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路桥梁施工中的预应力施工技术

作者

李骏马

竹山县交通运输服务中心 湖北十堰 442200

一、预应力施工关键环节与常见问题

1. 施工准备阶段

施工准备阶段的材料与设备管理及图纸技术交底问题显著影响预应力施工质量。材料与设备管理方面,预应力钢绞线、锚具等材料质量至关重要,某桥梁工程因使用不合格锚具,张拉时锚具碎裂致钢绞线滑丝,造成 200 万元经济损失;张拉设备如千斤顶、油泵未定期校准,会使张拉力误差超规范要求(±1%),某项目因千斤顶校准过期,实际张拉力比设计值低 8%,引发梁体下挠超限。施工图纸与技术交底环节,部分项目存在图纸设计不合理,如预应力管道坐标与普通钢筋冲突致施工时管道偏移;技术交底不充分使工人未掌握张拉顺序与锚固要点,某箱梁施工因张拉顺序错误,致梁体两侧受力不均产生横向裂缝。

2. 管道敷设与钢筋安装

管道敷设与钢筋安装过程中的工艺缺陷易埋下质量隐患。管道敷设时,波纹管定位不牢固会在浇筑混凝土时偏移,增大预应力筋张拉摩阻力,某 T 梁施工中波纹管固定间距超规范( ⩽60cm) ),振捣时管道上浮 5cm,致张拉摩阻损失增加 15%,超出设计允许值( ⩽6%) );管道接头密封不严会使混凝土浆液渗入堵塞,某连续梁桥因管道堵塞致 3 束钢绞线无法穿束,被迫凿开混凝土重敷,延误工期 45 天。钢筋与管道冲突时,梁体钢筋密集区施工人员随意移动管道会改变预应力筋受力状态,某盖梁施工因主筋与波纹管冲突将其移位 3cm,张拉时混凝土局部压应力超设计值 20% ,出现局部崩裂。

3. 预应力张拉施工

预应力张拉施工中的张拉力控制与锚垫板处理问题直接影响结构安全。张拉力控制方面,传统人工张拉难精准实现张拉力与伸长量双控,某箱梁张拉因油泵压力表精度不足,张拉力达设计值时实际伸长量仅为理论值 85%,锚固后梁体下挠超限;两端张拉不同步率超 5% 会致梁体受力不均,某斜拉桥边跨张拉时两侧不同步率达 12%,引发梁体横向偏位 2cm。锚垫板与张拉端处理时,锚垫板安装不垂直于预应力筋轴线会产生偏心荷载,某桥支座处锚垫板倾斜3°,张拉后锚下混凝土出现放射状裂缝;张拉端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或强度不足,会使锚固受力不均,某 T 梁因张拉端混凝土强度不足,锚板陷入混凝土 5mm,导致预应力损失。

4. 孔道灌浆与封锚

孔道灌浆与封锚工艺缺陷会加速结构劣化。灌浆不密实多因水泥浆配合比不合理,水灰比过大(>0.45)致泌水收缩形成空洞,某箱梁灌浆后雷达检测发现 1.2 米长空洞区;灌浆压力不足( ⟨0.5MPa )或保压时间不够(<3min)也无法填满孔道,某连续梁桥因灌浆压力仅 0.3MPa,跨中孔道未填满,钢绞线锈蚀加快。封锚工艺方面,封锚混凝土与梁体结合面未凿毛会使新旧混凝土粘结不牢、裂缝渗水,某桥封锚处因未设置止水条,雨水渗入致锚具锈蚀,3 年后检测锚具保护层厚度不足设计值 60% 。

二、预应力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1. 材料与设备精细化管理

建立预应力材料进场“三检制”:严格核查出厂合格证、抽样送检力学性能、细致核对外观质量,确保钢绞线强度标准值不低于 1860MPa,锚具效率系数≥ 0.95。张拉设备实行“一油一表”配套校准,校准周期控制在不超过 6个月或张拉 300 次,同步建立包含校准时间、误差数据的详细台账。某项目引入智能张拉设备后,通过数字化控制系统自动采集张拉力与伸长量数据,将张拉力控制精度提升至 ±0.5% ,伸长量误差严格控制在 ±4% 以内,较传统工艺提升了施工数据的可追溯性与可靠性。

2. 管道敷设与钢筋施工优化

采用定位钢筋网格法固定波纹管,直线段间距 ⩽60cm 、曲线段 ⩽30cm ,并用 U 型卡具焊接固定以增强抗振捣位移能力。浇筑混凝土前,对管道进行通水试验检测密封性,配备高压疏通设备以便发现堵塞时快速处理。在钢筋密集区,借助 BIM 技术进行三维碰撞检测,生成管道与钢筋的位置冲突报告并优化排布方案。某大桥施工中,通过 BIM 模型优化使管道与钢筋冲突率从 18%降至 3%,同时施工效率提升 25% ,减少了因位置冲突导致的混凝土凿除与重新敷设成本。

3. 智能张拉与工艺标准化

推广应用搭载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张拉系统,通过无线传感器实时监测张拉力与伸长量,数据同步上传至项目管理平台实现全程追溯。张拉过程严格实行“双控”原则:以张拉力控制为主,伸长量校核为辅,当实际伸长量与理论值偏差超过 ±6% 时,系统自动触发预警并暂停作业。两端张拉时采用液压同步控制技术,将不同步率控制在≤ 2%,确保梁体受力均匀。某连续梁桥应用该系统后,张拉合格率从 82% 大幅提升至 98% ,且所有张拉数据均满足桥梁健康监测的初始数据要求。

4. 孔道灌浆与封锚质量控制

采用高性能无收缩灌浆料,将水灰比精准控制在 0.26-0.28,掺入膨胀率 0.02%-0.05% 的纳米级膨胀剂与复合型阻锈剂。灌浆时采用真空辅助工艺,通过真空泵维持真空度在 - 0.06 至 - 0.1MPa,以 0.6MPa 压力灌浆并保压5min,确保孔道内空气充分排出。封锚前对结合面进行机械凿毛处理,涂刷聚合物界面剂并设置止水条,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封锚段,保证其强度等级不低于梁体 C40。某项目通过真空灌浆工艺,使孔道密实度检测合格率从 75%提升至 99%,经雷达扫描显示孔道内无明显空洞,钢绞线锈蚀速率降低 80%以上。

三、结论

预应力施工技术作为公路桥梁建设的核心技术,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桥梁的结构安全与使用寿命。本文通过分析预应力施工各环节的常见问题,提出从材料管理、工艺优化、智能控制等维度的质量控制策略。研究表明,引入智能张拉系统、真空灌浆工艺等新技术,结合 BIM 技术进行施工模拟,可显著提升预应力施工的可靠性。未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预应力施工将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如通过植入式传感器实现预应力损失的实时监测,为桥梁健康监测提供数据支撑。同时,需进一步加强施工人员专业培训,完善质量监管体系,推动预应力施工技术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为我国公路桥梁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鹏 . 公路桥梁施工中的预应力施工技术 [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5(2):143-145.

[2] 李宝英, 李保莲, 赵成良, 等. 公路桥梁施工中的预应力施工技术应用 [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3(12):200-202.

[3] 李子文 . 公路桥梁施工中的预应力施工技术应用 [J]. 国际建筑学 ,2024,6(1).

[4] 叶家谱 . 公路桥梁施工中的预应力技术研究应用 [J]. 科学技术创新 ,2025(4):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