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内容的衔接策略研究

作者

徐朝凤

绥芬河市土地储备整理中心 黑龙江 绥芬河 157399

摘要:本文通过对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内容的衔接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一过程当中,应明确土地整治的各项细节,并精准观察不同土地下的生态问题,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保护。同时,若想增强土地综合整治效果,可适时引入监管考核系统,找寻出各项土地整治修复行为,把控不同用地整治过程,将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相联系,增进土地开发利用持续性。所以,相关部门与工作人员应实施有力策略,以确保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与生态保育。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修复工程内容;衔接策略

引言

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内容的有效衔接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必然要求,能够促进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在实践中的有机结合,实现土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局面,为推动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

1.1促进经济发展

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作为一项重要的土地资源管理措施,不仅能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还能保障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首先,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通过整治低效用地、闲置用地,可以释放出更多土地资源,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保障。其次,有助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通过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产出率、降低土地成本等措施,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产值等。再次,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对荒山荒地、废弃土地整治,能够很好恢复其生态功能。最后,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强化城市竞争力。

1.2改善生态环境

首先,通过综合整治与系统修复,能够很好恢复和提升土地的生态功能,增强土地的承载能力和自我净化能力。其次,整治与修复还能有效改善土壤质量,切实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业生产和发展奠定扎实基础。最后有助于恢复植被,增加生物多样性,构建稳定生态系统。同时,还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地退化,保护水源地,维护区域生态平衡。

2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内容的衔接策略

2.1建立健全综合规划与协调机制

第一,制定科学的总体规划。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应以科学、系统的总体规划为基础。相关部门应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对土地利用现状、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制订科学合理的整治与修复方案。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确保规划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第二,构建跨部门协调机制。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涉及多个部门,如土地资源、环境、农业、林业、水利等。因此,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尤为重要。第三,保障法律法规的实施。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综合规划与协调机制的重要保障,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同时,可以借鉴和学习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为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提供政策支持。

2.2加强生态修复

在水土保持工作中,主动积极构筑梯田、防护坡等工程结构。工程结构在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通过显著减缓水流速度,可大幅降低水流对土壤的冲刷力,有效遏制土壤侵蚀,确保土地资源的稳定与安全。精心选择并培育根系强健的植物至关重要。这类植物的根系展现了非凡的生命力,能深扎土中,紧缚土粒,显著提高土壤稳定性,为水土保持构筑坚实屏障。

通过实施排水与冲洗等工程措施,解决土壤盐碱化的问题,能够有效降低土壤中盐分浓度。通过这些工程方法能够去除土壤中的盐分,有效降低盐碱度,从而为植物生长提供理想的环境。通过培育耐盐碱植物,这些植物以其适应高盐环境的特殊能力,可以吸收和分解盐分,有效改善土壤质量。工程技术与植物栽培的协同运用,可逐步消除土壤盐碱化,为土地的长久使用构筑稳固根基。同时,还应积极投身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复原工作。首先,强化森林巡查,组建专业队伍,实施定期全面细致的森林巡视。这支专业的巡查队伍要遍查森林每一处,严防非法砍伐,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其次,强化湿地保育工作,编制精准有效的保育计划。此保育计划将全面考量湿地的生态特质与需求,以最大化发挥其生态效益,使其成为各种生物的栖息地,从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积极影响。

2.3构建综合监测与评估体系

建立涵盖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多目标的综合监测与评估体系。设定包括土地利用效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变化等多维度的监测指标,采用实地监测、遥感监测和模型模拟等多种监测方法,对衔接项目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动态监测。定期开展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衔接策略和工程内容,确保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有效衔接和协同发展。例如,利用先进技术监测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区域的植被覆盖变化、土地利用动态等,结合实地调查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土地利用效益,为项目的持续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2.4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环保意识

首先,整合各类宣传资源,构建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平台。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开设环保专题节目、专栏,定期发布环保知识、政策法规以及生态环境现状等信息,增加高信息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其次,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活动,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针对不同群体采用不同的宣传教育方式,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学校开展环保课程与课外实践活动,培养青少年的环保意识与习惯;在社区组织环保志愿者服务活动,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环保行动。最后,建立长效的宣传教育机制,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纳入政府日常工作体系,制定长期的宣传教育计划与目标,持续推进公众生态环保意识的提升,从思想根源上推动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5增加融资建设渠道

一是增加土地综合整治投入度。开展了生态环境整治、村落保护、人居环境整治、土地整治、农田建设整治等项目,以较高标准通过验收,获取较高税费优惠,节约土地整治资金。二是增加政策性贷款操作数量。综合整治土地过程中合理引入政策性贷款,使金融机构提供更多资金,提高储备库项目数量。三是增加配套服务项目。为弥补土地综合整治中的资金,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时,适时补充建设用地、耕地等节余指标,不断完善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继而吸引相关部门提供更多资金。四是打造多元投入系统。高效统筹整合区域不同行业的农业整治资金,将该资金投放到多元投入系统中,将该资金先用在土地整治工作上,提升土地综合整治的有效性。

结束语

加强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内容的衔接策略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因此,需要采取综合的策略和措施,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保护土地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焦玉屏.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实践探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2(06):198-200.

[2]李桂莲.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研究[J].科技资讯,2022,20(06):78-80.

[3]黄彦宁,叶得明.西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甘肃环县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24(5):195-201.

[4]朱红兵.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24(27):90-92.

[5]邓飞.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4(5):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