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我国政治文献外宣翻译研究

作者

刘春玲

天津外国语大学 通识教育学院,天津市, 300204

[基金项目]

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成果:“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下话语权提升研究——以政治话语外宣翻译和树立文化自信为视角”(项目批准号:2020SK084)

[作者简介]:姓名:刘春玲,出生年月:1980年2月,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天津市静海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 讲师,毕业院校:天津外国语学院(后更名为天津外国语大学),毕业专业: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英汉翻译研究,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摘要:近些年,我国不断加强国际交流活动和重要政治思想、文化传统等活动的交流,取得了显著效果,开展的对外宣传工作取得了国内外瞩目的进步。然而,我们仍然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我们面临的困境仍然是国际舆论场中,西方媒体占据重要地位,控制着话语权。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既要进行长期规划、创新对外宣传的方式方法、不断开拓进取、提升国际形象;又要不断提高对外宣传材料的编写质量和翻译质量、使用形象、亲切、为国际友人容易理解的语言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本文将以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的生态翻译学为出发点探讨政治文献对外翻译的方法。

关键词:政治文献,外宣翻译,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

一、政治文献外宣翻译简述

外宣翻译(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主要指翻译对外宣传材料进行的活动,属于翻译范畴。著名翻译家、现任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黄友义认为,“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以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对外交流日益增多,我们需要把大量的中国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图书、报纸、广播、网络、期刊、多媒体、国际会议等方式进行对外发表和传播,这就是外宣翻译”[1]。在外宣翻译中,政治文献的对外宣传、出版和发行居于不可估量的重要的地位。

二、研究内容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丛书已经翻译出版四卷,多语种翻译版本一经推出便获得了海内外一致的高度认可和热销。原著中生动记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百年变局的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本文将以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的生态翻译学为出发点探讨政治文献对外翻译的方法。

三、政治文献外宣翻译的难点

英国翻译家纽马克将政治文本归属于“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 Discourse),他认为翻译时,译者必须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内容,实施“政治优先”[2]。许多学者也赞同政治类文献对外译介的实质就是开展“翻译外交”的观点。因此,政治话语翻译如何遵循“政治等效”原则,即如何做到适应原文的生态系统尤其是政治生态系统,忠实地传播原文政治思想及准确表述政治意图,达到政治信息传播的对等效果也是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开展研究的一个重难点。

在我国目前的政治文献的对外翻译的相关研究中,多数研究成果都是独立将翻译文本置于某个方面来研究,这样难免使研究结果缺乏解释性。在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政治文献翻译”,会发现有不少学者以源于西方翻译学界的“翻译操纵”理论、“功能目的论”“识解理论”、“图式理论”、“改写理论”等进行研究。从以上检索结果不难看出,许多政治文献对外翻译的研究是将研究范围集中在某一个或是某几个侧重点上,比如对于翻译的目的、政治操控、语义的转换、交际功能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如果仅从我国传统的“忠信、通达、文雅”(即我国近代著名翻译家、教育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标准或近观几十年翻译研究从语言学理论向文化理论转向后的文本外围生产环境来评析译本的好坏,也会使研究结果以偏概全。

但是我国重要政治文献对外翻译研究无论是从推进国家执政理念、政治思想对外宣传层面,还是从应用于示范翻译研究领域、到促进外语及翻译教育、教学等方面,我们的相关研究范围都要更为广阔、综合、全面。我们要将翻译文本、翻译行为、翻译的施为者置身于同一生态环境中,以生态视角进行全方位理论研究并加以实践引导。

芬兰学者安德鲁·切斯特曼提出了关于翻译研究的四种互补(并有重合)的路径:基于文本的翻译研究;基于认知的翻译研究;基于社会学的翻译研究;基于文化学的翻译研究[3];由以上四条路径分类可以知晓:翻译是受多种力量和因素同时制约的文本生产行为。因此本研究选取综合研究范式的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

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英译研究的文本分析

我国著名学者胡庚申教授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性选择翻译生态环境的过程[4]。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与实践方法为政论文的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从而为追求最优秀译本提供了可实现的机会。作为具有政治性、舆论引导性等时代鲜明特色和政治敏感度极高的政治文本的对外宣传翻译,其与生态翻译学相有机结合的研究并不在多数。本研究将选取极具权威性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本作为文本分析对象。现有研究成果中,有为数不多的生态翻译学指导下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丛书翻译研究,但也只是从例如政治术语、军事隐喻、文化负载词、四字成语概念等单一方面展开,缺乏综合性。本研究将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进行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多维度,全方位的、从微观跨越到宏观的综合研究。

1.语言维(linguistic dimension):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语言维的转换是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进行的语言层面的适应和选择。

原文:从严治党[5]

译文:strengthen discipline and scrutiny over the exercise of power[6]

评析:此译文中,没有直接将“党”按字面译为“Party”,而是考虑到源语不仅仅是面向党员,广大人民群众也是受众群体,因此在译入语的表述上,进行了相应的语言转换,同样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力量。而且“discipline and scrutiny”,即“纪律和监管”也通过打破字面翻译的局限,从而体现了我们从严治党的决心和信心。

2.文化维(cultural dimension):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文化维的转换是在源语和译入语之间为了达成文化生态的平衡而进行的适应和选择,这种转换对译者的文化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维转换多体现在成语、历史典故和文化负载词等的翻译上。

原文:清除害群之马[5]

译文:ferret out any rotten apples[6]

评析:大部分英语学习者看到“害群之马”,首先想到的英文对等便是“black sheep”,用来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但是习主席在这里是喻指公检法机关人员应该时刻自省,并及时发现和处理严重影响整个集体的个人,此译文中的“rotten apples”更加生动贴切,将某些个人身上的腐败行为比喻为“烂苹果”,形象跃然纸上。

原文:恪尽职守、勤勉工作[5]

译文:work diligently to carry out one’s duties[6]

评析:“恪尽职守”出自《孙子兵法》,“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严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其中“恪”指“谨慎、恭敬”,“尽”指“完美”。因此“恪尽职守”和“勤勉工作”两者有表达重合的部分,如果采用直译方法的话,便会出现赘述,因此译者采用“合译法”,译成了“work diligently to carry out one’s duties”。在考虑进行文化维转换时,译者一定要仔细研究源语的出处和典故,平时也要多注意对传统文化、文学等知识的积累。

3.交际维(communication dimension)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交际维的转换是为了实现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交际生态环境的平衡进行的适应和选择,主要体现在时政类词汇以及具有中国特色表述的翻译上。

原文:要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 [7]

译文:We should believe in and implement the rule of law, acquire a good knowledge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 and abide by and defend the law.[8]

评析:如果直接按字面含义翻译,则译文结构复杂,无形中增加了对国外读者的阅读难度。不妨先整理中文的句子结构和语义表达,再去重组译文。原文中作为宾语的“法制”有两个动词,即“信仰”和“坚守”,译者采用省略重复宾语的省译法,将其转化为“believe in and implement the rule of law”。另外“知法、懂法、守法、护法”中四个不同的动词中“知”指学到很多知识、“懂”指深刻的理解,因此译者将“知法、懂法”合译为“acquire a good knowledge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精简了译文,充分考虑到了译入语翻译生态环境中读者的阅读效果而做出的转换。

五、政治文献成功外译的意义

研究政治文献对外翻译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主动提供国家重要文件的外文权威译本,在国际舆论场上正本清源,能够丰富国家意志的国际表达形式,有助于增强中国政治话语的国际传播力[9]。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下的文献翻译,能更好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更出色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本部分研究旨在阐明在政治话语翻译中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指导意义,为外宣翻译提供借鉴,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并通过分析诸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文本为代表的政治文献,为今后的政治外宣翻译提供成功的翻译范例;此外,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科学、灵活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本研究亦可对英语专业学生,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及相关学者和教师及英语学习爱好者带来翻译实践启发。

六、结论

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方法,利用生态翻译学的平衡源语与译入语的生态环境和进行多维转换探讨成功的政治文本翻译的理论指导原则以及具体的翻译实践方法,这既是我国政治观点走出去的重要一步,同时也是我国构建国家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外部保障。此外,本研究还有望丰富非文学体裁的翻译研究,并引起更多学者对诞生于中国大地上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杨友玉. 多维视域下的外宣翻译体系构建研究 [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8.

[2]Newmark, P.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New York: Prentice Hall.1988.

[3]Chesterman, Andrew. Memes of Translation: 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2.

[4]胡庚申. 对生态翻译学几个问题“商榷”的回应与建设 [J] . 中国翻译. 2014 (6).

[5]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三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6]Xi Jinping. Xi Jinping: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III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2020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 [M].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8.

[8]Xi Jinping. Xi Jinping: The Governance of China I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2018.

[9]李铁军. 构建适应当代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译者知识体系——以党的十九大文件翻译为例 [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