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为中心”视域下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姜晓娜

咸阳彩虹小学 陕西咸阳 712000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学为中心”教育理念已成为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方向。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隐性课程,对学生价值观塑造、学习能力培养和综合素养提升具有深远影响。传统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数字化程度不足、文化维度协同性弱等问题。本文从行为、精神、课程、环境、管理五大文化维度出发,探索如何将“学为中心”理念与核心素养培育、教育数字化转型有机结合,构建新型校园文化生态。

一、行为文化的建构:数字化赋能下的自主发展

(一)师生行为的数字化转型

1. 在教师层面,学校引入课堂互动分析系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记录师生对话时长、提问类型、学生参与度等数据,结合 AI 教学助手生成教学改进建议,帮助教师实现精准教学。同时建立“教师学习力微认证”体系,设置项目式学习设计、社会情感学习指导等课程模块,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2. 在学生层面,开发“学生成长护照”数字化平台,整合目标设定、行为记录、成果展示等功能。学生可通过“我的目标树”设定学习与行为目标,利用“能量圈”记录合作学习、志愿服务等行为表现,并通过“反思云”进行多元形式的学习反思。将传统“红领巾争章”活动数字化、游戏化,增强学生行为养成的趣味性与自主性 。

(二)实践路径创新

开展“校园微创新”行动,鼓励学生发现并解决校园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设立“校园节能改造”“课间活动优化”等项目,学生通过调研、设计、实施和评估,提升实践能力和责任意识。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实现学生校内外行为数据的互联互通,形成行为教育合力。

二、精神文化培育:价值共创的文化生态构建

(一)核心理念的学生主体化建构

通过学生代表大会、线上投票等方式,组织学生参与校训、校风等核心理念的讨论和制定,增强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构建智能传播矩阵,利用校园智能广播、互动数字文化墙、学生设计的校园吉祥物等载体,实现校园文化的多元传播。

(二)文化活动的数字化创新

开展“云端文化节”系列活动,利用虚拟现实、直播等技术举办线上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音乐嘉年华等活动。建立校园文化数字博物馆,收录学生创作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科技创新成果等,通过线上平台进行展示和传播。

(三)创新榜样评选机制

开展“校园达人秀”活动,设置学习之星、创意表达家、社区小公民等多元化奖项,注重挖掘学生的个性特长。通过校园公众号、短视频平台讲述榜样故事,以榜样力量激励学生成长。同时组织主题学习嘉年华、学习社区圆桌会等活动,促进学生间的经验分享与价值共鸣。

三、课程文化创新:素养导向的课程重构

(一)课程结构的数字化转型

基础课程实施“大单元 + 项目式”教学改革,利用数字化工具设计跨学科学习项目。例如数学学科结合校园实际,开展“校园绿化面积计算与规划”项目;语文学科开展“校园文化宣传文案创作”项目。每学期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周,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真实场景,开展深度探究学习。

校本课程开发突出学生需求与实践导向,将校园创客空间课程化,开设 3D打印、编程、机器人等课程,邀请校外专家与家长志愿者参与教学。开发校本数字课程资源库,包含微课、虚拟实验、互动课件等。建立“微学位/ 微认证”体系,对学生在项目学习中展现的能力给予官方认证,记录在学生成长档案中。

(二)评价体系的创新

构建“过程性 + 表现性”的数字化评价体系,利用学习分析技术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数据,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建立学生数字作品集,收录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导图、实验报告、创意作品等,全面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素养发展情况。

四、环境文化创设:智能融合的学习空间构建

(一)物理空间的智能化改造

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打造多功能学习空间,将传统教室改造为可灵活组合的学习区域,配备智能教学设备、可书写墙面、移动桌椅等。建设校园智慧图书馆、创客实验室、虚拟现实教室等特色学习空间。在校园公共区域设置互动式文化展示屏,展示学生作品和校园文化活动。

(二)数字环境的生态化建设

构建“一站式智慧校园”平台,整合教学管理、资源共享、家校沟通等功能。开发校园学习社区,支持学生在线协作学习、交流分享。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推荐和学习路径规划。

五、管理文化变革:协同治理的机制创新

(一)治理结构的民主化改革

成立学生校务参事会,赋予学生管理活动预算、参与教学评价、组织校园听证会等权力,建立“学生提案孵化器”流程,利用在线协作平台实现提案全流程管理。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打破学科与年级限制,组建项目式教研团队,设立教师创新工坊,支持教学创新实践。

(二)评价体系的转型

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师评价体系,将学生学习力提升、课堂参与度、创新能力培养等纳入教师考核指标。构建家校社协同评价机制,通过线上平台收集家长和社区对学校教育的反馈,形成多元评价体系。

“学为中心”视域下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五大文化维度的协同创新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有效激活了学生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未来,校园文化建设需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探索 AI 在个性化学习支持、教学过程优化等方面的创新应用,并持续提升文化韧性,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情感能力培养,推动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荣生。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型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3] 祝智庭,刘名卓。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实施路径 [J]. 中国电化教育,2021 (08): 1-9.

[4] 钟启泉。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发展:观念转型与课题突破 [J]. 全球教育展望,2016, 45 (06): 3-25.

[5]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6] 陈丽,郑勤华,林世员。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实施路径 [J]. 中国电化教育,2021 (08): 1-9.

[7] 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教育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J]. 现代教育技术,2012, 22 (04):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