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

作者

李玉经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林百欣中学

2023 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数字化背景下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助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⑴。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当前课堂教学中面临教师主导过度、学生主体缺位,探究式教学方式难以常态化实施,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提升等现实困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破解当前新课程改革难题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建构信息化教学环境,形成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营造“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推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⑵。

一、理念更新与能力建设双轮驱动

新课程理念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只有深入教师内心、落实到教学行动中才能真正解决当前深化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难题。我们不能因新课程改革目标未达成而怀疑新课程理论,而是应该创造条件来实现。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破解新课程改革中的难题创造了条件,信息技术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跨时空、多资源、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建构新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双主”教学结构。

2024 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指出,数字素养与胜任力是变革时代教师的必备素养面。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必须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教师数字素养是教师利用数字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⑶。教育部推行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 培训,理论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理念更新和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奠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二、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构建" 云- 台- 端" 体系

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我们必须要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跨时空、多资源、开放性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搭建了“云-台”,教师接入电脑或一体机,学生接入平板或手机等终端,信息化教学“云 -台 - 端”体系构建完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云 - 台 - 端”体系构建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网络虚拟教学空间。网络空间与物理学习空间融合,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奠定基础。

开展探究式教学需要充足的教学资源支撑,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更需要丰富的满足学科需求的各类数字教育资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有学科教学所需的课件、教学设计、微课视频、学习任务、课后练习、习题库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还有课标原型实验和基于真实问题情景的实验等实验微课视频、课件、教学设计等。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全国 32 个省级地方平台提供了基础性的数字教学资源。数字资源匮乏是导致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难以持续常态化开展的重要原因。信息化教学“云 - 台 - 端”体系构建改变数字教育资源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通过加共享共通,解决数字资源供需矛盾,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三、情境化教学设计

学科素养是指学习者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 近几年高考以情境为载体命题考查学生学科素养,引导我们在教学中要以情境为依托进行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个体参与实践,唯有融于情境之中学习才是真正意义的学习。情境指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情境活动是指人们在情境中所进行的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活动。教师以情境为依托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即是情境活动。

教学活动不可能都在真实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我们通过虚拟技术构建“真实情境”, 将工农业生产实践和科研活动、将宏观宇宙和微观世界、将历史和未来呈现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生活实践情境”,如分析城市交通问题可通过 GIS 地理信息系统创设一个虚拟的城市,学生通过 GIS 信息系统分析交通网络、人口分布和地形等数据,评估城市交通状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合理交通规划建议。创设“学习探索情境”,如数学通过 GGB 软件来研究函数图像性质,物理化学通过虚拟实验室开展实验探究等。

四、教与学范式创新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要求教师变革教与学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⑴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拓展教学时空,教学活动从线下拓展到线上,从校内拓展到校外,教学时间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交流方式由面对面拓展到网络交流,教学资源和情境素材更丰富。新课程理念的新的教学方式实施不再受限制而得以正常进行。

1、基于情境的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必须依托真实的情境才能开展,信息技术的融入能为学科教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并将学习探究情境、科学探索情境、日常生活情境、生产实践情境等“真实”地呈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情境问题开展自主学习,与组员合作探究,组与组之间协作交流。信息技术的融入能创设适切的教学情境、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使基于情境的探究式学习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常态化开展。如我们通过 720 云 VR 全景图创设一个旅游研学情境,带领学生在课堂“云游”云南,识醉美喀斯特地貌。通过 FLASH 动画探究喀斯特地貌形成原理,通过 VR 体验典型喀斯特地貌,创设情境问题让学生描述景观特点、分析形成原因,探究不同喀斯特地貌类型形成演进过程。

2、线下线上、课内课外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新课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主要是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教师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后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如果不能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利用传统教学手段是很难开展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基于此我们可借助信息技术将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结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学生线下自主阅读,通过班级微信群和学习小组群进行线上合作交流,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用于教师的阅读指导、学生小组学习阶段性成果展示、评价,与课外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构建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构建了线下自主学习、线上合作探究,课外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课内成果展示评价的线下线上、课内课外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线下线上、课内课外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还可应用于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课程教学。

混合式教学模式

课前微课导学 + 课中情境探究 + 课后智能诊断。课前在家里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提供的“学生自主学习”板块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视频资源、课件、学习任务单、课后练习对即将学习内容进行初步自主学习,将疑难问题整理出来以待课堂与同学和交流探讨。课堂教学教师进行情境教学设计,学生先分组围绕情境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再进行小组间展示分享、交流、评价,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课后学生在学校智慧教育平台完成教师布置的诊断性训练,即时诊断、即时评价、即时调整、即时完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将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变革和体系重构,破解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我们将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常态化应用中不断完善和创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从深度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通知 [EB/OL] .2023-05-2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306/t20230601_1062380.html

[2] 何克抗.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 课程·教材·教法 .2014.(2)

[3] 教育部 . 教育部关于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EB/OL] .2022-12-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t20230214_1044634.html

[4] 教育部考试中心.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