制定多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定期地向学院汇报课程的教学进度,当完成某阶段的教学任务后,学院与教师共同评定该阶段的教学效果,以此对教师的工作绩效作出判别。基于此类评价结果对学院教学工作成果作出考量,并进一步确立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虽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高校办学水准与教学成效,然而该反馈机制仅能提供宏观层面的参考信息,难以实现对学校教学质量及教学管理水平的系统性、全面性评价。要真正体现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还应注重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和就业率等方面的指标。在这些衡量标准里,有些属于性质描述,另一些则属于数量统计,各学校还需立足自身情况,于具体方案设计中深入探索。

3.5运用新媒体引导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创新

当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高校教育教学及日常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且更多地体现在正面的促进效应。基于新媒体技术与工具的开发、运用,高校教师与学生兼具“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重身份,二者能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展开平等对话与协作。在教育教学管理部门中运用新媒体技术,能够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学校各项事务管理中,使新媒体显现与传统管理方法显著不同的内容,在管理效率层面展现其优势所在,由此更好地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同时,要对审视新媒介工具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的变革,从管理方法、内涵等维度作出新的思考。

结语

新公共管理理念代表了一种领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对高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效能。现在正是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好时机,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应用新公共管理思想,能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也能更好地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支持,这就需要在实践中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运用进行更深层次研究。

参考文献

[1]卢智增,李鑫团.新工科背景下广西理工科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研究——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20(5):22-24.

[2]林燕妹,冯倩,张建汉.新公共管理视域下低值物品的数字化管理——以三明学院审计与资产管理处低值品管理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21,12(6):67-70.

[3]李平,袁萍.机构编制管理政策在高校变通执行研究——以A省机构编制管理政策在A高校的执行为例[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8):140-141,145.

[4]刘伟光,肖剑桥.高校协同贫困地区地方政府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途径探析——以北京理工大学帮扶山西省方山县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0(10):39-44.

[5]雷小轲,陈雅芬,倪莽,等.高校—政府职能部门实践育人共同体的构建与研究——以长沙市岳麓区城市管理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为例[J].智库时代,2020(44):158-159.

作者简介:邓力,(1975-),女,湖南益阳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学院实验员、中级职称,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