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式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和研究杨艳
杨艳
重庆市江津区高牙小学校 重庆 402260
引言:
小学英语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特征决定了课堂教学要走出“跟读—背读—默读”的死循环。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存在缺乏真实对话语境,缺乏互动手段等问题,以至于出现“只会读不会说”“会做题不会讲”的现象。互动课堂就是一种将教学输入与输出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真正的交际场景,来激发交际欲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一、互动式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和研究的意义
1. 深化语言交际本质,突破应用能力培养瓶颈
课堂互动教学既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共同完成预期教学目标的新型英语教学模式。互动式课堂回归语言互动,将枯燥知识变成对话任务。在互动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信息提取、意见交流,并在语境的支撑下完成词句重组与逻辑表达,将“课堂中英语”与“生活中英语”有机融合,让语言学习回归语言的本意,克服学生“学用分离”的共性问题,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2. 激发主体参与意识,构建良性学习生态
多维互动把学生由被动接受的角色转变成了主动建构的角色,小组辩论赛、集体闯关等发挥群体智慧,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提升个体表达的勇气,多维互动学习情境,打破了“哑巴英语”的应用困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互动中都得到成功体验,并取得收获,在学习过程中,从敢于表达,到积极回应,再到主动提升,达到情智双受益的效果[1]。
二、互动式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研究
1. 破解词汇记忆机械化:构建多维互动体系
小学生英语词汇学习主要是抄写和背诵,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且吸收困难。传统的方法词汇和语境相割裂,学生只会记住单词但并不会应用在真实的语境中,有的学生把记忆单词作为孤立任务,在转换句型或者谈论一些话题时仍然不能准确提取词汇,这种学无所用导致词汇能力发展受限。教师将词语学习和操练放置于一个整体环境或思维下,结合教材中出现的词语内容,设置游戏、动作表演剧场、生活模拟三种形式,多感官刺激强化词语的巩固。每一课都为“自创小剧场”留出自由空间,让学生尝试用新学单词编排一个小剧目或者小故事。
比如在词汇学习中教师让学生以“指令工厂”(Instruction Factory) 为背景:“分成两人一组,一个同学是‘控制师’(nod your head),另一个是‘机器人’( 接受指令做动作 )(My head is nodding)”。在拓展练习中,要求他们在课本中“Daily Life”的背景下,用 10 个词汇中的新单词编写微电影脚本,在台词中展现词汇的内涵,教师把学生的作品定名为“互动词汇清单”,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让学生把学习词义作为三维理解活动,在动作的参与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和表演力会得到更加丰富地展现。课堂不再沉默,学生把无声的语言有声化,利用在动作表达中,让学生用创造性的方法去表现词汇。
2. 改善句型应用薄弱化:创设链式互动任务
小学生在句型习得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背得快,忘得快”的情况,造句练习就是简单替换,对话模板缺乏真实交际意义,小学生造句无法体现句型的表意功能,部分同学单元练习后在陌生场景中仍然不敢套用相同的句子,“知识”在脑中沉淀不利于语言技能的巩固与拓展。教师应尝试搭建脚手架任务链,引导学生在对话信息沟通活动中自主生成句型,把教材中的单元话题切片为若干交际事件,搭建冲突、解决问题、辩论三个交际任务,每个类别的任务设立一个小“加油站”,提供可供选择的句型、句式,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的表达工具来实施交际意图,实现交际任务[2]。
“Hobby”主题教学,课中教师创设“兴趣管理局”:学生是调查员和受访人,请调查员用“What do you think of...“”How often do you...”等收集数据,并最终投票选出“你最受欢迎的爱好”,任务升级为“兴趣冲突调解会”,需用“Why not try...”“I recommend...”等劝说句型化解虚拟的“足球球迷”与“图书馆管理员”对操场使用的纠纷。句型训练演变为思辨性极强的交际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使用目标语言,通过触发课堂角色表演,学生开始使用多个句型的串联表达。
3. 突破文化理解符号化:开发深度互动项目
小学英语文化教学只停留在节日符号的认知层面,缺乏思维差异的敏感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存在思维定式现象,将“西”等同于书中所提及的感恩节、圣诞节,文化交际流于表面学习,无法形成文化理解和宽容。可结合教材的文化模块设置项目活动,进行文化密码、双角度日记、旅行三部分对比、文化分析、跨文化写作等文化体验,让学生发现隐藏在日常生活里的文化内涵。“驿站”共享,记录学生探究发现中的理解与困惑。
在“School Life”教学中开展“校园规则对比”项目。学生通过视频连线观看英语国家的小学课堂,并就“排队”“师生互动”等和本校对比。制作过程中,小组成员以两组的不同国家的学生代表通过英语制作“校园生存指南”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组织“文化调解员”论坛,提出“午休安排”“作业提交方式”等建议,学生对真实存在的差异达成“双赢”。文化学习从知识积累转向思维训练,学生对比发现语言表达与行为习惯的联系,从学生课堂讨论中看到更多的“为什么…”“如果…”,学生在跨文化中从简单的模仿走向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接受。
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英语学科启发蒙昧的重要阶段,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能够改变传统应试教育中单一枯燥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学情,带领学生开展科学合理的互动,确立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对英语课堂的促进作用,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双向赋能的英语课堂中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王燕.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2022(7):134-135
[2] 费洪平.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1(26):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