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吴静

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乌斯太镇)第二小学 750336

引言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方向。传统体育教学以单一技能传授为主,忽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大单元教学通过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流程,将碎片化知识转化为结构化体系,使学生在系统性学习中实现知识迁移与能力提升。小学阶段是学生运动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大单元教学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任务,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关注运动技能掌握,更强调健康行为养成与体育品德塑造,契合核心素养的综合性要求。

一、知识整合:构建结构化教学体系

(一)跨学科知识融合

大单元教学突破学科界限,将体育与健康、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有机整合。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可将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融入投篮技术讲解,通过分析抛物线轨迹与角度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投篮命中率的科学依据。同时,结合数学中的几何知识,引导学生计算球场空间距离与传球角度,培养其空间感知能力。这种跨学科整合不仅深化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还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运动技能结构化

大单元教学将单一技能置于完整运动情境中,通过分解 - 组合 - 应用的教学流程,实现技能的结构化学习。以足球教学为例,教师可将传球、接球、射门等技能分解为多个子任务,通过小组对抗赛的形式进行组合训练,最终在实战中检验技能应用效果。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理解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运动认知图式,提升其运动表现水平。

(三)健康知识渗透

大单元教学将健康知识融入运动实践,通过“学 - 练 - 赛”一体化设计,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例如,在田径教学中,教师可在耐力训练环节穿插讲解心肺功能与运动强度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状况调整训练强度。同时,通过营养知识讲座与运动损伤预防课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这种知识渗透方式使健康行为成为学生的自觉选择,而非外部强制要求。

二、技能迁移:创设真实情境任务

(一)情境化任务设计

大单元教学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任务,促进学生技能迁移。例如,在排球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校园排球联赛”情境,要求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如主攻手、二传手),在比赛中运用垫球、扣球等技术。这种情境化任务使学生理解技能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价值,提升其应变能力。同时,通过模拟裁判工作,学生可掌握规则执行与冲突调解技能,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二)问题导向学习

大单元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体操教学中,教师可提出“如何提高平衡木稳定性”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寻找解决方案。学生在尝试不同动作组合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平衡木技术要领,还培养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建构,提升其学习效能感。

(三)跨项目技能迁移

大单元教学通过整合不同运动项目,促进技能迁移。例如,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可将太极拳的“以柔克刚”理念引入篮球防守训练,引导学生运用身体重心控制技术限制对手突破。同时,通过分析羽毛球击球动作与乒乓球发球技术的相似性,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新技能。这种跨项目迁移不仅丰富学生运动体验,还培养其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情感渗透:培养体育品德与价值观

(一)规则意识培养

大单元教学通过规则教育,培养学生公平竞争意识。例如,在田径比赛中,教师可强调起跑犯规、接力区交接等规则,引导学生理解规则对维护比赛公平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模拟裁判工作,学生可体验规则执行者的角色,增强其责任感与公正性。这种规则教育使学生将体育精神内化为行为准则,为其社会适应奠定基础。

(二)团队协作精神

大单元教学通过集体项目,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例如,在拔河比赛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力量分配、节奏控制等要素,使其理解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同时,通过角色轮换制度,学生可体验不同位置的责任与贡献,增强其集体荣誉感。这种团队协作训练不仅提升学生运动表现,还培养其沟通协调与领导能力。

(三)挫折教育实施

大单元教学通过竞技比赛,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例如,在乒乓球比赛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如技术缺陷、心理波动),并制定改进计划。同时,通过“失败者访谈”活动,学生可分享失败体验与应对策略,增强其心理韧性。这种挫折教育使学生理解“胜败乃兵家常事”的道理,培养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评价反馈: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一)过程性评价实施

大单元教学采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成长轨迹。例如,在游泳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呼吸频率、划水效率等指标,动态调整训练计划。同时,通过“成长档案袋”收集学生训练视频、比赛照片等资料,使其直观感受进步。这种评价方式使学生从关注结果转向重视过程,激发其持续学习动力。

(二)多元主体参与

大单元教学引入多元评价主体,提升评价客观性。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互评(如传球准确性)、自评(如战术理解)及家长评价(如训练态度),形成全方位反馈。同时,通过专家观摩与同行评议,教师可获取专业建议,优化教学策略。这种多元评价机制使评价结果更具说服力,促进教学相长。

(三)反馈机制优化

大单元教学通过即时反馈,促进学生技能改进。例如,在体操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运动捕捉技术分析学生动作轨迹,实时指出错误并提供纠正方案。同时,通过“错误集锦”视频展示典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反思。这种反馈方式使学生快速掌握技术要领,提升其学习效率。

结论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通过知识整合、技能迁移、情感渗透与评价反馈的协同作用,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该教学模式不仅提升学生运动能力与健康水平,还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与价值观。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大单元教学与数字化技术的融合路径,以及不同学段大单元教学的衔接机制,为体育教育改革提供更丰富的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 熊 琦 超 . 核 心 素 养 下 的 小 学 体 育 课 堂 体 能 训 练 策 略 [J]. 田径 ,2025,(05):28-30.

[2] 吕亚震 . 核心素养下体育与健康教学和思政教育融合策略 [J]. 小学教学参考 ,2025,(12):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