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党建引领下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与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李艳芳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 257300

1. 引言

随着社会转型加速和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复杂化、多样化、多发性的趋势。有关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的学生逐年增加。在新时代党建工作总体要求指引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实现从“问题应对”向“发展预防”的范式转型。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如何将党的建设理论转化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育人策略,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课题和应有之义[1]。

2. 党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逻辑

2.1 理论契合性高

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强调深入基层、服务人民,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本主义理论(如罗杰斯“以人为中心”)主张尊重个体需求、促进自我实现,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本主义理念形成价值共鸣[2]。二者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要求教育者主动贴近学生心理需求,建立信任关系,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范式转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辅导员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基层践行者,需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工作全过程。

2.2 实践指导价值

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组织保障,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成为心理育人的关键行动者。构建“党建 + 心理”协同机制,党员示范岗、党群服务中心等载体能够有效延伸工作触角。优秀党员学生干部可以作为榜样示范,建立党员心理帮扶小组,为学生心理提供朋辈支持 [3]。

3. 辅导员的多维角色定位

3.1 思想引领者

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教育。部分高校探索的“心理微党课”模式,参与者表示增强了心理调适能力。辅导员需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解读大学生心理现象,善于用矛盾论解析大学生学业压力,用量变质变规律指导职业生涯规划 [4]。

3.2 心理疏导者

探索构建“党建 + 心理”双导师制,将党员教师专业优势与学生学业压力和心理问题需求精准衔接。研究表明,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辅导员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及时性和敏感性明显高于普通辅导员。党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掌握“望闻问切”工作法,观察行为细节、倾听真实诉求、询问深层需求、制定精准方案 [5]。

3.3 资源整合者

建立“党委领导—学工统筹—院系落实—支部协同”四级协同联动机制。发挥各级党组织的组织育人功能,将各个领域和环节的心理育人优势凸显出来,把党建资源融入学生日程心理健康教育中。

4. 党建引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路径创新

4.1 创新机制建设

构建“12345”党建引领心理育人工作体系,系统谋划建党引领心理健康教育的顶层设计。始终坚持 1 个核心,即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合党建与心理 2 个领域,建立“宿舍—班级—学院”的三级预警机制,完善“家校医社”4 方协同联动育人模式,实施“知心、暖心、润心、护心、强心”5 大心理育人工程 [6]。通过构建“12345”党建引领心理育人工作体系,赋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心育浸润五育,以关爱赋能成长。

4.2 载体创新维度

心理育人领域,打造了“红色心理育人项目”,该项目涵盖多个特色板块。其中,党史情境体验工作坊通过模拟历史场景,如重走长征路等沉浸式体验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辈的坚韧与毅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抗逆力,使其在面对困难时更加坚韧不拔。党员故事疗愈讲堂则邀请优秀党员分享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奋斗历程,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内心的成长动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此外,还设立了党支部心理活动角,为学生提供一个常态化、长效化的支持服务平台,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辅导等活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4.3 能力提升维度

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中,构建基于“4C”能力模型的心理育人能力提升模式,以增强心理育人队伍的综合素质。该能力模型包括政治判断力(Cognitive)、心理洞察力(Comprehensive)、危机处置力(Critical)以及持续学习力(Continuous)。通过这一模式,致力于培养一支既具备坚定政治立场,又能敏锐洞察学生心理需求、有效应对心理危机,并且持续自我提升的专业队伍。大力实施“双培工程”,一方面,将党员辅导员培养成为专业的心理专家,使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好地融入心理辅导技巧,精准把握学生心理动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心理教师向党组织靠拢,发展他们成为党员骨干,强化其政治素养,确保心理教育工作与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通过“双培工程”的实施,旨在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心理育人队伍,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4.4 评价反馈维度

建立结果导向 + 过程监控的复合评价体系,把评价反馈作为改进和加强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一环。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上,精心规划了过程性指标与结果性指标两大类。过程性指标聚焦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涵盖谈心谈话覆盖率、活动参与度以及访谈参与度等关键要素。这些指标能够直观地反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确保各项教育活动能够切实触达每一位学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与关怀。与此同时,结果性指标则着重衡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成效,主要包括危机事件下降率以及学生求助意愿的提升度。通过这些指标,能够清晰地看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积极影响,从而为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改进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7]。

5 结论

在党建引领下,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通过构建价值引领、机制创新、能力提升、技术赋能四位一体的实践体系,能够有效破解当前工作中的现实困境,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保障。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党建与心理教育的深度融合机制,加强循证实践研究,完善长效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婷婷, 董凌鹏, 刘小飞, 等. 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建 + 心理”融合路径研究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 2023, 22 (18): 235-236.

[2] 曾娇霞 . 协同理论视域下高校党建与心理教育一体化模式构建研究[C]// 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河南省德风文化艺术中心 . 2023 年高等教育科研论坛桂林分论坛论文集 . 黎明职业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 2023:163-164. DOI:10.26914/c.cnkihy.2023.060703.

[3] 曾娇霞. 高校党建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4].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4, 24 (02): 64-66.

[5]蒲晨晨.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党建工作路径探讨 [J]. 人生与伴侣,2024, (21): 81-83.

[6] 张珣 , 李湲 .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探索——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教育观察 , 2024, 13 (27): 39-41+68. DOI: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24.27.033.

[7] 秦瑶瑶, 丁晓娜, 刘娟娟 .“党建 + 心理”:新时代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模式的探索 [N]. 安徽科技报 , 2024-10-25 (013). DOI:10.27992/n.cnki.nahkj.2024.00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