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育人策略的研究
田娟丽
甘肃省定西市漳县东晖小学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学校教育“提质增效”,强化育人主阵地作用。如何在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同时,确保课堂教学质量与育人实效,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传统的英语课堂往往偏重语言知识的机械传授与应试技能训练,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关注不足。因此,深入研究“双减”背景下农村小学英语课堂如何有效承载育人功能,探索切实可行的育人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育人现状分析
1. 目标偏移,重“知”轻“育”。教学目标设定多聚焦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掌握及应试能力,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意识、思维品质等育人目标缺乏清晰规划和有效落实。
2. 内容脱节,脱离乡土。教学内容多局限于教材文本,未能有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乡土文化和社会现实。
3. 方法单一,体验缺失。教学方法仍以教师讲解、学生跟读、机械练习为主,缺乏情境化、活动化、探究式的学习体验。
4. 评价片面,导向模糊。评价方式以纸笔测试为主,过度关注分数和结果,对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育人维度的评价薄弱。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育人策略构建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双减”精神,本课题构建并实践了以下核心育人策略:
策略一:锚定核心素养,优化育人目标设计
三维融合:在设计单元、课时目标时,将“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大核心素养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明确育人落点。
分层递进: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年级特点,设计螺旋上升的育人目标序列。低年级侧重兴趣培养、基础习惯养成和简单的情感体验;中高年级则逐步引导文化理解、价值判断和思辨能力发展。
策略二:深耕教材文本,深度挖掘育人元素
显隐结合:不仅关注教材中显性的德育主题(如环保、友谊、家庭),更要善于从语言材料、人物对话、文化点滴、插图故事等隐性资源中提炼育人价值。
乡土浸润:建立教材内容与农村生活的联结点。学习“食物”单元,可引导学生用英语介绍本地特产(如 rice, sweet potato);学习“天气”时,联系当地气候特点讨论其对农作物的影响,渗透热爱家乡、关注环境的情感。
策略三:创设真实情境,强化价值体验内化
任务驱动:设计蕴含育人导向的真实语言任务。例如,围绕“帮助他人”主题,创设“为村里孤寡老人设计英文问候卡并口头表达”的任务,在语言运用中践行关爱。
角色扮演与戏剧:鼓励学生在模拟场景(如商店购物、问路、节日庆祝)中进行角色扮演或简单英语短剧表演,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态度,培养合作、沟通与同理心。
项目式学习(PBL):开展小型英语项目。如“Our Beautiful Village”项目,学生分组调查、用简单英语词汇和句子记录、介绍家乡的风景、特产或好人好事,制作海报或进行小展示,深化乡土认同与社会责任感。
策略四:创新课堂活动,寓育于乐
英语童谣与歌曲:精选或改编蕴含积极价值观(如分享、礼貌、勤奋)的英文儿歌童谣,通过韵律节奏传递正能量。
绘本故事共读:利用简单的英语绘本故事,引导学生观察图画、预测情节、讨论人物行为动机和故事寓意,在阅读中渗透情感教育和品格熏陶。
合作探究游戏:设计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英语游戏或谜题(如信息差活动、拼图阅读),在游戏中培养团队协作、规则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导图与讨论:利用思维导图梳理观点,围绕有育人价值的主题(如“How to be a good friend?”)进行简单的英文讨论或辩论,鼓励表达观点、倾听他人、理性思考。
策略五:实施多元评价,强化育人导向
过程性评价聚焦“成长”:在课堂观察、活动记录、作品集(如英语绘画日记、项目成果)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合作精神、创新意识、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描述性、激励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检验“应用”:通过情景对话表演、项目展示、主题演讲等形式,评价学生在真实或模拟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
主体多元化促进“反思”: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同伴互评,培养自我认知和欣赏他人的能力。教师评价则侧重引导和反馈育人目标的达成情况。
结果性评价体现“融合”:期末评价中,适当设计能体现文化理解、价值判断或思维过程的题目。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通过在本校多个班级的实践应用,上述策略取得了初步成效:
1. 学习兴趣显著提升:情境化、活动化的教学使学生更乐于参与课堂,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增强。
2. 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在完成任务和项目过程中,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和表达的意愿与能力得到提高。
3. 育人目标有效渗透: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更积极的合作态度、对他
人的关爱行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并在讨论中展现出初步的思辨意识。
4. 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强调体验、合作和多元评价的课堂氛围,促进了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
反思与展望:
1. 教师素养是关键:育人策略的有效实施对教师的育人意识、文本解读能力、活动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加强相关培训。
2. 资源整合需深化:如何更系统、便捷地整合利用本地资源服务于英语育人教学,仍需深入探索。
3. 家校协同待加强:农村家庭对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认识和支持力度有待提升,需探索更有效的家校沟通方式。
4. 长效机制待建立:育人效果的评估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需要建立更科学的跟踪评价体系。
五、结语
“双减”背景为小学英语教育回归育人初心提供了重要契机。本研究通过聚焦课堂教学主渠道,构建并实践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度整合语言学习与价值培育的多元策略体系。实践证明,立足实际,深耕教材、创设情境、创新活动、改革评价,能够有效激活英语课堂的育人潜能,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实现语言能力发展与思想品格涵育的同频共振。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
[2] 王蔷等 .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J]. 中小学外语教学,2020.
本文系甘肃省定西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双减”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育人策略的研究》(课题号DX[2024]JKS048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