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措施

作者

张磊

宁津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 山东省德州市 253400

农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以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规划布局措施

1.1 衔接国土空间规划

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基准,深度融合“三区三线”划定成果,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耕地资源进行数字化分析,精准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核心区域。在粮食主产区,按照国家级、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要求,优先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区域,规划建设集中连片万亩以上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在丘陵山区,依托现有梯田资源,通过土地平整、坡耕地治理等工程,整合零散地块,形成规模适度的耕作单元。同时,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动态监测机制,在建设区域与湿地、林地等生态敏感区之间,设置宽度不小于 50 米的生态缓冲带,配套建设生态沟渠、植物隔离带,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

1.2 因地制宜制定建设方案

组建由土壤学、水利工程、农业技术等领域专家构成的技术团队,开展全域土壤普查和水资源承载力评估,结合《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分区指导意见,制定“一县一策”“一乡一案”差异化建设方案。在南方丰水地区,推广“蓄 - 引 - 排”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配套建设智能化灌溉控制系统,实现精准配水;在西北干旱区,集成应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同步建设雨水收集窖、小型蓄水池等调蓄设施。以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区为例,通过实施“浅埋滴灌 + 智能水表”工程,将亩均用水量控制在180 立方米以下;针对南方丘陵地区,创新采用“坡改梯 + 截洪沟 + 蓄水池”组合模式,有效降低水土流失风险。同时,建立“政府主导 + 村民议事”决策机制,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田间恳谈会等形式,收集农民对种植习惯、农机作业需求的意见建议,确保方案落地见效。

1.3 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布局

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标准,构建“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林成网、电配套”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在田间道路建设方面,采用沥青混凝土或水泥硬化路面,主干道按4.5米宽度设计,设置错车道和会车区,满足联合收割机、大型运输车辆通行需求;支路按 2.5 米宽度建设,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坡道。水利设施采用“骨干渠道+ 田间管网”双层布局,灌溉渠道采用 U 型混凝土防渗渠,排水系统采用暗管排水与明沟相结合的方式,配套建设节制闸、分水口等控制设施,实现灌排分离、高效利用。在东北地区,同步推进农田电网升级工程,按照每 100 亩配置 1 台变压器的标准,架设低压输电线路,配套智能电表和漏电保护装置,为电动植保无人机、智能灌溉设备提供稳定电力支持。同时,预留 5G 基站、物联网传感器等数字农业设施安装接口,为智慧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严把工程质量措施

2.1 规范项目招投标管理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地方配套法规,建立健全招投标全过程管理机制。在招标阶段,通过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发布招标公告,设置企业资质动态核查系统,对施工单位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监理单位的工程监理综合资质进行实时核验。推行电子招投标“不见面开标”模式,运用区块链技术存证招投标数据,确保流程可追溯。同时,引入第三方信用评价机构,对投标企业近三年的合同履约率、质量安全事故记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等进行量化评分,淘汰信用等级低于 B 级的企业,从源头上杜绝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

2.2 强化施工过程监管

构建“四位一体”质量监管体系,细化各方责任清单。监理单位需配备专业监理工程师团队,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环节制定专项监理方案:在地基处理阶段,运用探地雷达进行隐蔽工程检测;渠道衬砌施工时,采用智能振捣设备确保混凝土密实度,并实时采集施工温度、湿度数据;管道安装过程中,利用压力测试设备对 PE 灌溉管道进行密封性试验。政府监管部门依托“智慧农建”平台,每月开展不少于 2 次的飞行检查,运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生成工程三维模型,与设计图纸进行对比分析;对混凝土、钢筋等建材按批次进行实验室送检,检测报告纳入工程质量档案,实现质量问题可倒查追溯。

2.3 严格工程验收标准

组建由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水利等部门专家及村民代表构成的联合验收组,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等国家标准,采用“资料审查 + 实体核验 + 功能测试”的三维验收模式。资料审查重点核查施工日志、检测报告、变更签证等文件的完整性;实体核验使用全站仪、路面平整度仪等专业设备,对田间道路的坡度、渠系建筑物的尺寸误差进行毫米级测量;功能测试通过模拟灌溉、机械通行等场景,验证工程实用性。对验收中发现的质量缺陷,建立“问题台账-整改销号”制度,明确整改期限和验收复核责任人。

三、强化科技支撑措施

3.1 推广先进农业技术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系统集成推广土壤改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核心技术。通过实施微生物菌剂应用、深耕深松、绿肥种植等多元化土壤改良措施,构建长效土壤培肥机制,显著提升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依托省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立的土壤养分数据库,为农户提供“一户一策”的精准施肥方案,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目标。同时,建立“育繁推”一体化良种应用体系,重点推广抗盐碱水稻、耐旱玉米等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突破性品种,在黄淮海地区试点中,新品种使小麦平均亩产提升 15% 以上。

3.2 应用智能化装备

在灌溉、施肥、植保等关键生产环节全面推广智能化装备,打造“智慧农业”生产场景。构建“传感器 + 控制器 + 执行器”三位一体的智能灌溉系统,通过土壤墒情监测站与气象数据联动,实现灌溉水量、时间的动态调控;推广多旋翼无人机集群作业模式,搭载高分辨率热成像相机和变量施药系统,可针对不同病虫害类型精准施药,作业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 30 倍。以新疆兵团为例,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通过部署5G 物联网终端,实现了从播种到收获全流程无人化作业,节水节肥率均突破 40% 。

3.3 建设数字农业平台

构建覆盖“天空地”一体化的高标准农田数字管理平台,整合卫星遥感影像、无人机航测、田间物联网采集的多源数据。平台具备三维可视化建模功能,可直观展示农田基础设施分布、作物生长状态;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土壤墒情、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预测预警,生成定制化农事操作建议。江苏省建成的省级高标准农田大数据平台,已接入全省85% 的高标准农田监测数据,通过“一张图”管理模式,使农田管护效率提升 60% ,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 2 小时内,有效支撑了农业生产决策的科学化、精准化。

结语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科学规划布局、严把工程质量、强化科技支撑、健全管护机制等多方面措施协同推进。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能够显著提升农田质量和农业生产能力,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然而,在建设过程中,仍需注意结合地区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管护难度大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冯晶煜 . 高标准农田建设测绘技术的应用分析 [J]. 中国高新区 ,2018,000(011):17- 17.

[2] 刘健 . 黑土区农田道路侵蚀特征及防控技术研究 [D]. 吉林农业大学 ,2018,

[3] 杨亚梅 .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000(001):3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