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教育视阈下的中国偶像文化发展研究:以日本的经验教训为例
金正尹 武千岚 关嘉蕊
西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0
(项目:2023年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S202310697530)
摘要:本研究以日本养成系偶像文化的形成机制及特色为切入点,解析偶像产业背后的文化现象,结合中国国情探索本土化发展路径。研究揭示,中国偶像产业正遭遇资本过度干预、制度框架缺失以及价值内涵空洞化的三大挑战,进而引发了‘榜样缺失’的严峻问题。对此,本文提出“双循环赋能模型”:对内强化文化自信与精神文明建设,对外输出中国特色偶像文化方案,推动全球偶像文化实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多元生态。研究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为构建健康可持续的中国偶像产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榜样教育;偶像文化;中日比较
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与数字技术的双重冲击下,偶像文化已成为青少年价值观形塑的核心媒介。基于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榜样教育通过“观察-模仿-认同”机制作用于青少年社会化进程,而这一机制的效果高度依赖文化生产体系对“榜样”的建构与传播。中日两国在东亚文化圈中,作为偶像产业的两大典范,展现了迥异的文化生产逻辑:日本凭借‘养成系’偶像模式,构建了高度系统化的偶像工业;而中国则开辟出“国潮偶像”的独特发展道路。尽管中国偶像产业起步较晚,但政策驱动下的文化生产机制正在重构榜样教育的底层逻辑,印证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推动中华美学与现代产业融合”战略的合理性。然而,中国偶像产业仍面临结构性难题:资本驱动的“流量造星”模式,使得榜样形象趋于速成且空洞;同时,日本的经验警示我们,过度市场化可能会削弱文化的主体性。这一困境指向核心研究问题——如何通过中日偶像文化生产机制的对比,提炼兼顾社会效益与产业活力的中国特色偶像产业范式,使其既承载班杜拉理论中的“榜样教育”功能,又回应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的挑战?本研究基于此,探讨文化生产机制如何影响榜样教育的有效性,并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特色偶像产业及文化的路径。
1.日本偶像文化发展现状及经验教训
1.1日本偶像文化的内涵式发展现状
1.1.1日本偶像文化定义与核心特征
日本偶像文化(アイドル文化)是一种以“人设”[1]为基石的娱乐产业模式,着重构建偶像与粉丝间的虚拟亲密关系,其核心特征涵盖:养成系参与感、去专业化、跨媒介叙事三个部分。
1.1.2日本偶像文化发展阶段与现状
日本偶像文化的发展有阶段性的特点[2],例如,在1980年到1990年间,日本偶像文化主要是以“昭和偶像”为代表的国民偶像时代,强调青春形象与大众亲和力。而在2000年到2010年间,御宅经济崛起,秋元康系“地下偶像”开启“可接触的偶像”模式,朝着“互动性”和“参与性”方向发展。自2020年以来,以初音未来和Hololive为代表的虚拟偶像,以及跨国偶像团体NiziU,通过跨媒体平台的多维度互动与前沿技术应用,成功实现了文化产品的全球化传播与受众覆盖。
1.1.3 日本偶像文化内核
日本偶像文化的内核在于情感代偿与集体归属,填补都市化社会中的人际疏离感,并通过偶像社群获得身份认同。偶像通过持续追求爱与梦想的叙事建构,为粉丝提供了一种理想化的情感寄托与价值参照。粉丝在偶像身上投射并识别出自身所追求的特质,从而完成自我认同的心理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与偶像形成情感共鸣。而在偶像的不断地成长过程中,激发新的情感认同,不断增强偶像与粉丝之间的黏性,同时也刺激了对偶像的心智消费[3]。
1.2偶像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与挑战
1.2.1 积极影响:
从日本经济产业省发表的《2022年文化产业白皮书》中得知,2022年日本偶像产业规模达1.2万亿日元,带动旅游业发展,如偶像圣地巡礼;科技如全息投影方面等关联产业发展。同时在文化层面,形成“Cool Japan”战略核心,推动日式审美的全球向输出。
1.2.2 负面问题:
但在另一方面,近些年的日本偶像产业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问题和争议,如过度的商业化陷阱,杰尼斯事务所被曝“强制消费”。日本偶像产业锁定的目标人群以日本的御宅族为主,经常将成员“标签化”从而加深偶像与粉丝的黏着力。这导致了日本偶像工业的“快餐化”现象。学者东浩纪指出:“偶像人设的数据库化扼杀了真实个性表达”。
1.3破局路径:日本偶像文化的转型策略
日本偶像文化在内容方面进行了创新,从“贩卖人设”到“创造价值”,并通过技术赋能,例如初音未来团队Crypton Future Media开放IP二创权限,通过UGC延长IP生命周期。女团ATARASHII GAKKO! 以“反传统偶像”形象融合朋克音乐与喜剧元素,打开欧美市场。运营模式上也实现了升级,采用数据驱动决策,并运用AI技术分析粉丝偏好,如Hello! Project推出的“粉丝情绪监测系统”。
2.榜样教育视阈下中国偶像文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2.1中国偶像文化发展现状的双重性
中国偶像产业发展呈现向上发展与困境并存的状态。部分选秀节目构建了“练习生-平台-经纪公司-粉丝经济”的闭环产业链。近年来,虚拟偶像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迅速崛起,如虚拟歌手洛天依凭借其技术创新与文化影响力,成为首位成功举办万人规模演唱会的虚拟偶像,标志着虚拟偶像在娱乐产业中的商业化与主流化突破。与此同时,国风偶像亦逐渐崭露头角,例如刘宇通过将中国传统舞蹈元素与现代舞台表演艺术相结合,不仅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也为偶像文化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但在另一方面,中国偶像产业也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困境,产业升级瓶颈是最明显的一个问题,自2021年广电总局叫停偶像选秀节目后,行业年产能下降,本土创作力不足。同时,质量管控的失序、市场生态畸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头部偶像粉丝中超过一半为"数据工人",日均打投时间过长,影响了正常生活,形成了异化劳动[4]。
2.2中国榜样文化的正向引导机制与创新实践
中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通过构建“政策引导-主体培育-文化赋能”三位一体的榜样教育体系,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偶像文化发展路径。其核心优势体现在:
2.2.1政策规制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国家网信办“清朗行动”建立行业准入标准,广电总局“限籍令”“限薪令”破除偶像神化现象。中宣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要求文艺工作者承担价值传导责任,使流量明星向“正能量偶像”转型。
2.2.2传统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
依托五千年文化底蕴,打造“新国潮偶像”范式。河南卫视《唐宫夜宴》演员群体通过复原唐代乐舞成为文化传播使者;京剧演员王珮瑜借助短视频平台获赞超8000万,推动“戏曲偶像化”创新。这种文化自觉不仅让中国偶像区别于日本的同质化造星模式,还成功构建了独特的东方审美体系。
2.2.3粉丝社群的正向动员机制
在共青团中央发起的“我和我的家乡”公益直播活动中,时代少年团引领粉丝购买助农产品,总额达1.2亿元,形成“偶像示范-粉丝响应-社会受益”的良性循环。这种新型榜样教育生态的构建,通过将偶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现代青年审美需求相结合,使其逐渐演变为一种多维度的文化现象,成为新时代青年价值观形塑的重要载体。
2.3中国偶像产业面临的核心问题
2.3.1榜样教育功能解构
偶像的“专业技能”重要性缩减,加之道德失范事件频发,严重削弱了其作为榜样的教育功能。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研,00后在选择偶像时,“专业技能”占比已有所下降。
2.3.2文化工业逻辑主导
内娱偶像生产周期缩短,催生了所谓的“快餐偶像”。其影响力和商业价值往往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后迅速衰退。这种模式依赖于资本的高效运作和市场的快速消费,偶像的选拔、培训和出道过程被高度压缩,以最大化短期收益为目标。这种模式也导致偶像缺乏长期的成长空间,粉丝的情感投入难以持续,最终形成了一种“快速生产、快速消费、快速淘汰”的产业生态。不仅反映了文化工业对效率与利润的追求,也揭示了当代娱乐产业中偶像文化面临的深层矛盾:即商业化与艺术性、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之间的冲突。
3.榜样教育视域下中日偶像文化的异同与反思
3.1中日偶像文化比较分析
3.1.1文化内核分野
(1)在职业伦理建构方面,日本偶像产业展现出高度的规范性与职业化特征。根据日本文化和旅游厅的调查,日本偶像的职业化程度高达89%,反映了日本社会对偶像职业行为的严格期待与规范化管理。相比之下,中国偶像产业在职业伦理建构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偶像的职业化程度相对较低,且缺乏系统化的规范与约束。在职业伦理与行为规范方面存在不足[5]。
(2)在价值传递方式方面,两者同样存在显著差异。杰尼斯事务所推崇的“努力、感谢、笑颜”应援文化,与日本集团主义的社会心理紧密相连。而在中国,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正能量偶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首先,在我国体育产业方面,偶像发挥着强大的榜样引领作用,例如,冬奥会冠军谷爱凌成为许多青少年的偶像。她鼓励中国及世界各国年轻人追求梦想、勇于挑战自我,展现了体育偶像的榜样力量。同时,近些年来中国科技与文化领域涌现出一批偶像级科学家,如袁隆平等,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成为了众多年轻人心中的偶像,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科学成就激励着青少年勇于追求知识和创新。
3.1.2产业生态对比
日本偶像经济占文化产业总值18%,形成音乐、影视、衍生品的良性循环;根据《2020年中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发展报告》,中国网络主播的收入中直播打赏占比达到35%-45%,而直播平台打赏收入占行业收入的75%左右,这表明中国偶像经济中变现模式存在单一化风险。
3.2发展路径的辩证思考
我国偶像产业正积极探索构建包含三个层级的“三层级发展模型”:基础层着重于建立偶像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涵盖艺能表现、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三大模块;第二层面是内容层,推动国风偶像与非遗技艺融合创新,如河南卫视《七夕奇妙游》模式实现传统文化IP年轻化传播;第三层面则是价值层,重构"榜样-粉丝"情感共同体。
面对现阶段中国偶像文化多方面存在的不足,如何在借鉴日本偶像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榜样教育的理论视角出发,进一步推动中国偶像文化的本土化发展,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与民族性格,构建具有国风魅力的中国特色偶像团体与娱乐机制,是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课题。为此,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点关注:
首先,借鉴日本偶像文化中成功的运营模式。日本偶像文化不仅涵盖了偶像歌手、电视偶像等多种类型,还拥有丰富的运营模式。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并在日本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其次,参考日本偶像文化的国际化战略与文化传播政策:日本偶像文化模式在全球化背景下展现出显著的国际化战略与文化传播能力。通过系统化的海外市场拓展策略,积极将日本流行文化推向全球舞台。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日本偶像团体注重与目标市场的文化融合,通过多语种歌曲、跨文化合作以及本地化运营等方式,不仅打破了文化壁垒,还使日本偶像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影响力。
基于现阶段中国偶像文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有必要制定系统化的战略规划,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偶像文化体系,并推动中国特色偶像业态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可以从以下五个维度展开具体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3.2.1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因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偶像文化应该充分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因素,通过深入挖掘并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审美及偶像培养方式相结合,促使偶像文化成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桥梁。
3.2.2借鉴日本经验,创新运营模式
中国偶像文化应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创新运营模式。例如,可借鉴“偶像养成”模式,融合公开选秀、专业培训及粉丝深度互动,精心雕琢潜力与特色兼备的偶像团体。同时,加强与国际知名经纪公司的合作,引进先进的运营理念和管理经验。
3.2.3强化榜样教育功能,提升文化价值
榜样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偶像作为青年文化的代表,应发挥其榜样教育功能。中国偶像文化需强化偶像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及社会责任感培养,以正面形象与行为为引领,助力青少年树立正确三观。深化偶像与公益事业的融合,通过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提升偶像社会影响力与文化价值,使之成为青少年在艺术、道德文化及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典范。
3.2.4构建完善的产业链体系,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应加快构建完善的偶像产业链体系,同时从政策、行业、教育、技术等多个层面,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同时,深化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交流,提升其全球影响力,为世界偶像文化及文娱领域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3.2.5融合全球化元素,打造中国特色品牌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偶像文化应融合全球化元素,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借助多语种歌曲创作、跨文化合作项目等多元化手段,拓宽中国偶像的国际传播渠道,提升其国际市场的接纳度与认可度。同时,深入挖掘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巧妙融入偶像文化的创作与表演之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国际吸引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结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年轻消费群体的扩大,中国偶像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本研究通过中日偶像产业及偶像文化对比揭示:中国偶像文化的破局需要建立“监管-教育-产业”的协同治理体系,吸取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和市场需求,以文化自信为内核,以技术赋能为手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偶像文化,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偶像及文娱事业的新业态,从而为世界提出一份新时代偶像文化发展的新答卷,为世界上其他与中国国情及社会形态相似的国家提出中国方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中国偶像文化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隽隽,李丹琳.偶像工厂与粉丝文化——试析日本杰尼斯事务所造星模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5,(01):76-84.
[2]朱真,尹平.日本偶像产业发展历史、现状及特征分析[J].度假旅游,2019,(02):18-20.
[3]赵婧.当代日本偶像文化及其在中国的流变[D].厦门大学,2017.
[4]曾祥敏,邢天鋆.中国本土偶像“饭圈”的乱象剖析及其社会治理研究[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06):57-68.
[5]吕鹏,裘然然.从示范到失范:偶像与粉丝的互动及其治理[J].新闻记者,2022,(08):71-83.DOI:10.16057/j.cnki.31-1171/g2.2022.08.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