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党员教师如何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
袁蒙
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0
引言:
职业教育正处在提质培优的关键阶段,国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专业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部分专业课程仍存在“重技能、轻德育”现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高职学生思维活跃但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亟需在专业学习中强化思想引导,党员教师作为教育一线的骨干力量,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模式,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1. 实施翻转课堂模式,融入思政案例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参与度
在轨道交通学院运输管理类专业中实施翻转课堂模式,可有效融入思政元素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教师需在课前制作模块化微课资源,将铁路行业标准、运输安全规范等思政内容嵌入专业知识讲解,课中采用PBL 项目驱动法,设计具有思政导向的运输情景任务;或在城市轨道运营课程中设置大客流组织方案比选,培养学生公共服务意识与应急管理能力。课后可运用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构建列车运行故障处置、危险品运输检查等虚拟场景,强化学生按标作业的职业习惯和安全责任意识。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在运输案例分析中展现的职业价值判断,如面对经济效益与运输安全冲突时的决策能力,通过多元反馈持续优化轨道交通特色思政案例库,实现运输专业技能培养与" 交通强国" 职业素养提升的协同发展,最终培养出既精通运输管理业务又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现代交通人才。
2. 结合专业实操项目设计思政情境,强化工匠精神培育
在轨道交通学院运输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可结合行业典型工作场景设计思政情境,将列车正点率与旅客满意度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在运输调度实训中设置极端天气下的列车运行调整任务,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调度方案的对比分析,深刻理解" 安全第一、精准高效" 的职业准则对运输服务品质的关键影响 [1]。在客运组织实践环节,以大型枢纽站客流疏导为项目载体,以疏散效率与服务投诉率为考核维度,在方案设计中融入 " 最美铁路人 "服务案例,使学生体会客运组织背后蕴含的" 人民铁路为人民" 的服务精神。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可依托仿真系统开展大客流应急处置虚拟演练,通过客流密度与疏散时间的量化分析,让学生在实战操作中感悟公共安全责任;铁路货运组织课程可设置危险品运输安全检查情景,将作业规范度与风险识别准确率作为评价双要素,培养学生既重流程标准又具风险意识的职业素养。各课程需建立动态更新的轨道交通思政案例库,将" 交通强国" 典型事迹、重大事故警示案例等素材转化为情境任务中的决策点,采用" 实践- 反思- 提升" 的教学策略,先由学生自主制定运输方案,再通过事故案例分析揭示运输管理与职业操守的内在联系,最终使 " 安全、精准、服务、创新、责任、奉献 "的轨道交通职业精神,在反复的实操训练中内化为学生的职业行为准则,实现运输管理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同步提升。
3. 开发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对接行业标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轨道交通学院运输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应重点开发与行业标准深度对接的思政案例库。以列车运行调度课程为例,可选取高铁精准对标停车案例对接" 敬业" 价值观,将调度指令执行误差与行车安全的关系进行情境化编码;客运服务课程可开发旅客投诉应急处理案例库,通过模拟特殊旅客服务场景强化" 友善" 的职业操守,并融入《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的具体条款。在智能运输系统课程中,应聚焦自主创新案例,在列车自动驾驶系统调试项目中植入" 交通强国" 的思政元素,使学生理解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行业战略意义。案例库建设应采用" 行业- 课程- 课堂" 三阶开发流程:首先基于铁路运输典型工作过程提取关键职业活动,如运行图调整、应急指挥等;其次运用内容分析法挖掘《铁路技术管理规程》中的安全伦理要求;最后通过教学化处理形成可嵌入课程的实训模块。实施环节采用" 专业技能 + 职业素养" 双主线教学策略,明线呈现运输组织问题的解决方案,暗线渗透铁路精神的价值引导。
4. 组织“课程思政 + 技能竞赛”融合活动,深化爱岗敬业教育
在轨道交通学院运输管理类专业中开展 " 课程思政 + 技能竞赛 " 融合活动,可围绕列车运行正点率与旅客满意度两个核心维度,系统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运输调度技能竞赛中设置极端天气下的列车运行调整模块,以调整方案合理性与旅客投诉率为关键指标,在运行图编制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 安全第一" 的职业责任;客运服务技能大赛可模拟高铁突发大客流场景,将组织效率与服务规范度纳入评分体系。竞赛方案采用" 专业技能 + 职业精神 " 双螺旋设计:一条脉络贯穿运输组织、客运服务等专业核心技能考核,另一条脉络渗透 " 交通强国 " 精神、" 铁路工匠 " 精神的价值观引导[2]。例如在行车组织赛项中,既考察运行图编制效率,又设置设备故障应急处理环节,检验参赛者的安全责任意识和心理素质;评分标准增设职业素养观测点,重点评估选手在突发情况下的标准作业执行力和跨岗位协作表现。赛后通过典型案例复盘分析,将竞赛场景与实际运输工作建立认知联结,使学生在竞技中深化对铁路职业精神的理解,实现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同步提升。
结语:
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员教师应立足职业教育类型化特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工匠精神、职业操守、创新意识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技能传授全过程,通过项目化教学、情境化体验、案例化解析等多元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掌握前沿技术、提升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强化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培育法治观念,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要聚焦行业发展趋势和区域产业需求,构建“专业集群—课程模块—教学单元”三级思政资源体系,开发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思政标准与评价机制,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将产业文化、劳模精神植入实训环节,让思政教育从“嵌入式”转向“生长式”,从“单一化”迈向“系统化”,最终形成“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育人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杨莉 , 胡国兵 , 姜志鹏 . 基于“深度融合、持续改进”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 [J]. 计算机教育 ,2024,(06):99-103.
[2] 曾超 , 薛九天 , 唐子惠 . 高校航空制造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其育人增效作用 [J]. 高教学刊 ,2023,9(22):18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