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学生体育参与动机与兴趣培养路径探索

作者

甘小华

成都体育学院 641400

引言:

体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体育参与动机和兴趣对其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具有深远影响。然而,当前大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存在不足。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体育参与动机的深入研究,分析其现状和影响因素,并探索有效的兴趣培养路径,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大学生体育参与动机分析

(一)体育参与动机的内涵与类型

体育参与动机是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心理驱动力。它不仅反映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知和态度,还直接影响其参与体育的行为和效果。从内涵上来看,体育参与动机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涉及个人对健康、社交、娱乐、竞技等多方面的需求。在类型上,大学生的体育参与动机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健康动机是最为普遍的一种,许多学生希望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改善身体机能;社交动机也不容忽视,体育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结交朋友、拓展人际关系的平台;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出于对体育竞技的热爱,希望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获得荣誉和成就感。

(二)大学生体育参与动机的现状调查

在对大学生体育参与动机的现状进行调查时,发现虽然大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有一定的兴趣,但动机的明确性和持久性存在不足。许多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往往缺乏明确的目标,只是随性而为。一些学生在学期初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热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热情逐渐消退。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较为单一,仅局限于某一项或几项熟悉的运动,对于其他运动项目的尝试意愿较低。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影响大学生体育参与动机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体育参与动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体育参与动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家庭成员对体育的态度和参与程度,往往会影响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和兴趣。如果家庭氛围积极向上,父母或兄弟姐妹热爱体育,学生更有可能培养出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学校环境同样是影响大学生体育参与动机的重要因素。学校的体育设施是否完善、体育课程是否丰富多样、体育活动是否频繁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的意愿和积极性。此外,个人认知和自我效能感也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如果学生对自己的体育能力缺乏信心,或者对体育活动的价值认识不足,其参与动机也会受到抑制。

二、大学生体育兴趣培养路径探索

(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点燃学生运动热情的火种。高校可以打造贯穿全年的体育文化节,将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融入其中。春季举办风筝节,学生不仅能亲手制作风筝,还能在广阔的草坪上进行放飞竞技,感受传统民俗与运动结合的魅力;秋季开展趣味运动会,设置毛毛虫竞速、拔河等团队项目,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打破壁垒,在欢声笑语中增进友谊,同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校园内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精心剪辑的体育纪录片片段,如讲述登山队征服高峰的艰辛历程、运动员在赛场上逆袭夺冠的热血瞬间,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向往。学校还可联合校友资源,邀请体育领域的杰出校友回校分享成长故事,举办“体育精神与人生选择”主题沙龙,用真实经历感染学生,让体育精神真正扎根于校园文化土壤。

(二)体育课程改革与创新

体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主阵地,需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深度革新。课程设置可引入“模块化 + 项目制”教学,除基础体能模块外,开设运动科技、运动康复等前沿模块。比如在运动科技模块中,学生不仅能学习智能运动设备的使用原理,还可组队开发简单的运动监测小程序;运动康复模块则邀请专业康复师授课,指导学生处理常见运动损伤。

在教学方法上,推行“双师课堂”模式,由校内教师负责基础技能教学,邀请退役运动员、健身达人等行业从业者进行实践指导。例如在篮球课程中,校内教师讲解战术理论,职业球员示范实战技巧并组织对抗赛。此外,构建“线上 + 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线上提供 3D 运动动作拆解视频、虚拟运动教练陪练功能,线下开展小班化分组教学,根据学生运动水平进行分层指导。同时,设立“体育微认证”体系,学生完成特定课程或挑战后,可获得如“急救技能认证”“户外领队认证”等实用证书,增强课程学习的获得感与实用性。

(三)个性化激励机制的建立

个性化激励机制旨在满足学生差异化的体育需求,持续激发运动动力。构建“运动成就银行”系统,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可积累“运动积分”,积分可兑换多样化奖励。例如 100 积分可兑换一次专业体能测试服务,500 积分可换取热门运动品牌装备折扣券,1000 积分可获得校外运动场馆免费体验机会。同时,积分还可用于解锁“隐藏成就”,如累计参与 10 种不同运动项目,可获得“运动探险家”称号。

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制定专属激励方案。对学业压力大的学生,推出“碎片运动计划”,通过完成 10 分钟拉伸、20 分钟跳绳等短时长运动任务获取奖励;对社交需求强烈的学生,鼓励组建运动小组,小组内成员共同完成打卡任务可获得团队旅行基金;对有竞技追求的学生,搭建“校园运动排行榜”,定期公布各项目成绩排名,排名前列者可获得与专业运动员交流的机会。此外,建立“体育成长导师制”,为每位学生匹配体育导师,导师根据学生的运动目标和进展,提供个性化训练建议与心理支持,帮助学生突破运动瓶颈,实现长期稳定的体育兴趣培养。

结语:大学生体育参与动机与兴趣的培养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体育参与动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结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体育课程改革和个性化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参与热情和兴趣。高校应持续关注大学生体育需求,不断优化体育教育环境,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金月媛 . 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冰雪体育运动的影响动机与发展策略研究 [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 ,2025,6(03):14-16.

[2] 魏冬梅 . 基于回归分析的大学生体育参与与成就动机研究 [J]. 科技风 ,2024,(05):163-165.

[3] 侯姝君 . 锻炼动机对大学生体育参与积极性影响的心理学探析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3,13(20):151-15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