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分层作业与课堂教学的协同策略探索

作者

廖雪华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第三初级中学 364100

引言

“双减”政策的实施,旨在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引导学校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该政策不仅要求学校在减少课外负担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要求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之间形成有机的协同。本文将围绕这一核心问题,系统分析协同实施的理论基础、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期望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设计参考。具体而言,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合理的作业设计,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并有效促进学生知识掌握与能力的提升。

一、分层作业与课堂教学协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

分层作业的设计理念源于教育公平与因材施教的原则,强调在统一教学目标下,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与学习能力提供分层练习,提升全体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与主动性。教育心理学认为,个体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教学设计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对抽象逻辑、数量关系及空间思维的理解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作业设计必须考虑这些差异,防止“一个难度标准适用全部学生”的教学失误。

例如,在二次根式教学中,针对学习较为薄弱的学生,老师可以设计简单的题目,如求解基本的二次根式的化简问题;而对于学习较为优秀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涉及二次根式乘除法的应用题,要求学生不仅能计算,还能通过思维推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分层设计能够保证所有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获得适当的挑战与帮助。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其目标设定、内容安排与教学方法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来源。若课堂教学内容与作业层级不匹配,极易造成高层次学生吃不饱,低层次学生跟不上。协同策略的提出正是基于教学一致性理论,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应形成一致,作业作为教学评价的组成部分,必须与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相互呼应,从而发挥其巩固知识、反馈教学与提升能力的功能。

二、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作业与课堂协同存在的问题

尽管分层作业理念逐步被接受,实践中仍存在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协同不足的诸多问题。例如,在函数教学中,部分教师虽然为学生设计了分层作业,但作业的难度只是通过题量的增加或减少来体现,忽略了思维深度和知识的拓展性。许多学生在作业中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算法和公式运用层面,缺少对问题的综合性思考和探索,导致部分学生的思维未得到充分激发。这种设计方法虽然能让学生完成任务,但并未真正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在设计分层作业时,更多地关注思维层次和问题的深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当的挑战中得到提升。

另一个常见问题是作业反馈机制不健全。在一些学校,教师批改作业的速度较慢,反馈通常是对错判定,而没有深入分析学生的思考过程。比如,针对某个应用题,老师可能只给出是否正确的判断,缺少对学生思路的指导和对错误的详细分析,导致学生对问题的反思不够深刻,无法有效促进思维的提升。这种单一的反馈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自我反思和改进的机会,还可能导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未能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因此,完善作业反馈机制,特别是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分析与指导,是实现课堂教学与作业协同的关键。教师应通过更多形式的反馈,如面批、在线讨论、同伴互评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错误,促进其反思与成长。

三、协同策略的实施路径与实践要点分析

在“双减”政策导向下,为有效实现分层作业与课堂教学的协同效能,应从目标、内容、形式和反馈四个维度进行系统构建。教学目标与作业目标需高度一致,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学情设定分层目标,构建从“基础掌握—思维提升—综合应用”三个层级的学习任务,并布置差异化作业,使作业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基础层次的学生可以做关于勾股定理的简单计算题;中层次学生可以做与勾股定理相关的应用题,例如通过已知的直角三角形求斜边的长度;而高层次学生则可以设计一份综合题目,要求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如三角形测量等。这些分层作业确保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任务中既能获得挑战,也能巩固已有知识。

作业内容应与课堂紧密相关,遵循“同中有异、异中求同”原则,体现差异化,如在二次根式教学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确保内容衔接并强化能力发展。例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设计关于二次根式图像的简单理解题,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可以设计二次根式的实际应用问题,要求他们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教学应为分层作业打基础,教师通过任务分组和问题引导进行分层教学,帮助学生建立作业完成的思维框架。作业反馈需与教学调控形成闭环,教师通过批改后进行数据分析,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结合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推动学生反思,形成正向循环。

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与学校制度支持的保障机制

在推进作业与课堂协同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教学设计优化与有效执行的核心支撑。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具备学生差异诊断、作业层级编制、教学资源整合及反馈调控等专业能力。例如,福州某中学通过校本培训加强教师对分层作业设计的理解与实践,帮助教师提升了针对不同学情的作业设计能力和反馈能力。

学校层面应完善作业管理与质量监控制度,明确设计要求,建立作业设计审核、作业总量调控和效果评估机制,为教师提供制度保障。同时,鼓励设立“作业设计工作坊”或“分层作业教研组”,促进教师间的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提升教学协同性。通过这些措施,学校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推动作业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五、结论

“双减”政策不仅减轻了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还提升了学校教学质量、教师能力和学生素养。在此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应突破传统低效模式,构建课堂教学主导、分层作业支撑、教学协同保障的新生态。通过优化作业与课堂的联动,分层作业将成为促进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的关键工具。协同实施作业与课堂教学,不仅减负增效,还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未来,学校应通过制度、资源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改革,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地,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万萱 . 基于减负增效的初中数学作业类型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D].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4.DOI:10.27064/d.cnki.ghasu.2024.001156.

[2] 孟歆 . 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作业设计研究 [D]. 西南大学 ,2023.DOI:10.27684/d.cnki.gxndx.2023.004174.

[3] 代玲 . 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分层作业实践研究 [D]. 西南大学 ,2023.DOI:10.27684/d.cnki.gxndx.2023.0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