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碳中和”战略愿景下的绿色低碳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

王海涛 王海燕 张道华 赵春明 杨晓亮

渤海钻探职工教育培训分公司 300280

摘要: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森林砍伐等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急剧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为紧迫的环境问题之一。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等,不仅威胁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挑战。在此背景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为应对气候变化,“碳中和”概念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全球各国追求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碳中和战略;绿色低碳;发展对策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加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积极承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这一战略愿景不仅是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响应,也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将探讨在“碳中和”战略愿景下,如何实施绿色低碳发展的对策。

1碳中和战略愿景的意义

实现碳中和的战略愿景承载着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层追求,其意义远超环境治理本身。这一目标重塑了文明与自然的关系,将生态伦理纳入发展逻辑,标志着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范式跃迁。从系统维度看,碳中和重构了全球价值链的底层逻辑,倒逼生产函数中碳排放要素的彻底革新,催生涵盖能源矩阵、工业流程、城市形态的全面变革。在治理层面,它构建了跨国界的气候治理共同体,通过碳定价等机制将环境成本显性化,重塑国际经济秩序。更深远的是,碳中和战略重新定义了发展质量的内涵,将生态效益转化为新型竞争力,推动形成“脱碳增长”的新经济范式。

2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

2.1经济转型成本高昂

传统产业依赖高碳发展模式,转型涉及设备更新、工艺改造及供应链重构,短期内将显著增加企业运营成本。新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回报慢,可能加剧财政负担。区域经济结构差异导致转型承受力不均衡,部分资源型地区面临产业空心化风险。低碳技术应用推高生产成本,可能削弱企业国际竞争力。

2.2技术研发和应用尚不成熟

关键低碳技术仍处于实验室或示范阶段,难以规模化推广。可再生能源存在间歇性供电问题,储能技术尚未突破经济性瓶颈。氢能、碳捕集等技术商业化应用面临效率低、能耗高的制约。工业脱碳技术路线尚未成熟,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缺乏可行替代方案。

2.3公众环保意识有待提升

部分群体对气候变化认知不足,低碳生活方式尚未成为普遍共识。消费习惯仍倾向于高碳模式,绿色产品市场接受度有限。环保行为的社会激励不足,个人减排意愿与实际行动存在差距。城乡差异导致低碳理念传播不均衡,政策执行面临基层认知障碍。

3绿色低碳发展的对策

3.1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路径。这一转型需要系统性重构能源生产、传输、消费的全链条模式。在能源供给侧,需加速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并网,突破风光发电的波动性限制,通过多能互补提升供电稳定性。智能电网技术的深化应用可实现源网荷储协同优化,利用数字化手段精准匹配供需,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储能技术的突破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需加快发展大容量、长周期、低成本的储能方案,如新型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氢储能等,以平抑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问题。同时,需求侧管理需进一步强化,通过分时电价、需求响应等机制引导用户错峰用电,提升系统整体运行效率。微电网与分布式能源的推广可增强区域能源自主性,减少远距离输电损耗,形成集中式与分布式并重的能源供应格局。

3.2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

绿色低碳技术的突破是支撑碳中和目标的核心驱动力,石油企业需聚焦关键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形成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在能源结构优化方面,石油企业应逐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增加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同时积极探索氢能、生物质能等低碳或无碳能源替代方案,为未来能源转型奠定基础。在能效提升与节能减排方面,企业需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优化炼油工艺和生产流程,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并通过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确保节能措施的有效实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路径,石油企业可通过捕集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将其封存或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建筑材料等,实现碳资源的循环利用。绿色供应链建设同样至关重要,企业应选择环保低碳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推动上下游协同减排,并通过技术合作促进整个产业链的绿色转型。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石油企业需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和碳市场机制,与全球同行共享低碳技术成果,共同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通过多措并举,石油企业可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同时,实现低碳转型,为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和产业示范。这一系统性变革不仅需要技术创新,还需政策引导、市场驱动和社会参与,形成多方协同的绿色发展格局。

3.3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需从增量培育与存量改造双向发力,构建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增量领域,重点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的深度融合可催生新业态,如能源互联网、碳资产管理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传统产业需通过技术改造与模式创新实现低碳转型。钢铁、水泥等行业需推广电弧炉、碳捕集等工艺,推动原料与能源替代。制造业需向服务化延伸,发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再制造等模式,减少资源消耗。农业需转向生态集约型发展,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升土壤固碳能力。区域产业布局需结合资源禀赋差异化推进,避免同质化竞争。资源型地区需探索转型路径,发展接续产业与生态经济。产业集群应推行循环化改造,通过工业共生实现废料资源化。

3.4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促进全社会参与

公众参与是绿色低碳发展的社会基础,需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意识提升与行为引导体系。教育体系应纳入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内容,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系统培养低碳素养。媒体传播需创新形式,利用短视频、互动平台等载体普及科学知识,消除认知误区。社区层面可推广低碳生活示范,通过碳积分、绿色认证等激励机制引导居民节能减排。消费领域需强化绿色产品标识与溯源,提升环保消费的便利性与吸引力。公众参与机制需进一步开放,在气候政策制定、项目评估中纳入民意反馈,增强决策透明度与公信力。

结束语

在“碳中和”战略愿景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挑战,我们需要坚定信心、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通过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优化产业结构以及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等措施,我们可以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罗琼,王坤岩,涂成悦.以绿色低碳发展助力我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N].天津日报,2023-03-10(009).

[2]王林霞.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解码中国绿色低碳发展之路[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23,37(01):12-17.

[3]以标准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J].环境技术,2022,40(04):5.

[4]张占仓.科学稳健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路径研究[J].改革与战略,2022,38(04):1-13.

[5]刘荣荣.“碳中和”战略愿景下的绿色低碳发展对策研究[J].清洗世界,2021,37(1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