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励策略实践
冯静
柴桑区第六小学 332100
引言
在基础教育阶段,数学学科因其抽象性和逻辑性特征,成为学生认知发展的关键载体。然而,传统课堂中以分数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往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体验,导致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促进认知加工效率,而激励策略作为调动学生内在动机的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价值日益凸显。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认知发展阶段特征,探讨如何通过科学化的激励策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持续探究能力。
一、激励策略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转向
1.1 激励策略的理论内核
激励策略的构建需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基石。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其自我实现需求密切相关。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通过创设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其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则强调,激励应基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动态平衡。教师需通过精准诊断,设计阶梯式目标,使学生在达成近期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而向更高层次发展。
1.2 从单一评价到多元激励的实践转向
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以标准化测试结果作为主要激励依据,这种“结果导向”的激励模式忽视了学生的过程性表现。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激励应贯穿于学习全过程。例如,在解决复杂数学问题时,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解题策略、思维路径和合作能力,给予即时反馈。这种“过程导向”的激励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联结,形成稳定的内在动机。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激励策略的实践路径
2.1 构建差异化激励体系
学生个体差异是激励策略设计的核心考量因素。教师需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和阶段测评,建立学生能力档案。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采用“小步快进”策略,将其学习目标分解为可操作的子任务。例如,在教授分数运算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掌握同分母加减法,再逐步过渡到异分母运算。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提供拓展性任务,如探究分数与比例的深层联系。通过分层激励,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能获得成就感。
2.2 创设情境化评价场景
情境化学习能够增强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情境。例如,在教授统计知识时,可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垃圾分类调查”。学生需自主设计问卷、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更注重其在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和成果展示中的表现。通过情境化评价,学生能够直观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提升学习投入度。
2.3 强化过程性反馈机制
即时反馈是激励策略有效实施的关键。教师需建立多元化的反馈渠道,包括口头评价、书面批注和数字化平台互动。例如,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可采用“星级评定”制度,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创新性和书写规范给予不同等级的评价。对于错误答案,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我纠错,如“如果改变某个条件,结果会如何变化?”这种启发式反馈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概念的深度理解。此外,教师还可利用教育技术工具,如课堂应答系统,实时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为个性化激励提供依据。
2.4 培育同伴激励文化
同伴互动是激励策略的重要补充。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结对帮扶等方式,构建互助型学习共同体。例如,在几何图形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分组探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各小组需分工协作,通过测量、计算和验证,最终形成探究报告。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从同伴那里获得不同的解题思路,还能通过相互评价提升元认知能力。教师需引导小组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如设立“最佳协作奖”“创新思路奖”等,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激励策略实践中的挑战与应对
3.1 激励策略的适度性平衡
过度激励可能导致学生对外部奖励产生依赖,削弱其内在动机。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动态调整激励强度。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可采用“贴纸奖励”“积分兑换”等物质激励方式;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应更多采用“公开表扬”“任务授权”等精神激励手段。此外,教师还需避免将激励与分数简单挂钩,防止学生陷入“为奖励而学”的功利化倾向。
3.2 激励策略的公平性保障
公平性是激励策略有效实施的前提。教师需建立透明的评价标准,确保所有学生均能理解激励规则。例如,在课堂竞赛中,教师应明确评分维度,包括解题速度、准确性和创新性,避免主观因素干扰。对于未获得奖励的学生,教师需通过个别辅导,帮助其分析不足,制定改进计划。此外,教师还可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机制,增强评价的多元性和客观性。
3.3 激励策略的可持续性设计
激励策略需与长期教学目标相结合。教师需将短期激励与阶段性目标挂钩,形成“激励—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例如,在单元学习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反思会”,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制定下一阶段目标。此外,教师还需与家长建立沟通机制,将课堂激励延伸至家庭环境,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结论
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是落实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通过构建差异化激励体系、创设情境化评价场景和强化过程性反馈机制,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持续探究能力。然而,激励策略的实施需遵循适度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原则,避免陷入功利化倾向。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教育技术工具与激励策略的深度融合,为数学课堂的精准激励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莫桂香 . 激励策略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N]. 山西科技报 ,2025-04-21(A07).
[2] 李增美 .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激励性评价的策略研究 [J]. 中国教师 ,2024,(02):116-118.
[3] 王亚莉 . 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价值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04):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