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在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甄龙
徐州机电技师学院
引言
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当下,中职学生作为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储备力量,其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职业素养涵盖职业知识、技能、态度和道德等多个维度,是学生立足职场的关键要素。然而,当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仍面临诸多挑战,传统单一的学校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家校共育作为整合家庭与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效模式,能够形成教育合力,为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供新的方向与动力,对提升中职教育质量、促进学生职业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概述
1.1 职业素养的概念
职业素养是指个体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品德等方面。职业知识是指从事特定职业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开展工作的基础;职业技能是运用知识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能力,是职业活动的核心要素;职业态度体现为对工作的积极性、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职业品德则包括诚实守信、团队协作、遵纪守法等道德规范,是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个体在职场中的竞争力。
1.2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特点
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鲜明特点。由于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学生更注重职业技能的学习与实践,期望通过掌握一技之长快速融入职场。但部分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在职业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同时,中职学生年龄普遍处于青春期,自我认知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职业态度和职业品德的培养需要更多引导。此外,他们对职业的认知多源于直观感受和社会舆论,缺乏深入了解,职业规划意识较为淡薄。
1.3 职业素养培养对中职学生的重要性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中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石。具备扎实的职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能够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顺利获得工作机会;积极的职业态度有助于学生在工作中保持热情,勇于面对挑战,不断提升工作绩效;高尚的职业品德则能赢得同事和雇主的信任,为职业晋升和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职业素养的培养还能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顺利过渡,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2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家校共育的现状
2.1 家校共育的积极实践
在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许多学校和家庭已开展了积极的家校共育实践。学校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建立家校沟通平台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同时向家长普及职业教育理念和职业素养培养方法。部分学校还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职业技能实训活动、职业规划讲座等,让家长更直观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家长也逐渐意识到自身在孩子职业素养培养中的责任,主动关注孩子的职业发展,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工作。
2.2 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家校共育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家长对职业教育存在误解,认为中职教育不如普通教育,对孩子的职业发展缺乏信心,参与家校共育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家校之间的沟通协作不够顺畅,信息传递存在滞后性和片面性,导致教育目标和方法不一致。此外,学校在家校共育中往往处于主导地位,未能充分调动家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家庭和学校的教育资源未能得到有效整合。
2.3 影响家校共育效果的因素
影响家校共育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家庭层面来看,家长的教育观念、文化水平、职业背景等都会影响其参与家校共育的能力和方式;家庭结构和家庭氛围也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产生重要影响。学校方面,教育资源的分配、教师的家校沟通能力、家校共育机制的完善程度等都制约着共育效果。社会环境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等外部因素,也会间接影响家校共育在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发挥。
3 家校共育在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具体作用
3.1 有助于职业认知的引导
家庭和学校协同合作,能够更全面地引导中职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家长可以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向孩子介绍不同职业的特点、发展前景和社会价值 ,帮助 孩子 宽职业视野;学校则通过专业教师的讲解、职业体验活动、企业参观等方式, 让学 学专 的职业领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家校共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避免盲目跟风或片面认知,使学生对未来职业有更清晰、理性的认识。
3.2 促进职业技能的提升
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家校共育能够发挥独特优势。学校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实训教学,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学习的平台;家长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将所学技能应用到实际中,如支持孩子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职业技能竞赛等。同时,家长可以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为孩子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让孩子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锻炼技能。家校相互配合,形成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3.3 强化职业品德的塑造
职业品德作为职业素养的关键内核,其塑造需要家庭与学校形成紧密的协同教育网络。学校以德育课程为理论阵地,通过系统讲授职业伦理、行业规范等内容,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职业品德认知框架;借助校园文化建设,如开展职业楷模事迹展览、职业道德主题演讲等活动,营造浸润式的道德教育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对职业品德的理解。家庭层面,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任导师,通过自身在职场与生活中坚守诚信、尽责履职、主动协作的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生动的道德标杆;在日常交流与家庭教育中,注重引导孩子剖析职业品德案例,培养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家校双方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察觉学生职业品德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通过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与行为矫正,助力学生养成符合职业需求的良好品德习惯,为其职业生涯的稳健发展筑牢道德根基。
结束语
家校共育在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家庭与学校的紧密合作,能够在职业认知引导、职业技能提升和职业品德塑造等方面形成教育合力,有效弥补单一教育模式的不足。尽管当前家校共育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但只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家校共育机制,创新共育方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就能够切实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峰音.信息化时代中职班主任家校共育新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A]广东教育学会 2024 年度学术成果集
东教育学会,广东教育学会,2024:3.
[2]刘妍.论家校共育背景下中职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策略[A]首届中国教育创新大会——智慧文化建设高峰分论坛论文集[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3:3.
[3]徐璇.中职家校共育实效提升的路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23,(03):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