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活化教学在高中劳动技术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肖正凯

宁乡市第九高级中学 湖南长沙 410616

引言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劳动教育“强化与生活生产实际结合”。基于新时代育人目标,高中劳动技术课程亟需突破技能训练的局限,构建生活化教学范式。本文依据政策导向,立足真实问题解决与技术社会化应用,探索劳动教育与学生终身发展需求的契合点,为培养知行合一的创新型劳动者提供理论参照。

一、课堂情境生活化——创设真实任务,激活学生经验

课堂情境生活化的核心在于将抽象的技术原理置于学生熟悉的现实问题中,通过设计具有真实意义和挑战性的任务,唤醒其生活经验,驱动主动探究和技术应用。这不仅是技能习得的桥梁,更是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

以高中木工技术单元为例,与其孤立地练习锯、刨、凿等单项技能,教师可创设“为校园旧课桌椅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储物抽屉”的真实任务。

首先,这直接源于学生日常观察(课桌收纳杂乱)和潜在需求(方便存放文具),能立刻激活其改善自身学习环境的兴趣与经验。

其次,任务自然整合了多项核心技能:学生需测量现有空间确定抽屉尺寸,计算并下料木板,运用榫卯或连接件技术组装框架,进行打磨处理毛刺,最后可能涉及简易滑轨安装或涂装保护。每一步操作都服务于解决一个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问题。

此外,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必然要思考材料强度、结构稳定性(如抽屉承重)、人机工学(如拉手位置)等隐含的技术原理,其学习动机源于任务本身的内在需求,而非外部灌输 [1]。最终完成的抽屉能否顺畅推拉、是否坚固耐用,便是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评价,让学生深刻体会劳动技术的实用价值与创造的成就感。

二、课程资源生活化——挖掘社区素材,链接现实需求

课程资源生活化要求教师跳出教材局限,主动将本地社区蕴含的素材转化为鲜活的教学内容。通过对接社区的真实生产、生活场景与技术需求,使学习内容根植于学生所处的环境,赋予技术学习明确的社会意义和应用指向。

以“食品加工与保存技术”单元为例,教师可依托社区资源设计“制作并推广本地特色时令水果酱”的项目。

首先,素材来源于社区:引导学生调查本地果园(如社区农场、家庭种植户)盛产的水果(如草莓、桃子、山楂),了解其季节性过剩问题。这直接将技术学习与解决社区农产品保存、增值的现实需求挂钩。

其次,技术学习紧扣本地化需求:学生需学习针对所选水果特性的清洗、去核 / 皮、熬煮、糖酸比调整、灌装及巴氏杀菌等关键加工技术。重点在于理解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最大程度保留本地水果风味,延长保质期以应对集中上市期,而非泛泛学习罐头制作。

此外,项目自然延伸至链接更广泛的社会价值:学生需考虑简易包装设计(可能利用可回收材料)、成本核算,并尝试在校园集市或社区活动中推广。这促使他们思考劳动技术如何服务于本地经济(减少浪费、创造小价值)、满足邻里需求(提供无添加的健康食品),深刻体会“技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真谛。

三、评价标准生活化——引入多元主体,关注实践价值

评价标准生活化,关键在于跳出“老师说了算”的老套路,把评价变成一场“生活实践检验”。它邀请学生自己、同学、甚至家长或社区代表都来当评委,不再只盯着作品做得“像不像样”,而是重点看这个技术活儿能不能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没有实际用处的巧思。

以“为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简易雨水收集装置”项目为例:第一步,学生自评会促使他们反思设计是否“接地气”:比如,“我这个花坛浇灌方案,收集的雨水够不够用?滤网设计真能防住落叶堵住水管吗?”

第二步,同学互评就像“小用户”提意见,关注实用性和维护成本:“你设计的储水桶位置,保洁阿姨推着清洁车好过去加水吗?”

第三步,邀请总务老师或花工师傅参与点评,他们作为“真实使用者”,会直接检验装置的实际运行效果:“这个阀门设计在雨天操作方不方便?材料耐不耐晒?” 整个过程,评价的标尺始终是:这个装置在真实的校园环境里,是不是真的省水、好用、好维护[2]。分数高低,就看它解决了多少实际浇灌问题,而不是模型做得多么精致漂亮。

四、拓展活动生活化——融合跨学科项目,赋能终身发展

拓展活动生活化,就是要让课堂上学的手艺“活”起来,走出教室,解决真实问题。它鼓励设计那些需要同时调动多学科知识的综合项目,让学生在动手解决生活难题的过程中,不仅深化技术应用能力,更能体会到知识间的联系,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责任感,这才是能带走、能用一辈子的本事。

以“利用校园厨余垃圾制作有机肥料并用于校园绿化”项目为例:首先,项目启动需要跨学科知识打底:学生得运用生物知识理解厨余发酵原理(比如什么菌种起效、温度控制),用化学知识监测堆肥酸碱度,还得靠数学计算厨余、辅料(如落叶、菌糠)的配比。

其次,动手实践直面真实挑战:他们需设计并制作实用的堆肥箱(劳动技术),考虑防雨、透气、方便翻堆;过程中要记录数据、调整方案,应对“味道控制”“发酵速度慢”等实际问题,这锻炼了工程思维和耐心。

此外,成果应用连接社会责任:将制成的肥料用于校园花坛或班级“责任田”(融入环境教育),亲眼见证“垃圾变沃土”的循环过程[3]。整个项目,学生收获的不只是堆肥技术,更理解了资源循环的意义,掌握了用综合知识解决身边环境问题的能力,这种“变废为宝”的智慧和责任感,会伴随他们未来的生活。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重构了劳动技术教育的价值逻辑:从技术习得转向生活赋能,从课堂闭环转向社会参与。其以真实需求为起点、实践价值为标尺、跨学科融合为延伸的模式,有效培育了学生的技术责任感与创新素养。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校社协同机制,使劳动教育真正成为连接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可持续生态。

参考文献

[1] 吴园园 . 挖掘生活化资源 , 优化高中通用技术教学 [J]. 中学教学参考 ,2022,(24):64-66.

[2] 赵洋 , 程齐苗 . 高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构建和实施初探 [J].安徽教育科研 ,2024,(21):64-66.

[3] 王志超 . 高中通用技术课堂中生活化教学资源的运用 [J]. 教育艺术 ,2023,(07):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