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适度规模畜牧业发展思路浅谈
绳贺军
天津市滨海新区杨家泊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关键字: 后疫情时期 适度规模 养殖效益
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深度重塑了全球农业经济格局。作为衔接种植业与加工业的关键环节,畜牧业的供应链韧性在疫情考验下暴露显著短板。我国畜牧业对进口饲料原料的结构性依赖在疫情中被放大,远洋运输周期延长、港口检疫流程复杂化等因素,导致饲料原料库存成本大幅上升,局部地区甚至出现饲草供应紧张的局面。
这种冲击呈现明显的链式反应:物流端,疫情防控措施导致省际饲料调运周期显著延长,部分养殖场因饲料断供被迫提前出栏畜禽;成本端,国际海运成本飙升推动豆粕、玉米等原料价格大幅上涨,显著挤压养殖利润空间;生产端,中小养殖户因资金链紧张出现产能收缩,形成阶段性的产业波动。
二、中、小规模养殖户经营现状:成本挤压与转型困境
(一)饲料成本的持续高企
2020 年底以来,饲料原料价格呈现显著上涨趋势,玉米、豆粕等主要原料价格涨幅明显,在生猪、肉牛等养殖领域,饲料成本占比大幅提升,严重压缩了养殖户的获利空间。以生猪养殖为例,自繁自养模式下的单头盈利水平较疫情前大幅下降,部分中小养殖场甚至陷入亏损。
(二)防疫与环保的双重压力
疫情防控要求养殖场增加消毒、人员管控等措施,直接推高了防疫成本。与此同时,环保政策持续收紧,养殖场需在粪污处理设施建设等方面增加投入,对于资金实力薄弱的中小养殖户而言,双重成本压力使其经营难度显著增加,不少养殖场因无法承担成本而退出市场。
(三)市场波动的剧烈冲击
中小养殖户抗风险能力较弱的问题在疫情中凸显。市场价格波动时,散养户往往面临收购价压低、销售渠道不稳定等问题,难以分享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却更多承受价格下跌的损失。疫情导致的消费场景变化,如商超采购量减少、流通渠道受阻等,进一步加剧了中小养殖户的经营困境。
三、产业转型及技术创新现状
(一)消费升级驱动的产业变革
后疫情时代,消费者对健康、安全农产品的需求显著增长,推动草饲牛羊肉、有机乳制品等高端产品市场快速扩容。这种需求变化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条,越来越多的草饲产品通过品质认证实现市场溢价,消费者对可持续养殖理念的认同度不断提升,为草饲畜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
(二)技术创新赋能转型路径
1. 品种改良与健康养殖:各地积极推广优质畜禽品种和健康养殖新技术,通过杂交育种提高饲料转化率和抗病能力,应用益生菌发酵饲料等技术减少疾病发生,降低养殖成本。
2. 循环农业模式创新:不少牧场探索构建 " 牧草种植 - 畜禽养殖 -有机肥还田 " 的闭环系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提升单位土地的经济效益的同时,降低农药、化肥等投入品使用量,有效提高了产业综合效益。
3. 数字化管理渗透:部分牧场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智能设备实现放牧效率提升和草畜平衡动态监测,推动传统畜牧业向智能化方向转型。
(三)政策与市场的协同驱动
相关部门出台专项规划支持草食畜牧业发展,从养殖补贴、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与此同时,新零售平台与牧场合作推出直供计划,通过保价收购等机制稳定养殖户收益,形成 " 政策托底 + 市场溢价 " 的良性发展格局,有效带动了草饲畜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必要性及经营要素
(一)适度规模的摸索与界定
由于三年疫情对全球农业生产结构及消费格局等各环节影响,养殖效益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愈加明显。中小养殖户为保障基本收益,减少养殖周期内不确定因素影响,应采取适度规模养殖,合理布局养殖构成,以便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调整养殖结构,从而提升单品利润。基于地区经济水平及养殖模式,不同畜禽品种的适度规模存在差异。以生猪养殖为例,年出栏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单位养殖成本较散养户显著降低,饲料采购、人工效率等方面的规模效应得以体现。以家庭养殖为例,从事生猪养殖 3 个劳动力时,存栏量从 300 提升至 1000 头过程中,养殖综合成本逐步呈下降趋势,在设施机械没有提升变化前提下,在扩大规模就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从而使养殖效益出现一个下降区间,盈利曲线扭转的点就是这个家庭适度规模最优选择,但是也有部分养殖场通过标准化改造扩大规模,实现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1. 土地要素:通过土地托管、养殖小区等模式整合分散土地资源,盘活限制养殖设施,建设规模化的饲料种植基地,提高饲料自给率,降低对外购饲料的依赖。
2. 资金要素:金融机构推出针对、家庭农场、规模牧场的专项贷款,提供贴息和便捷的融资服务,可以缓解养殖场的资金压力。
3. 技术要素:各种媒体平台的有力主推养殖技术的推广,同时各地的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为规模牧场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加速新型养殖技术水平落地,降低疫病发生风险。
(三)政策保障体系的构建
1. 基础设施支持:近几年国家财政资金加大对规模牧场粪污处理设施、售出设备养殖设备等基础设施的补贴力度,改善养殖场的生产条件,从而减轻疫情对畜牧养殖业的冲击。
2. 冷链物流建设:加强畜禽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完善从养殖场到消费端的全程温控设施,缩短产业链条减低损耗率,拓展产品销售半径。
五、结论与展望:在危机中重构畜牧业发展新逻辑
后疫情时期的畜牧业转型已不能依靠简单的规模扩张和资本投入来换取养殖效益的增加,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提升养殖综合收益具有重要意义。畜牧养殖从业者需根据所处地区经济水平、消费需求类型及自身养殖要素精准精准定位,涉及养殖规模结构、技术、制度和市场经营策略的系统性重构,探索适合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适度规模。一些草饲型畜牧业通过生态价值挖掘实现产品溢价,适度规模经营通过要素集聚降低成本,两者形成互补发展格局。推动畜牧业从传统数量增长模式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通过推广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模式,可以显著增加中小经济体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适应力,使产业更具有韧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