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模式研究
刘小菲
吉林省敦化市实验中学校 133700
一、引言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碎片化教学已难以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需求。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整合知识、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在此背景下,研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二、实施策略
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中,实施策略需紧密围绕核心素养培养,结合教学实际,构建科学合理的过程,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有效达成。
(一)构建素养导向的单元框架
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六个维度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梳理与整合。先分析教材中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确定单元主题,将零散的知识按照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串联成有机整体。在框架构建时,明确每个单元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侧重点,比如某个单元可着重强化逻辑推理与数学运算,另一个单元可侧重数学建模与数据分析。同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单元内容划分为若干个递进的学习阶段,每个阶段设置具体的学习任务,任务设计需涵盖不同素养的训练点。例如,在设计阶段性任务时,可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抽象能力提炼关键信息,运用逻辑推理能力推导结论。此外,还要考虑单元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框架中预留出应用实践的环节,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二)设计阶梯式的学习活动
根据已构建的单元框架,为每个学习阶段设计阶梯式的学习活动。活动起点要贴合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从简单的知识回顾与应用入手,逐步增加难度和综合性。在活动设计中,融入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如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探究实验等。以强化数学建模素养为例,可先让学生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尝试建立基础的数学模型;再引导学生面对更复杂的情境,对模型进行优化和完善。在活动过程中,设置明确的素养训练指标,如在逻辑推理活动中,要求学生能够清晰表述推理过程,做到步骤完整、理由充分。同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差异化的活动任务,基础较弱的学生可完成基础性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挑战拓展性问题。通过这样的阶梯式设计,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学习活动中,各方面素养得到有序提升,确保学习活动与单元框架的目标相契合。
(三)搭建多维互动的实践平台
依托设计好的学习活动,搭建多维互动的实践平台。整合课堂内外的教学资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线上学习空间,上传与单元内容相关的微课、拓展资料和互动习题,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线下则创设实体实践场景,如建立数学实验室,配备必要的工具和材料,让学生能够动手验证数学结论、开展建模实践。组织多样化的互动形式,如开展小组合作展示活动,让各小组分享学习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举办跨班级的数学探究竞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平台运行中,教师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及时关注学生的活动动态,针对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运用直观想象能力理解抽象概念,运用数据分析能力处理实践中产生的数据。通过线上线下的联动、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使学习活动得到有效延伸和深化。
(四)完善动态化的素养评价机制
基于实践平台的反馈信息,完善动态化的素养评价机制。评价内容要全面覆盖六个核心素养,根据单元教学的侧重点有所侧重。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如在数学运算素养评价中,从运算准确性、速度、方法合理性等方面设置评分细则;在直观想象素养评价中,关注学生能否借助图形、图像等工具表达数学关系。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小组讨论、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记录其素养发展的轨迹;终结性评价则以单元测试、项目成果展示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估学生的素养达成度。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采用个性化的评语,指出其在素养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同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单元框架、学习活动和实践平台的设计,形成 “设计 — 实施 — 评价— 调整” 的闭环,确保整个教学过程能够持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结语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是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构建框架、设计活动、搭建平台、完善评价的有机结合,能让学生在系统学习中提升核心素养。这一模式的深入推进,将助力学生形成适应终身发展的数学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晓华。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 [J]. 数学教育学报,2024 (2):45-49.
[2] 王建国。大单元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探索 [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4 (5):32-36.
[3] 张美玲。数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J]. 基础教育研究,2024 (3):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