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学生中文鉴赏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

作者

王吉辉

郑州技师学院

随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进,高职教育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愈发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汉语言文学作为传承中华文化、提升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其教学目标不仅在于知识传授,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与文化表达能力。然而,当前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与职业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将文学鉴赏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在此背景下,探索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中文鉴赏能力培养策略,成为提升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一、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文鉴赏能力培养原则

(一)立足专业特性贴合职业需求

汉语言文学在高职教育中常与文秘、新闻采编、文化服务等专业方向结合,培养原则应突出职业场景中的能力适配性。针对文秘专业学生,鉴赏能力培养需侧重公文写作规范与商务文书的语言风格分析,强化对严谨性、规范性文本的审美感知;对文化旅游专业,则应聚焦地方文学资源挖掘与文化解说词创作,引导学生赏析具有地域特色的诗词、传说,提升文化传播表达能力 [1]。通过调研行业岗位需求,将企业真实项目中的文本鉴赏要求融入教学目标,确保学生所学知识能直接应用于职业场景,实现专业教育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分层递进遵循认知发展规律

可将鉴赏能力划分为“基础认知—深度分析—创新应用”三个阶段。初期通过经典文本诵读、简单意象解读,帮助学生建立文学感知框架;中期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剖析文本思想内涵,掌握对比分析、主题提炼等方法;后期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现代视角的再创作或批判性解读,撰写文学评论、改编经典故事 [2]。依据学生课堂反馈与阶段性测试结果,动态调整教学难度与进度,为基础薄弱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为学有余力者设置拓展任务,确保不同层次学生均能实现能力提升。

(三)文化浸润与实践训练并重

汉语言文学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过程中应通过经典文本研读、文化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感悟家国情怀、传统美德等精神内核。强化实践环节,将鉴赏能力转化为实际应用,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文学社刊编辑,在稿件筛选与修改中提升文本鉴赏与审美判断能力;开展诗词朗诵比赛、戏剧表演等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作品情感的理解与表达[3]。鼓励学生参与社区读书会组织、非遗文化讲解等校外文化志愿服务,在真实场景中运用鉴赏知识,实现文化传承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协同发展。

二、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文鉴赏能力培养策略

(一)经典文本多维解读深度引导

教师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三层次解读法”: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语言结构、修辞技巧等基础层面入手,分析字词运用与句式特点,掌握文本的表层含义;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特征与作者生平,深入挖掘文本背后蕴含的思想情感与文化内涵;组织学生从当代视角出发,探讨经典文本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培养批判性思维 [4]。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先带领学生梳理诗歌的格律形式与意象特点,再通过历史资料分析诗人的创作心境与社会环境,最后鼓励学生联系当下生活,讨论诗歌中体现的人生哲理与价值观。为深化解读效果,可引入跨学科视角,结合历史学、社会学等知识,拓宽学生的理解维度。借助思维导图、文本对比分析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提升文本解读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小组讨论、一对一指导等方式,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个性化解读建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实现能力提升。

(二)创设情境开展沉浸式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素材的有机组合,营造与文本匹配的氛围。播放契合诗词意境的古典音乐,展示与小说场景相关的历史图片,或邀请非遗传承人录制文化讲解视频,以视听元素唤醒学生感官体验。在讲解《红楼梦》时,播放 87 版电视剧片段辅助学生理解贾府生活场景,结合清代服饰纪录片解析人物装扮细节,增强文本具象化感知。教师可设计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互动活动,组织学生分组演绎《雷雨》剧本,在台词对白与肢体语言中揣摩人物心理;模拟古代文人雅集,以“曲水流觞”形式开展诗词接龙,感受传统文学创作的社交属性 [5]。校外实践环节同样不可或缺,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古村落等文化场所,开展实地教学。在江南园林中解读古代游记散文,在碑林古迹前研习碑文书法,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触摸历史,理解文学与地域文化的深层关联,实现从“文本解读”到“文化体验”的跨越。

(三)项目驱动强化鉴赏实践应用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设计“地方文化经典文本赏析手册编制”“传统节日文学作品新媒体传播策划”等具有针对性与挑战性的项目主题。在项目实施前,教师明确项目目标、任务要求与评价标准,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与技能指导。项目开展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资料收集、文本分析、成果制作等环节。在“地方文化经典文本赏析手册编制”项目中,学生需分组调研本地的历史文化与文学资源,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撰写赏析文章,并设计手册的排版与装帧[6]。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运用中文鉴赏知识对文本进行分析,还需锻炼信息整合、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多方面能力。教师作为项目指导者,定期组织小组汇报与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优化项目方案。项目完成后,通过成果展示、答辩评审等方式进行总结与评价,邀请行业专家、校内教师与学生代表共同参与,从多个角度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估。

结束语: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基于专业特性的教学内容重构,使学生的鉴赏能力与职业岗位需求精准对接;分层递进的教学梯度设计,有效解决了学生基础差异大的难题;文化浸润与实践训练的深度融合,则推动了知识内化与技能转化。经典文本的多维解读帮助学生建立了系统化的文学分析框架,沉浸式教学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与情感共鸣,项目驱动实践则强化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综合上述对策,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为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输送兼具审美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月梁 . 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中文鉴赏能力的培养 [J]. 智库时代 ,2021(21):225-226.

[2] 王春 , 孔雪 , 张开翔 . 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中文鉴赏能力的培养分析 [J]. 万象 ,2022(28):5-6.

[3] 刘克勇 . 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中文鉴赏能力的培养 [J]. 文渊(高中版),2024(8):204-206.

[4] 刘勇红 . 高中生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J]. 中华志愿者 ,2021(6):247.

[5] 杨艳华 . 鉴赏类课程沉浸式文学沙龙教学模式探索 [J]. 汉字文化 ,2023(20):41-43.

[6] 杨艳华 . 鉴赏类课程沉浸式文学沙龙教学模式探索——以《古代文学作品选》为例 [J]. 汉字文化 ,2023(20):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