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创”融合视角下城市空间综合评价及优化
莫浩然
澳门城市大学,澳门,999078
【摘要】珠海市位于广东珠江出海口,并作为港珠澳大桥桥头堡,是唯一陆路直联港澳的城市,伴随着长期重视发展工业,产业空间持续集聚化发展,全市已陆续形成十大工业园区,合计工业用地规模约128.72平方公里,占全市工业空间面积比例超83%。但通过前期走访调研了解,珠海目前仍具有“重产轻城”、产业园区内基础设施供应不足的情况,因此基于“产城创”的融合视角下,运用 ArGIS 空间分析与耦合协调模型,针对珠海产业、城市、创新三类要素的空间分布与融合状况予以客观且深入的探究与评价,依据研究成果为珠海未来空间规划给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综合评价;产业园;空间优化;“产城创”融合;创新城区:
珠海市位于广东珠江出海口,是港珠澳大桥桥头堡且唯一陆路直连港澳,长期聚焦工业发展致产业空间集聚,十大工业园区规模达 128.72 平方公里,占全市工业空间超 83%,区位优势明显,然调研发现园区部分企业面临基础设施不足,“产城分离” 显著。
产城融合概念源于我国产业与城镇化背景下 “以产促城、以城兴产” 创新思路。国外早期虽未定义但已有理念元素。评价体系构建时,苏林团队建高新区体系评张江,唐晓宏建指数评金桥及周边,王霞等因子分析建体系研究,符琳蓉等建 “港 - 产 - 城” 体系对南通进行研究。众多学者多层面运用多方法,为体系完善提供多元视角与支撑。
城市化推进,城市从产城分离走向融合,现入 “产城创” 新阶段。当下产业与城市等两两作用有成果,“产城创” 协同融合刚起步。任俊宇率先提 “产城创” 理念与指标体系,聚焦青岛定格局拟策略。孙鹏聚焦商务区规划,提多策略建活力生态。杨玥用多元数据挖杭州城西科创联系,探 “产城创” 模式与路径,为区域创新与空间优化助力。
研究方法与评价指标的建立
研究方法
地理信息技术(ArGIS 空间分析法)
借助 ArcGIS 空间分析工具,运用 ArcGIS 软件中的核密度分析、渔网构建、缓冲区等专业空间分析技术,融合层次分析法与耦合协调模型,开展珠海 “产城创” 空间融合特性的研究工作。
1.综合评价分析法
在探究珠海产城创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发挥 ArcGIS 空间分析工具与耦合协调模型的效能,对产业、创新、城市这三大核心要素的空间耦合度及协调度展开精准测算。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数据来源
借助百度 API 接口采集珠海市产业、城市与创新领域代表性空间点数据,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企业孵化器点数据依据市级以上对应名单,经 Map Location 网站地名转坐标获取。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从产业、城市与创新视角,对采集的空间点数据做分析。一级分产业、城市、创新向度,再细分二、三级。三级分类时于高德 POI 中类取代表性因子。
产业方面,因珠海推进十大产业集群基建与产业新社区落地,选第三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为代表因子探究产业脉络。
城市向度,考虑居民尤其是创新人才需求增长,在常规需求外添休闲娱乐维度,设社会服务、交通联系、休闲娱乐为二级分类。社会服务三级分类有医院卫生院、教育机构等;交通联系选公交车站与停车场表征交通水平;休闲娱乐依大众偏好定公园、咖啡厅等类别。
创新范畴,按创新企业与人才诉求,设创新主体、创新服务、创新环境为二级分类。创新主体方面,现代多元化,本研究综合考量选职务类专利申请及授权相关主体,因机关团体价值有限,确定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服务选孵化器与银行。创新环境选展览馆、图书馆等构建创新生态。
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数据处理
原始数据尺度与数量级差异大,直接处理会使评价结果有偏差。所以数据分析前,需用极值法将原始数据标准化映射到 [0, 1] 区间,其正向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两式中xij为第 i 年指标 j 的原始数据,为第 i 年指标 j 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其中,i = 1,2…n, j =1,2…n。
耦合协调度计算
耦合协调度计算含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计算两部分。耦合度度量系统或要素相互影响作用,从关联强度与交互深度量化;耦合协调度评判良性互动水平,考量互动平衡等要素。赋权后用两模型整合,测珠海市 “产业 — 城市 — 创新” 耦合协调发展态势,把握规律与协同效应,为决策供量化依据与理论支撑。
耦合度模型:
因耦合度指标在特定情况难以充分展现子系统 “功效” 与 “协同” 效能,其各子系统指标极值动态且不均衡,仅靠耦合度判断易误导,故引入耦合协调度。以二元耦合协调模型为例,C 为耦合度,D 为耦合协调度,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见表 2.3。
“产城”空间融合分析
“产城”空间融合分析
从 “产城” 融合视角看,在香洲区与南屏科技产业园呈星散分布,总体上,珠海 “产城” 融合规模体系不完备,部分区域近失调,有大面积空间协调性不佳,需规划整合提升融合与发展质量。
“产创”空间融合分析
从 “产创” 融合角度,协调等级的空间有一定范围且集中显著,在香洲区形成集中区;等级底的空间数量少且零散分布于十大产业园区。可见珠海产业与创新在香洲区初步融合且有集聚性,但整体融合仍需加强完善。
“城创”空间融合分析
从 “城创” 融合看,协调等级超高的空间少,点状分布于香洲区;等级底空间也少且分散。高新区 “城创” 融合形势严峻,初步协调与勉强协调空间稀缺,濒临失调空间占比大,需大力加强提升。
“产城创”空间融合分析
对珠海 “产城”“产创”“城创” 融合分析后,其两两融合态势明晰。“产城” 融合空间分布广,在城空架构与产业布局协同中占主导。“产创” 与 “城创” 融合空间数量少且融合水平低,要素互动协同弱、资源整合差。基于此深入探究 “产城创” 融合,处勉强协调及更低层级。从空间广深综合考量,“产城创” 融合范围与 “城创”“产创” 相近,侧面反映珠海 “产城创” 融合瓶颈是创新与城市空间融合不足,创新空间布局缺整体战略与系统统筹,在相关理论框架下协同发展机制失衡、资源配置低效。
以服务范围为基础探究 “产城创” 空间融合
1.产、城、创内部空间融合剖析
依二级分类建 500 米缓冲区探三者内部融合,展空间分布格局特征。产业内部,500 米缓冲区产业要素覆盖 35.48%,园区 45.33%,城市空间占比低,布局协同不足。
城市内部,500 米缓冲区社会服务等要素融合空间比例依次为 44.52%、29.80%、16.64%,融合不佳有提升空间,园区对应比例 50.44%、34.29%、18.47%,融合集中香洲核心外延展,有未覆盖区,适配存问题。
创新内部,500 米缓冲区创新要素融合比例 18.96%、5.45%、0.70%,协同集聚差,园区对应比例 26.10%、8.13%、0.89%,融合空间占比低,园区创新生态不完善,三者融合多在香洲与斗门区中心,两两融合聚香洲区,集聚不均衡资源配置偏态。
总体,500 米区间产业与创新融合性差缺耦合机制,需强化互动协同优化布局,创新要素服务融合低因创新服务环境不足致创新链条有问题需重点改进,城市内部融合相对好但与园区协同仍可优化。
2.“产城”服务空间融合分析
构建产业、城市、创新要素 500 米缓冲区,用核密度分析与可视化手段,研究 “产城”“产创”“城创” 服务空间融合。图谱中颜色深则点要素多、集聚性强。
产业 500 米服务区间,城市要素向香洲区中心集聚,边缘及周边稀疏,连续性衔接性不足。城市 500 米服务范围,产业要素呈镶嵌式分布于城市要素集中区域间及相邻处,融合紧密性协调性待提升。
总体,珠海产城服务空间融合的空间协同性与均衡性欠佳,城市要素在产业要素周边集中分布,不均衡阻碍协同效应与发展效率提升,需优化空间规划策略与布局,促进产业与城市多维度良性互动与深度融合,构建高效协同的产城融合空间体系。
3.“产创”服务空间融合分析
产业 500 米服务区间,创新要素集中香洲区中心与南屏科技园,分布局促、辐射小。创新 500 米服务区间,产业要素占比不高且聚香洲区市中心。总体,珠海产创融合有成效、有融合区域,但发展不足。未来需强化产业空间创新规划,科学布局整合资源,拓宽创新分布范围,优化要素配置,提升融合水平,推动创新驱动与产创协同。
4.“城创”服务空间融合分析
城市 500 米服务范畴,创新要素依城市要素分布,强关联协同,城市要素在创新集中区核心,边缘稀少,城创融合边缘有断层。城创与产城融合态势相近,城创覆盖范围小、延展性弱。
总体,珠海城创服务空间融合在多维度需提升。未来规划可在城市服务完备区位布局创新要素,实现对接耦合,也需增添城市服务要素,增进融合,促进城市创新与服务功能协同,提升综合竞争力。
“产城创”空间融合问题总结及空间优化建议
空间融合问题总结
1.城市服务空间布局的缺陷
珠海市十大产业园区城市服务规划重社会与交通空间,仅满足居民基本需求,对创新人才吸引力不足。休闲娱乐空间短板明显,分布上多在中心城区,园区偏远,数量与密度远不及中心城区;配置种类主要是基础公园,难以满足创新人才多元需求与期望。
2.创新发展空间体系急需完善
珠海若要吸引并留住创新企业与人才,需扩创新主体空间,强创新链条协同耦合。但目前创新服务与环境规划迟缓,阻碍创新,需重视解决。
现有企业型创新主体数量有限,相关创新载体分布稀疏,难满足创新需求,资源供给与发展节奏适配差,需优化完善。创新型人才对专业指导与灵感探寻有需求,需知识与人际交流空间,但珠海及园区创新生态有缺陷,难满足人才诉求,不利人才集聚与活力激发。
创新空间布局失衡,主体分布超服务及环境,体系混乱,无法支撑创新。完备创新体系是关键,珠海创新体系残缺无序,制约创新,给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带来挑战与风险,需采取有效举措应对,促创新事业发展。
3.“产城创” 空间互动不足
耦合协调模型显示,“产城” 融合在香洲区较均衡但有优化拓展空间。“产创” 以香洲及周边为核心集聚,延展性不足,园区对此需求紧迫。“城创” 与 “产城创” 相似,制约 “产城创” 融合瓶颈在创新要素提升及城创互动机制不佳。
“产城创” 互动薄弱点在创新空间多维度及交互界面。剖析 “产城”“产创”“城创” 两两融合,发现协同机制有缺陷。“产城” 态势较好但深度广度有提升空间;“产创” 耦合性高且集中,然片区化致互动交流差,需规划引导优化;“城创” 耦合性低,范围窄效果差,阻碍 “产城创” 一体化。
构建创新城区时,需监测产业、城市、创新发展,更要聚焦互动耦合、协同效应及融合路径优化。
空间优化建议
1.系统构建产城融合圈,打造配套完善的产业新城
全市共同构建“两核四心”的产城融合圈空间结构,支撑建设配套完善、产城融合、安居乐业的产业新城。“两核四心”具体为:
东部市级综合服务核。依托东部中心城区形成的传统市级商业服务中心,打造香洲产城融合圈,重点服务中心城区。三溪科创城和珠海保税区—跨境工业区除自有配套设施,对外依托市级综合服务中心解决生产生活服务需求。
西部市级综合服务核。依托西部中心城区,形成的新城商业服务中心,打造西城产城融合圈,重点服务珠海西区。联港工业区和新青科技工业园通过西城综合服务中心解决园区需求,实现产城融合。
四心。围绕各产城融合圈建设产城融合服务中心,解决近郊、远郊型园区生产生活服务需求。包括富山产城融合圈、高栏产城融合圈、三灶产城融合圈和高新产城融合圈。
2.全面提升园区配套,建设有效率激情、生活乐趣的产业社区
全面推动园区配套服务提质升级,加快工业园区从产城分裂、单一功能向多元复合、产城融合的产业社区转型。运用社区化治理和服务的理念,促进工业空间与城市空间融合,产业工人向城市居民转化,在工业园区注重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配套设施。具体措施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完善的公共配套服务体系。依托四级中心体系建设,打造10分钟就业生活圈,在园区内建设产业邻里中心,完善园区企业生产、工人生活软硬件配套环境。产业邻里中心建设在配套设施内容和要求方面,应充分考虑园区内企业和工人需求,尤其是不同发展阶段园区、企业和不同层级产业人才对生产和生活服务需求存在明显差异。产业园区应结合需求差异,打造刚性与弹性共管、保障“人人平等”基础需求和品质个性提升服务共存的配套服务体系。
(1)打造职住平衡的产业社区。结合现状产业人口特征和城市发展特征,区分蓝领和白领群体,精准定量化配置居住配套空间,打造“保障性住房+企业宿舍”相结合的产业居住保障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居住需求。居住配套建设需充分考虑园区类型,产业导入计划以及需求量,精准定量分时序配套建设,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1]王缉慈 & 朱凯.(2018).国外产业园区相关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国际城市规划(02),1-7.
[2]蒋清松.(2016).长三角地区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研究——以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为例.农村经济与科技(24),120-121+124.
[3]蒋竹林.(2023).“产城创”融合视角下创新城区综合评价与空间优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建筑大学).硕士https://link.cnki.net/doi/10.27784/d.cnki.gahjz.2023.000500doi:10.27784/d.cnki.gahjz.2023.000500.
[4]Howard, E., Osborn, F. J., & Mumford, L. (2013). 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 Routledge.
[5]Shao, Z. (2015). The new urban area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in China. Springer.
[6]Ottaviano, G. I., & Pinelli, D. (2006). Market potential and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Finnish regions.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36(5), 636-657.
[7]苏林,郭兵 & 李雪.(2013).高新园区产城融合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研究——以上海张江高新园区为例.工业技术经济(07),12-16.
[8]王霞,王岩红,苏林,郭兵 & 王少伟.(2014).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基于因子分析及熵值法.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07),79-88.
[9]符琳蓉,任以胜,陆林 & 张海洲.(2021).南通市“港—产—城”融合发展及演化特征研究.现代城市研究(06),60-66.
[10]任俊宇,胡晓亮 & 于璐璐.(2018).创新驱动的“产城创”融合发展模式探索.规划师(09),94-99.
[11]张向东,杨波 & 李丽杰.(2022).港产城耦合协调发展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2),1-10.
[12]孙昕,崔娇 & 张纪军.(2024).港产城融合发展视域下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公共空间环境评价及设计优化策略研究.包装与设计(01),180-181.
[13]冉江宇,王森,康浩,王洋 & 张凌波.(2023).产城融合导向下开发区职住分离评估及改善对策——以武汉经开区为例.综合运输(01),158-165.
通讯作者简介:莫浩然,1998.10.4生,男,广东江门,澳门城市大学硕士研究生,城市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