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端节文化变迁及其社会功能分析
黎维灿 李璐璐 付立 王娇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562400
一、引言
端节为水族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代表着水族独特的文化。包含着水族人民祖先崇拜、民族团结、传承和教育等众多社会功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端节的社会功能也产生了许多变迁。研究水族文化变迁和社会功能,有助于强化水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让更多人认识水族文化,传承并发扬水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1]。
关键词:水族;端节;变迁;功能
二、端节的由来与释意
(一)端节的由来
端节起源可追溯至水族先民的迁徙史。据载,远古时期水族祖先因中原灾荒南迁至豫南睢县一带,后部分族群继续西迁进入黔地,其中一支定居三洞地区。随着人口增长与资源矛盾,部分群体再度外迁,临行前约定两年后在三洞重聚。重逢之日恰逢官兵占地冲突,水族在抵御中付出惨重代价,遂以酒菜祭奠阵亡者,此纪念活动渐成“借端”习俗(水语“端”含岁首聚会之意)[2]。
后因人口扩张及迁徙范围扩大,集体过节渐趋困难。为公平起见,族群采用“摸鱼决序”传统:各支系选派代表参与捕鱼,获最重者所在支系优先过节[3]。经此仪式,都匀内外套地区首获过节权,其后依次为水婆、水潘、三洞、牛场等支系。为铭记先祖功业(其逝世于水历戌日,安葬于亥日),拱登老祖确立水历十二月首个亥日为端节正期,形成“分批过端”的独特传统。该习俗既维系了族群历史记忆,又通过仪式创新实现了文化传统的延续。
(二)端节的释意
端节(亦称“借端”“瓜节”)是水族新年,依据水书历法设定于水历十二月下旬至次年二月(对应农历八月至十月),历时49天,因分七批轮渡过节而被誉为“世界最长节日”。其时段对应秋收后与冬种前的农闲期,体现了水族以农耕周期为基础的时间观。节日核心活动包括祭祖、赛马、端坡对歌及铜鼓仪式:祭祖时需素斋供奉(鱼除外),以鱼包韭菜为主祭品;正午赛马前须由长者骑马引道,结束后方可开荤,象征送祖仪式完成[4]。
作为稻作文明的具象化表达,端节通过岁时庆典凝练了水族“饭稻鱼羹”的生存智慧与天人和谐理念。其文化功能涵盖强化族群认同、维系社会秩序、调节生产生活节奏等维度,成为水族传统农耕社会存续发展的重要文化机制。
三、端节的文化变迁
(一)节庆活动与仪式的时代演变
端节传统活动在保留文化内核的同时不断吸纳新元素。最初的赛马活动是为纪念先人而设,如今已演变为兼具竞技性与观赏性的体育赛事,组织者通过设置奖金奖品吸引更多参与者,并提前在村镇张贴公告以扩大影响。为丰富节庆氛围,部分地区的村委会还在端坡活动中融入拔河、歌舞、踢毽和球类比赛等现代项目,使传统节俗焕发新活力[7]。与此同时,祭祀仪式也在悄然变化:传统端节宴席仅限于家族成员共享素食,而今除祭祖环节保留素食外,亲友宾客可共食荤肴。这一调整既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也反映出节日礼仪为适应现代社会人际交往需求所作的妥协。在部分水汉杂居地区,端节的隆重性甚至逐渐让位于春节,进一步凸显节日形态随时代演变的特征。
(二)水族村民的认同,是文化变迁的根本原因。
水族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南方少数民族。随着岁月变迁,水族社会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的影响,但水族文化的中心内涵并没有发生质的转变。1964年在“左”的思潮陶染下,三都县当局通过行政命令要求全体水族村寨全部在国庆时期过端节,但并没有收到实效,公开过节变成偷偷过节,1980年三都县政府撤销统一过端的决定,水族分批分期过端节,传统又得到恢复。这种情况也体现出水族村民对传统节日的认可是根深蒂固的。不可置否的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水族传统文化包括端节文化。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奇妙的是,水族端节文化因子却并没有产生质变,仍然深深植根于水族民间,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在于水族社会对端节文化的认同,特别是对端午节文化重构内容的认同。水族村民并为,排斥反感端节文化重构,而是欣然接受并积极参与。在水族端节文化变迁中起着重要角色的作用[8]。
四、端节文化的社会功能
(一)传承文化传统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同文化之间都会建立一种彼此的依存关系。“民俗节日在华夏民族农耕文明中,经历了几千年的自在的、自发的传承,早已产生了世世代代传奇不息的全球大生活的实质和展现形式,每一个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完美和谐的特征。”水族传统节日文化具有传承文化传统的社会功能[9]。端午节将伦理道德与思想传承下去。而赛马活动则传承了水族奋斗、进取、勇敢、坚持不懈等方面的民族精神。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持续推进,民族生态文化传承,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在节日中。懂得水书和水语的人越来越少。可以主持祭祀活动的人也随之变少。为此,族人需要以节日活动为纽带,加强水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展。而水族节日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可以重点打造水族传统节庆活动,变成著名民族节庆文化品牌,从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也能从中培养出一批水族文化传承人。也可以在水族节日文化中加入现代化元素在,使上述诸多文化的传承成为可能,反过来说,也是因为上述诸多文化的共同承载,才让端节成为独具民族文化底蕴的水族传统节日。
(二)促进文化建设
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集中表现的核心。端午节活动中,语言文字,民族服饰,饮食文化,民间信仰,体育文化等元素得到充分体现,对水族传统文化建设颇有益处[10]。在端节祭祀仪式中,鱼包韭菜这道特色菜肴必不可少,一方面体现了水族鱼崇拜的观念,另一方面。强化了水族农耕文化的意识。端坡赛马是端节必不可少的一项体育活动。活动的展开不仅增强了水族人民的体质体能,又能培养人们的团队精神与互助意识。端节端坡民歌对唱与表演,展现出水族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还能增强人们之间的交流,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有利。水族传统节日活动中,服饰、文学、饮食等元素的充分表现,也对水族文化建设起到促进作用[11]。
五、结论
水族端节是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一个世代延绵的文化传承历程。水族端节融汇娱乐,娱神于一体,向世人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是水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端节与马尾绣、水书,都是维系水族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在全球化持续推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传承并发扬水族文化。让民族文化在激烈的斗争文化浪潮中延续下去,永葆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覃世琦. 水族端节仪式、功能与变迁微探[J]. 贵州民族研究,2010,31(6):34-40.
[2]罗春寒.从民间传说看水族的端节和卯节[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3]张兴雄. 水族端节祭祖仪式与"忌油圈"——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板告村板鸟寨为个案[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1):62-66.
[4]张兴雄. 水族的端节与社会组织——以三洞乡为例[D]. 四川:西南民族大学,2006.
[5]罗春寒. 传统与重构:一个水族村寨端节文化传承与变迁模式的调查与分析[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6,8(3):125-129.
[6]顾悦. 浅谈水族端节文化的变迁[J]. 广东蚕业,2019,53(5):136,142.
[7]王棋纬. 水族端节的文化意义与教育价值[D].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4.
[8]潘朝霖.水族鱼图腾析[J].广西民族研究,2001,(3):68.
[9]黄胜. 水族端节的教育价值初探[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28(5):41-44.
[10]刘芬,彭建兵. 水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基本特征及社会功能分析[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6):123-126.
[11]张春侠. 水族"端节"亲历记[J]. 中国报道,2015(11):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