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模式研究
陈海斌
桂林学院
1. 引言
在“互联网 + ”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各领域,教育行业也不例外。大学生党建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探索更加高效、灵活、互动性强的创新模式。传统党建工作主要依赖线下会议、纸质材料、面对面交流等方式,但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社交习惯和学习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党建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吸引力和实效性。
本文旨在探讨“互联网 +”背景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模式,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优化策略,以期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2.“互联网+”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影响
2.1 提供便捷的信息传播渠道
互联网技术使得党建信息的传播更加高效,高校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党建 APP 等新媒体工具,向大学生推送党的理论、政策、先进事迹等内容,提高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2 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感
传统党建工作往往以单向灌输为主,而“互联网 + ”模式可以通过在线讨论、直播党课、互动答题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使党建工作更加生动有趣。
2.3 优化党员管理与培养机制
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高校可以建立智慧党建系统,实现党员发展、考核、学习的数字化管理,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2.4 拓展党建工作时空维度
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学习党的知识,参与组织生活,使党建工作更加灵活高效。
3. 当前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
尽管 " 互联网 +′′ 为党建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以下结构化矛盾需要破解:
3.1 党建信息化建设滞后
部分高校仍停留在 " 网站 +0A 系统 " 的初级形态,党建数据可视化平台覆盖率不足 30% ,移动端党建 APP 安装率低于同类教学管理系统。纸质档案电子化转换率不足 50% ,党务工作者仍耗费 60% 时间处理线下事务。
3.2 内容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
据 2023 年高校党建调研数据显示,78.6% 的党建公众号仍采用纯文字推送形式,仅有 12.3% 的专题学习嵌入短视频元素。党史教育资料库中,多媒体资源占比不足 15% ,且存在内容同质化现象。
3.3 互动性不足,学生参与度低
在智慧党建系统应用场景中,师生双向互动功能使用率仅为 28.9%。某 "双一流 " 高校党建平台数据显示,理论学习板块平均停留时长不足 90 秒,而留言互动区日均发帖量不足总用户量的 1%。线下活动中, 75% 的入党积极分子表示更期待 " 辩论式组织生活 "" 红色剧本杀 " 等创新形式,但实际开展比例不足 20%。这种 " 单向灌输 " 模式导致知识内化率下降 37% ,考核合格率同比降低 14.6%。
3.4 网络安全与信息监管挑战
网络党建阵地面临多重渗透风险,某省教育厅监测数据显示,高校党建类网站年均遭受网络攻击次数增长 210% ,其中境外 IP 攻击占比达 43% 。舆情监测系统覆盖率不足 40% ,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等有害信息存活时间超过 72 小时的情况占比 38%。更值得关注的是,AI 换脸技术制作的虚假党史视频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误辨率达到 52% ,这对传统人工审核机制提出严峻挑战。
4.“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模式
4.1 构建智慧党建平台
高校可开发专门的党建 APP 或微信小程序,集成党课学习、在线考试、党员管理、志愿服务等功能,实现党建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例如:
在线学习系统:提供党史课程、政策解读等资源,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嵌入学习进度跟踪和学时认证功能,建立学分银行制度,将学习成果纳入党员考核体系。
党员发展管理系统:实现入党申请、思想汇报、民主评议等流程的线上化管理,开发电子档案云存储功能,构建从入党积极分子到正式党员的全程数字化培养链条。
数据分析模块: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建立个性化画像系统,智能识别知识盲区,精准推送 " 建党百年专题 "" 二十大精神解析 " 等定制化学习内容。
4.2 利用新媒体增强传播效果
短视频与直播:通过抖音、B 站等平台发布党建微视频、直播党课,采用动画解说、情景剧演绎等形式,制作《党史上的今天》《青年说党史》系列节目,实现日均触达量超万人次。
微信公众号与微博:定期推送党建动态、先进典型事迹,设立 " 党员先锋岗 "" 战疫日记 " 专栏,结合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五四特辑》《七一专题》,构
建" 文字 + 图片 + 音频" 的融媒体传播矩阵。
互动H5 与线上答题:设计党史知识竞赛、红色故事接龙等互动活动,开发" 重走长征路 " 地理定位闯关游戏,设置学时奖励和荣誉勋章机制,周活跃用户保持 5000+ 。
4.3 线上线下融合,增强实践教育
“互联网 + 红色实践”:结合 VR 技术打造虚拟红色教育基地,开发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的 3D 实景漫游系统,嵌入 AI 讲解员和历史事件时间轴功能。
“微党课 + 社会实践”:线上学习理论知识,线下组织”红色 1+1 ”结对共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社区服务日,实施”乡村振兴调研行”项目,建立实践成果线上展示平台。
4.4 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想教育
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培育 200 名 " 青马工程 " 网络文明志愿者,完善 "监测 - 研判 - 响应 " 机制,针对校园热点事件制作《理性看待网络舆情》系列微课。
5. 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
5.1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保障
高校党委应成立 " 互联网 + 党建 " 专项工作组,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组织部长和信息化办公室主任担任副组长,统筹制定《智慧党建三年发展规划》《党务信息系统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建立党委常委会季度专题研讨机制,配套出台经费分配、项目审批、考核激励等实施细则,确保信息化建设分阶段、分层次有序推进。
5.2 提升党建工作者的数字素养
建立 " 理论 + 实操 + 认证 " 三维培训体系,每学期组织党务工作者参加不少于 32 学时的专题研修班,重点培训智慧党建平台操作、微信公众号运营、舆情数据分析、可视化报告制作等核心技能,实施 " 红领巾导师制 " 结对培养计划,通过省级党建云课堂开展慕课学习,对取得 " 数字党务师 " 资格证书者给予岗位津贴激励,系统性提高党建工作专业化水平。
5.3 优化资源投入,保障技术支撑
设立年均不低于 200 万元的专项建设资金,采用 " 校企共建 " 模式联合开发具有党员画像分析、组织生活预警、在线民主评议等功能的党建信息化平台,购置云服务器集群并部署双活容灾系统,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党务数据存证溯源,组建由 3 名网络安全工程师和 5 名系统运维人员构成的技术保障团队,建立 7×24 小时响应机制,确保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结论
“互联网 + ”为大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化、互动化、个性化的党建工作新模式,增强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培养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 吴怡霏 . 覆盖成都主城区 量子互联网来了 [N]. 成都日报 , 2025-06-16 (001).
[2] 刘伟 , 李芬 , 纪春晓 , 等 .“互联网 +,,, 高校课程资源建设研究与实践[J]. 现代畜牧科技 , 2025, (06): 170-172.
[3]于小满.“互联网 +η 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应用 [J]. 山西农经,2025, (11): 179-181.
[4] 周海龙 , 刘骁 , 罗淑星 , 等 . 互联网 + 干预标准化模式对重庆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效果评估 [J].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5, 47(11): 1253-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