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考试与评价优化路径

作者

耿淑英 潘岩

德惠市米沙子镇中心小学 吉林省德惠市 130302

引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要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传统的数学测评存在过度依赖纸笔测试、忽视思维过程评价等问题,难以适应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新课标强调评价应注重逻辑推理、数学抽象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注重数学考试与评价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将其作为落实新课标的突破口,以实现教学评的有机统一。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考试与评价的重要性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考试与评价的实施有利于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目标。传统的数学测试侧重于知识记忆与计算技能,缺乏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过程的关注。这一评价模式很难适应新课标所提出的“三会”目标,即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通过优化考试评价,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与实践任务,可指导实践教学由“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同时,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考试与评价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通过建立涵盖课堂观察、项目表现以及实践操作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直观地反映出学生知识掌握、情感态度以及能力发展的情况,帮助教师精准诊断学情,有利于为后期实现“以评促学”奠定基础[1]。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考试与评价优化路径

(一)设计生活测评情境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构建生活化测评情境,可激发学生深入探索的兴趣。在此期间,教师需注重情境真实性、任务结构化、评价多维化,立足教材内容,提炼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元素,设计具有连贯性的测评任务。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测评时,要同步建立观察表,将学生的操作步骤、思维路径和合作表现记录下来,从而能够实现“情境 - 任务 - 评价”的有效闭环。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 单元“购物中的数学”为例,本单元核心目标是掌握小数加减法运算和货币单位换算。教师可进行设计生活测评任务“家庭采购计划”并逐步实施。课堂初始,教师可为学生提供超市商品价目表,其中有食品、文具等,上面写好单价:元以及重量等真实数据,要求学生根据家庭需求制定采购清单。而后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计分层问题,基础层问题,要求学生计算单一商品的总价,如两本笔记本,每本 4.8 元。发展成问题,要求学生混合结算,购买尺子、橡皮和笔记本,计算应付金额。拓展层问题聚焦预算管理,用 50 元购买两种水果,如何搭配能满足单价和重量的限制。而后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引导学生用模拟货币开展交易演练,教师通过巡回观察记录关键指标,如记录学生计算的准确性,观察是否存在混淆元角单位换算;记录策略合理性,观察学生是否优先计算整元部分减少误差;记录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观察学生是否用估算快速验证结果。而后根据《新课标》中的“表现性评价实施要点”,基于知识、能力维度进行评价。通过此方式,不仅能让测评任务更贴合教材目标,还能以分层问题和即时反馈机制精准诊断学生的思维盲点,实现“以评促教”。

(二)注重知识应用能力考查

教师在设计测评时,应注重明确任务目标、分层问题难度、细化评价标准。同时,测评内容要突破单一解题模式,设计需要综合调用多步骤、多知识点解决的复合型任务,聚焦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选择策略和验证结论的逻辑链条。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 3 单元“长方体(二)”为例,本单元重点讲述的是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和实际问题解决,教师可设计测评任务“教室储存柜优化方案”。教师可为学生创设真实情景,如学校计划为每班增设储物柜,要求学生在长 2m 、宽 0.8m 的墙面空间中设计柜体组合方案,柜体是统一尺寸的长方体;明确测评目标,如基础目标,计算单个柜体表面积;发展成目标,分析墙面空间利用率,设计柜体排列方式;拓展目标,对比不同方案的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接下来则是引导学生参与测量数据、设计方案、优化分析、延伸问题的整个过程。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方格纸、卷尺等工具,引导其实际测量墙面尺寸并绘制平面图。而后对比分析两种方案的空间利用率,引导学生发现纵向叠放的策略更优;接下来教师适时提问:“如果柜体高度增加 10cm ,墙面是否可容纳 3 层叠放”,要求学生重新计算总高度,并对比墙面高度验证的可行性。通过这一策略,不仅能将抽象的几何知识转化成可操作的实践任务,还可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三)建立动态化评价机制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建立动态化评价机制,设计分层的评价工具,如项目档案袋、课堂观察表和学习日志等,系统记录学生在不同任务中的表现变化,并注重双向反馈,结合评价结果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阶段性反思的过程中明确改进方向,从而能够实现“以评导学、以评促改”的良性循环。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6 单元“数据的表示与分析”为例, 教师可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数据收集、图表制作、分析应用三个环节的任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连续记录本班同学一周的运动频率、持续时间等数据,由教师评价学生数据分类的合理性、记录的完整性、工具使用的规范性,而后给予学生分层的个性化评价。由此,不仅能直观地体现出学生由数据的收集到结论推导的能力发展,还可让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策略[3]。

三、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考试与评价优化路径极具现实价值和意义。数学教师要重视小学数学考试与评价的重要性,立足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学生设计生活测评情境,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建立动态化的评价机制。由此,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可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及素养。

参考文献:

[1] 蔡樱娜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学业质量标准与考试评价探究 [J]. 考试周刊 ,2022,(44):86-89.

[2] 蒋秋 . 数学文化对小学生数学情感的影响研究 [D]. 西南大学 ,2022.

[3] 马晓兰 . 小学数学有效考试评价的探索与实践 [J]. 新课程 ,2022,(0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