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研究

作者

莫秋玲

桂林医科大第一附属医院 541001

一、引言

早产儿,由于过早地脱离母体环境,其身体各器官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呈现出高度的生理脆弱性。相较于足月儿,他们在出生后面临着更为复杂和艰难的适应过程,而喂养不耐受现象在这一群体中频繁出现,严重影响着早产儿营养物质的摄取、消化以及吸收,进而对其整体的生长发育轨迹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概念及诊断标准

(一)概念

喂养不耐受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早产儿不能耐受常规喂养,出现呕吐、腹胀、胃潴留等一系列胃肠道症状,从而影响营养物质的正常摄取和吸收。

(二)诊断标准

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指标包括存在呕吐(每日 ⩾3 次)、腹胀(测量腹围较前增加超过 2cm 或腹部叩诊呈鼓音)、胃潴留(单次胃内残留量超过前次喂养量的 1/3 或超过 2ml/kg 等),同时排除肠道梗阻等其他器质性病变。不同的新生儿病房可能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略有调整,但总体围绕这些典型的胃肠道异常表现来判定。

三、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

(一)早产儿自身生理特点相关因素

1. 胎龄和出生体重

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的早产儿,其胃肠功能发育越不成熟。胃肠道的蠕动、消化酶的分泌以及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等都处于相对薄弱状态,使得其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能力较差,更易出现喂养不耐受的情况。例如,极早早产儿(胎龄小于 28 周)相较于晚期早产儿(胎龄 34 - 36 周),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明显更高。

2. 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

早产儿的胃肠动力不足,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易出现胃食管反流;肠道的神经调节功能弱,蠕动节律紊乱,可导致食物在肠道内推进缓慢,引起腹胀、胃潴留等。同时,其肠道黏膜通透性高,屏障功能差,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进一步加重胃肠功能紊乱,诱发喂养不耐受。

(二)疾病相关因素

1. 感染因素

新生儿感染,如败血症、肺炎等感染性疾病,会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影响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和神经调节,使胃肠功能受损。细菌及其毒素等可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异常,增加喂养不耐受的发生风险。例如,在患有败血症的早产儿中,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可高达 50% 左右。

2. 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常因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而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需要机械通气等呼吸支持治疗。而正压通气会使胃肠道内气体增多,腹压升高,影响胃肠蠕动,并且长时间的呼吸支持还可能引起应激反应,对胃肠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喂养不耐受。

(三)喂养相关因素

1. 喂养方式

早期喂养选择经口喂养还是鼻饲喂养对喂养不耐受有影响。过早尝试经口喂养,早产儿可能因吸吮、吞咽和呼吸协调能力差而出现呛奶、呕吐等情况;而鼻饲喂养若操作不当、喂养速度过快或喂养量增加不合理等,也容易引起胃潴留、腹胀等不耐受表现。

2. 喂养成分与配方选择

母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以及免疫活性成分,对早产儿胃肠道有保护作用,相较于配方奶喂养,母乳喂养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如果母乳不足需添加配方奶时,配方奶的类型、渗透压等不合适也会影响早产儿的消化吸收,导致喂养不耐受。

(四)药物因素

早产儿在治疗过程中使用的一些药物,如抗生素、多巴胺等,可能会对胃肠功能产生副作用。抗生素长时间使用可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影响肠道微生态环境,进而干扰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可使胃肠道血管收缩,减少胃肠血液灌注,导致胃肠功能减弱,增加喂养不耐受的可能性。

四、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干预策略

(一)优化喂养方案

1. 喂养时机选择

根据早产儿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开始喂养的时间。对于病情相对稳定、生命体征平稳的早产儿,可尽早开始微量喂养,一般在生后 24 - 48 小时内,通过少量多次的喂养方式刺激胃肠功能的发育,提高其耐受性。

2. 喂养途径选择与调整

初期可根据早产儿的吸吮、吞咽能力等选择鼻饲喂养,待其吸吮和吞咽功能逐渐成熟后,再过渡到经口喂养。在鼻饲喂养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喂养速度和喂养量,采用持续泵入或间断推注等合适的方式,并根据胃潴留、腹胀等情况及时调整。

3. 喂养量的调整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微量喂养开始,如初始喂养量可为 0.5 - 1ml/kg,根据早产儿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一般每天增加 1-2m1/kg ,避免喂养量增加过快导致胃肠负担过重。

(二)促进胃肠功能成熟与改善胃肠动力

1. 使用胃肠动力药物

对于存在胃肠动力不足的早产儿,可在医生的评估下合理使用药物,如多潘立酮、西沙必利等促胃肠动力药,以增强胃肠蠕动,减少胃潴留、腹胀等情况,但要注意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2. 非药物性胃肠功能促进措施

可以采用腹部按摩等方式,以早产儿的脐部为中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如顺时针)轻柔按摩,每次按摩 10-15 分钟,每天 2 - 3 次,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胃肠功能。同时,采用合适的体位,如抬高床头 30 左右,可减少胃食管反流,利于胃肠排空。

(三)积极防治感染

1. 加强感染防控

严格执行新生儿病房的消毒隔离制度,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减少外源性感染的机会。加强对早产儿的皮肤、脐部等护理,防止病原体入侵。

2. 合理使用抗生素

当怀疑有感染时,应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测,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可适当补充益生菌,以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风险。

(四)母乳强化与营养支持

1. 鼓励母乳喂养并进行母乳强化

大力提倡母乳喂养,母乳是早产儿最理想的食物来源。对于母乳不足的情况,可添加母乳强化剂,以满足早产儿快速生长发育对营养的更高需求,同时增强其胃肠耐受性。

2. 选择合适的配方奶

当无法进行母乳喂养时,要根据早产儿的具体情况,如胎龄、体重等选择合适的早产儿配方奶,其营养成分更接近母乳,渗透压适宜,有助于提高早产儿的消化吸收能力,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结论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问题,涉及早产儿自身的生理特点、疾病状况、喂养及用药等多个方面。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如优化喂养方案、促进胃肠功能成熟、防治感染以及合理的营养支持等,能够有效改善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情况,提高其喂养耐受性,保障营养摄入,从而促进早产儿的健康生长发育,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远期的生活质量。然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还需要不断地对这些干预策略进行实践验证和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早产儿群体。

参考文献:

[1] 邵霜燕 , 陆宁洁 , 邵晓微 .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和预防建议 [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 2024, 32(11):2673-2677.

[2] 孙兴 , 胡晓山 , 刘凤 , 等 .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 素 分 析 [J]. 中 国 儿 童 保 健 杂 志 , 2023, 31(1):109-112.DOI:10.11852/zgetbjzz2022-0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