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我与丰阿宝》丰子恺幼儿美育课程设计

作者

张毓佳

杭州师范大学 310000

在幼儿的成长时期,给予美育教育,对于幼儿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如让幼儿在美育教育中需要以多种感官来观察、了解、体验、思考、创造,这对于幼儿的智力发展意义巨大。再如通过美育教育让幼儿学会欣赏、感受、创造美,能有效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还包括通过美育教育中的合作交流提升幼儿的社交能力,通过让幼儿学会对情感进行表达和感受从而提升幼儿的情感共情能力等等。幼儿美育教育是社会所关注的,而如何在实践中落实好幼儿美育课程设计是需要深究的重要课题。在此以《我与丰阿宝》为例,就幼儿美育课程设计展开研究。

一、幼儿美育课程设计的要点

在幼儿美育课程设计中,要确保所进行的课程设计达到对幼儿多项能力的提升效果,具体需要美育课程能激发幼儿兴趣,是以多种艺术形式融合,能融入其他课程中,并且注重思考与创造的教育课程[1]。

激发幼儿兴趣:幼儿美育课程设计要考虑幼儿的喜好,将美育融入到音乐、游戏、舞蹈、故事等方式中,以符合幼儿玩乐天性的方式让幼儿对美育课程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美育课程以让符合幼儿兴趣的方式呈现时,幼儿的主动性得到激发,进而能更加专注到美育课程中。

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幼儿美育不能拘泥于某一类型,而是要涉及舞蹈、美术、音乐、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让幼儿能探索更多的艺术形式,并获得全面的发展。通过多种方式,让幼儿对美育课程有了更多元的体验,从视觉到听觉,从思考到动作,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发展。

融入其他课程:幼儿美育课程并不能仅局限于专门的课程,而应当是一种意识,能融入到幼儿的各类知识性的课程、游戏性的活动、实践性的操练中,润物细无声的让幼儿获得全面的美育教育。同时也让幼儿美育能体现在幼儿园方方面面的课程活动中,让美育能持续性全方位的发挥作用。

注重思考与创造。幼儿美育要让幼儿具有参与空间,幼儿能切实的参与到音乐表演、手工制作、图画绘制等活动中,让幼儿的感受、思考能切实的通过创造得到转化。通过思考和创造,让幼儿园美育课程并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是让幼儿有深刻的参与感,能通过身体力行的参与获得深入的美育体验。

二、幼儿符号期理论下的美育课程设计

(一)幼儿符号期理论

在 1994 年,我国学者王大根提出了儿童绘画—言语发展相关理论,在该理论中,认为儿童在学习美术课程时有不同的阶段,包括涂鸦期、符号期、写实期、理性期等。处于 3-5 岁的幼儿为词的符号期,处于 5-7 岁的幼儿为句的符号期 [2]。在符号期,幼儿进行美术活动时,自身能运用抽象的符号与知识进行对应,如通过简单的形状和辅助线来对事物进行表达。幼儿会通过创造自己的符号来表达思想和情感,也因为缺乏足够的技巧和认知能力,让幼儿的表达较为粗略、简单,这使得处于符号期时的幼儿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能力。

在美育教育中,也应当客观认知幼儿处于符号期的特点,要意识到在这一时期的幼儿对于各类事物已经具备了认知能力,并且能运用文字、数字、图形等符号进行表达。能抽象的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

(二)基于幼儿符号期理论的美育课程设计实施

1. 引导幼儿认知

在美育课程设计中,应当客观认知幼儿处于符号认知、运用、表达的时期。要围绕幼儿所感兴趣的主题,引导幼儿进行符号的认知,如基本的直线、曲线、方形,亦或者是动作中的特点、音乐中的基础旋律等等,引导幼儿认知这些符号在事物中的存在。在引导幼儿认知时,要注意选择让幼儿所感兴趣的主题,如家庭、动物、自然等等,以激发幼儿的兴趣。

2. 鼓励幼儿思考和表达

在美育过程中,要与幼儿有一定的互动,教师要实时的抛出问题来启发幼儿。让幼儿对美育课程内容中的事物进行更多的观察、思考,幼儿通过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运用,从所观察的事物进行符号化的提炼。可以是美术的图形提炼,可以是某个动作的神韵,也可以是某一段音乐的旋律特点等等。教师要注意为幼儿提供一定的表达空间,鼓励幼儿对所提炼的符号进行表达、交流。

三、《我与丰阿宝》的美育课程设计分析

(一)以实践生活来引导幼儿认知阿宝

在一些幼儿园的美育课程设计中,往往忽略了对美育课程内容与幼儿已知的关联度,从而导致幼儿对美育课程的内容缺乏基本的概念,导入十分困难[3]。

在《我与丰阿宝》中,选择了以生活化场景的方式进行问题导入,以“阿宝在干嘛”为主题,将丰阿宝放风筝、追逐夏虫、给凳子穿鞋、抱西瓜等生活化的作品作为问题,引导幼儿进行观察与思考。这些生活化的场景是幼儿所感兴趣的,同时也是幼儿熟知的,幼儿能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通过思考后得出答案的。如此能有效的引导幼儿迅速进入课程状态。

(二)将阿宝以多种方式呈现

一些幼儿园的美育教育往往局限于原先的方式,并没有进一步的得到拓展,这降低了美育课程的资源利用,也让幼儿无法从更多元的方式获得美育体验。

在《我与丰阿宝》中,对“荷叶帽”这一幅作品的赏析后,将荷叶帽融入到了校内活动、社会实践课中。在校内活动中,有制作与图画同类型的人物框,幼儿可以上前进行拍照留言,让自己成为“荷叶帽”画作中的人物,这种书本上的画作走进现实,给予了幼儿新奇的认知体验。

再通过新媒体播放的方式,让幼儿了解荷叶帽的制作过程,让幼儿了解到如何将荷叶制作为可以戴的帽子。如此让幼儿也更多的理解了荷叶与帽子的符号关联。那么在幼儿的生活中如果有碰到荷叶的机会时,幼儿也能通过制作荷叶帽感受这种知识转化为作品的乐趣。

(三)将阿宝延伸到其他课程中

一些幼儿美育课程设计中,忽略了对美育符号的延伸,让美育无法在其他的活动中发挥作用。在《我与丰阿宝》中的“我来帮阿宝”中,在让幼儿观看阿宝与其他小伙伴搬运西瓜的画作后,在游戏课上,教师以简易材料制作了“西瓜”,让幼儿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搬运大西瓜,这一游戏中锻炼了幼儿的交流能力、协作能力。

在手工课上,让幼儿观察阿宝给凳子穿鞋子的画作,并让幼儿实践给凳子穿鞋子的劳动。让幼儿将凳脚套给凳子套上。幼儿进行这一精细化的动作时,幼儿会思考给凳子穿鞋子的意义,通过观察底部的橡胶垫,以及未穿“鞋子”的凳子时,幼儿会发现是底部橡胶减少了凳子的滑动,并有效降低了凳子平移时的噪音。整个过程就是促进幼儿认知事物、思考知识的过程。

(四)让阿宝激发幼儿创造力

在幼儿园美育课程设计中,部分教师忽略了幼儿的创造力需求,并未给幼儿提供必要的创造力空间,这导致了美育教育的效果发挥首先。

在《我与丰阿宝》中,强调了为幼儿提供思考和表达的空间。在“我和阿宝的故事”中,给幼儿提供了从《我与丰阿宝》中才拆解出的人物、动物、植物等元素。让幼儿将将⾃⼰拼贴好的画⾯展示出来,并讲出⾃⼰画⾯的 故事。比起单纯临摹丰⼦恺的画,⽤元素拼贴创造故事更贴近幼儿学⽣当前的⽔平,也能更深地与丰⼦恺的漫画产生互动。在“我与丰阿宝”中,让幼儿根据《我与丰阿宝》中的场景故事,按照自己生活化的经验进行漫画创作,让幼儿获得属于自己的故事绘本。幼儿对生活化符号的提炼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并对这些符号进行了自由的创作,幼儿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结语

本文基于幼儿美育课程设计的要点,对幼儿符号期理论下的美育课程设计进行了分析。并以《我与丰阿宝》的美育课程设计为案例,讨论了在基于幼儿符号期理论下的美育课程设计经验。总之,在对幼儿美育课程设计的探索中,要切实立足于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出发,才能让美育课程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殷洁. 幼儿园美育课程的内涵及其设计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2012, 25 (04): 50-53.

[2] 王大根 . 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 [M].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5:08-15.

[3] 徐晓伟 . 地域文化项目课程设计的美育价值与作用 [J]. 美术 ,2021, (10): 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