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铝合金组合模板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及控制要点

作者

向明刚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第十四冶金建设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随着建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模板施工技术的创新发展日益凸显其重要性。铝合金组合模板作为新型模板体系,具有显著的技术经济优势。文章针对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实际需求,通过系统分析铝合金组合模板的技术特征,深入研究其施工工艺流程及质量控制要点,并结合工程实践案例,探索该技术在现代建筑施工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优化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铝合金组合模板;施工工艺;建筑工程;质量控制

引言

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建筑施工模板技术创新成为工程建设领域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建筑业正处于由传统建造方式向工业化建造转型的关键阶段,传统模板施工技术存在耗材大、效率低、质量控制难度大等诸多问题。铝合金组合模板凭借其标准化程度高、施工效率快、资源消耗少等优势,逐渐成为建筑施工领域的重要技术革新方向。因此,系统研究铝合金组合模板施工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铝合金组合模板的技术特征

随着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不断深入,模板系统的选择对建筑工程质量和效率的影响愈发重要。铝合金组合模板作为一种新型模板体系,其技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结构组成来看,该模板系统由铝合金带肋面板、端板以及主次肋焊接而成,采用6061-T6或6082-T6等高强度铝合金材料确保了模板的承载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保证了其使用寿命。标准化设计的模板系统包含平面模板、调节模板、阴阳角模板等多种功能部件,能够灵活适应不同建筑结构的施工需求。相较于传统模板,铝合金模板呈现出显著优势:重量更轻,便于施工操作;承载能力强,在30kN/m²荷载下最大挠度控制在2mm以内;精度更高,工厂化生产确保了模板尺寸的精准性,安装后墙体垂直度和平整度达到优质标准。此外,在实际应用中,该模板系统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可广泛应用于墙、柱、梁、板等多种混凝土结构施工。值得一提的是,经济效益方面的优势也不容忽视,其周转次数可达120次以上,且报废后具有较高的回收利用价值降低了施工成本,也符合当前绿色建筑发展的要求。

2 建筑工程中铝合金组合模板施工技术要点

2.1 施工准备

在铝合金组合模板施工过程中,充分的准备工作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首要任务是进行深化设计,施工单位需以建筑结构图纸为基础,综合考虑给排水、电气、精装修等相关专业的需求,制定完整的配模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构造柱、门洞过梁等特殊部位的处理方式,确保一次成型的可行性。在材料进场环节,需对铝合金模板的规格、尺寸及性能进行严格检验,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模板表面应平整光滑,无明显划痕、凹凸和变形。特别要注意检查模板连接配件的完整性和匹配性,包括螺栓、销钉、背楞等关键部件[1]。

2.2 安装工艺

铝合金组合模板的安装工艺是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其科学性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结构的成型质量。安装工序始于钢筋工程的验收,施工人员需重点检查钢筋间距、保护层厚度以及预留洞口的位置准确性。对于偏离墙体边线的下层插筋,必须及时进行校正处理。随后,在墙角、墙中及墙体高度的上、中、下位置设置混凝土垫块,用于控制墙面截面尺寸。在模板安装过程中,通过采用对号入座的方式进行就位安装。安装完成后,需使用卡尺检查模板的垂直度,并通过调节对拉螺栓或对拉片的紧固力度来确保模板位置的稳定性。水平构件模板的安装同样需要严格把控。支撑系统的设置必须符合规范要求,采用可调节支撑头与单斜铝梁和双斜铝梁相连接,形成稳固的支撑体系。特别强调的是,支撑间距的控制要基于荷载计算结果,确保其能够承受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各种荷载作用。在模板接缝处,应采用专用密封条或胶带进行封堵,防止混凝土浆液渗漏。

2.3 施工工序优化

施工工序的优化是提高铝合金组合模板施工效率的重要途径。科学合理的工序安排可以减少施工环节之间的干扰,还能充分发挥模板系统的技术优势。通过对施工工序进行精细化管理和创新性改进,可实现施工质量、效率与成本的统筹兼顾。

红河·未来城·天景项目共建设15栋住宅楼,建筑面积达192895.20㎡,标准层施工采用了创新性的工序组织方式。通过实施墙柱梁板一体化施工方法,有效缩短了施工周期,提升了建筑构件的一次成型率。在施工工序的具体安排上,采取了“先立墙、后支梁板”的施工顺序。为确保混凝土浇筑质量,施工时严格执行分层浇筑、分层振捣的工艺要求。混凝土浇筑采用分段设置施工缝的方式,每段浇筑高度控制在1.5米左右,并在浇筑过程中及时检查模板的稳定性和密实度。在模板拆除环节,项目团队根据混凝土强度检测结果,合理确定拆模时间。拆除的模板通过楼板预留洞口由人工倒运至下层,并立即进行清理和养护。这种工序安排不仅提高了模板周转效率,也确保了模板的使用寿命。通过持续优化施工工序,该项目实现了施工质量、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3 铝合金组合模板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控制要点

3.1 模板平整度控制

模板安装前,应由专人对每块模板表面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模板的外观尺寸和表面平整度是否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对于表面凹凸超差、存在翘曲变形的模板,必须采取校正或更换等处理措施,切忌将不合格模板用于施工,以免埋下质量隐患。在模板安装过程中,应时刻保持模板表面的清洁并及时清理模板上的灰尘、油污等杂物,为后续工序创造良好的施工条件。铝合金模板多采用对插式连接方式,在接缝处应设置定位销钉,确保上下左右模板接缝的严密性。此外,在接缝处涂刷脱模剂时,应使用专用工具均匀涂刷,不得出现漏刷、积液等现象。待脱模剂完全干燥后,方可采用嵌缝条或密封胶带进行封堵处理。所选用的嵌缝材料,其厚度、宽度应与接缝宽度相匹配且具有耐磨、耐腐蚀和防水性能。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还应派专人巡视检查模板平整度和接缝密封情况,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3.2 模板垂直度控制

在现代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垂直度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和使用功能。

支撑立杆的间距、水平杆步距应严格按照计算值设置,尤其是立杆顶部和底部的支点位置,要结合构件的高度、混凝土侧压力等因素综合确定。采用经纬仪或吊线坠球等测量工具,沿模板高度方向每隔2m设置一个检测点,测量模板面与铅垂线的偏差值。当偏差值超出规范允许范围时,及时采取调整措施。在模板验收阶段,重点检查薄弱部位,如门窗洞口、变截面等部位的模板垂直度[2]。垂直度偏差超标会导致洞口尺寸错位、构件不对称等质量缺陷。对于连续浇筑的混凝土墙体,在两相邻模板段的接缝处,更要严格控制垂直度偏差,如有错位应及时校正,避免在混凝土中形成凸出或凹陷的施工缝。

3.3 模板加固措施

对于常见的墙柱类竖向构件,可采用斜撑体系进行侧向支撑。当墙体高度较大时,仅在底部设置斜撑是远远不够的。应根据计算确定合理的斜撑布置位置及数量,一般在墙体高度1/2和2/3处各设一道水平斜撑。对于墙厚较薄的构件,为进一步提高模板整体刚度,宜采用双排斜撑。在门窗洞口、阳台、雨棚等薄弱部位,模板加固更需因地制宜。首先应在洞口边缘增设竖向加固件,增强洞口处模板的抗弯强度。可采用工字钢或槽钢等型材,将其竖向布置在洞口两侧模板的背面并与模板可靠连接。定型阳台、雨篷等悬挑较大的部位,应在其底模外侧布置斜撑,将水平荷载传递至地面或下层楼面。对于楼板、梁等水平构件,支模体系是其承载混凝土自重及施工荷载的关键。支模立杆应选择刚度大、可调节高低的型号。立杆顶部应设置纵横向双向水平杆,增大顶托受力面积。水平杆布置的密度视混凝土厚度、模板跨度等因素确定,一般不宜大于1800mm。立杆底部应采用可调节底座,通过调节底座高度来修正楼板的标高和平整度。

3.4 拼缝防漏浆控制

漏浆问题不仅会造成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露筋等缺陷,还会因混凝土中的水泥浆流失而降低混凝土强度。模板安装前,应对每块模板的接缝部位进行仔细检查。在选择嵌缝材料时,应根据模板拼缝的宽度和混凝土特性,选用科学合理的材料。常见的嵌缝材料有闭孔泡沫塑料条、发泡胶条等。其特点是柔韧性好,能够填充不规则的缝隙,并在混凝土侧压力作用下产生变形,紧密贴合模板,从而达到防漏目的[3]。嵌缝材料安装应在模板固定就位后进行。宜将嵌缝条切割成与拼缝长度相等的小段,逐一嵌入拼缝中。嵌入时,应用手或专用工具将嵌缝条压紧,确保其与模板接触面无缝隙。对于一些无法采用嵌缝条填充的部位,如阴阳角、管线预留洞等,可采用发泡胶填缝。操作时应将发泡胶均匀涂抹在拼缝处,待其发泡膨胀、填充拼缝后,用手抹平胶体表面,确保其饱满密实。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加强对拼缝部位的巡视检查。一旦发现嵌缝条脱落、胀裂或发泡胶脱粘等现象,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必要时,可在拼缝外侧增贴密封胶带进行二次封堵。对于已产生漏浆的部位,要及时将漏浆处的混凝土清理干净,并用与结构同标号的水泥砂浆进行修补。此外,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也应考虑减少漏浆的因素。通过掺加适量减水剂,降低混凝土的水灰比,提高混凝土的粘聚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漏浆风险。在混凝土浇筑时,要控制混凝土下落高度,宜采用串筒或溜管入仓,避免混凝土直接冲击模板接缝,引起漏浆。

3.5 现浇混凝土质量控制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是决定混凝土性能的首要因素应根据工程结构特点、环境条件、强度等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和强度等级,优化骨料级配,确定掺合料种类和掺量,严格控制水灰比。通过试验室试配并结合工程经验,确定科学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为混凝土质量控制提供基础保障。为确保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能够充满模板各个部位,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4]。坍落度范围宜为160—200mm,坍落度损失应控制在25mm以内。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采用分层浇筑,每层混凝土浇筑厚度控制在300—500mm。在浇筑下一层混凝土时,应确保上一层混凝土初凝。混凝土入模应缓慢均匀,严禁突击式浇筑。养护是混凝土质量形成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铝模拆除后,应及时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湿润养护。养护时间不宜少于14天,养护温度应控制在10-25℃。混凝土终凝前,应采取覆盖、洒水等措施,防止混凝土表面失水、裂缝。混凝土质量检验应全面覆盖整个施工过程。坍落度、抗压强度、抗渗等指标,应按规范要求留置同条件试块,并及时送检。混凝土浇筑现场应设专人巡视,观察混凝土表面平整度、振捣密实度、钢筋保护层厚度等情况。竣工后,应按规范要求留置混凝土结构实体检验资料,确保一旦发生质量问题,能够追根溯源。

结语

铝合金组合模板施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推动建筑工业化进程、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就当前发展阶段而言,仍需在标准化设计、智能化应用、构件优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展望未来,随着建筑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铝合金组合模板技术将与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新型建筑形态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代宝林,郝孔阳,吕永全.装配式建筑新型铝木结合模板组合施工技术[J].建筑机械化,2024,45(11):173-176.

[2]宋壮壮,孙飞.应用组合铝合金模板的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技术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4,9(02):85-87.

[3]周奇,程坤,李明,等.外墙保温一体板与铝合金模板组合施工技术的应用[J].大众标准化,2023,(03):55-57.

[4]朱逢斌,刘期武,褚天舒.组合铝合金模板施工工艺应用研究[J].工程质量,2020,38(03):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