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双碳”战略的风电场选址优化与碳减排效益评估研究

作者

刘春骁

上海电力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 在"双碳"战略驱动下,风电项目选址的科学性与碳减排效益评估的精准性成为能源转型的关键课题。本研究构建了融合地理信息系统的多目标选址优化模型,通过整合风能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约束和电网接入条件等关键参数,形成动态选址决策支持体系。针对碳减排效益评估存在的静态化缺陷,创新性地引入全生命周期动态追踪方法,建立涵盖建设期、运营期和退役期的三维评价框架。实证研究表明,该选址模型可有效提升风电场选址效率,同时动态评估体系能更精准反映项目全周期的碳减排贡献。研究成果为区域能源规划提供了兼顾经济性与生态效益的决策工具,其方法论创新对完善可再生能源项目环境效益评估标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路径。

关键词:双碳战略;风电场选址优化;碳减排效益评估;多目标优化模型;全生命周期评估;环境-经济协同效益

第一章 引言

全球气候治理背景下,中国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正深刻重塑能源体系发展格局。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我国能源结构转型面临传统化石能源依赖度高、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不足的双重挑战。在此背景下,风电凭借其技术成熟度高、资源分布广泛的特点,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撑力量。

第二章 风电场选址优化理论与方法体系

2.1 双碳目标下选址约束要素分析

在"双碳"战略框架下,风电场选址需突破传统单一资源导向模式,建立多维约束分析体系。首要约束要素是风能资源禀赋与地理特征的匹配度,需通过精细化风功率密度测算,识别具有持续稳定发电潜力的区域。例如湖南新邵岱山项目选址时,通过实地勘测确认年有效风速时长符合开发标准,同时结合地形起伏特征优化机组布局,确保风能利用效率最大化。

生态保护红线构成选址的刚性约束。实践中需建立生态敏感度分级评价模型,重点规避自然保护区、鸟类迁徙通道等关键生态节点。通过卫星遥感与地面监测相结合,量化评估施工期水土流失风险、运营期噪声污染范围及电磁辐射影响,形成生态承载力动态预警机制。这种评估方式能有效平衡清洁能源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双重需求。

电网接入条件直接影响项目经济可行性。选址过程中需同步评估区域电网负荷特性、输电走廊容量及调峰配套能力,优先选择靠近电力负荷中心且具备并网消纳潜力的区域。对于偏远资源富集区,需统筹考虑配套储能设施建设成本与输电线路改造投入,避免因电力外送瓶颈造成资源浪费。

土地利用协调性成为新型约束维度。需建立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共享平台,将基本农田保护区、矿产资源分布区等空间管制要素纳入选址决策模型。通过多情景模拟分析,筛选出土地权属清晰、开发成本可控且符合城乡发展规划的优选区域。这种综合评估方法可显著降低项目后期用地纠纷风险,提升选址方案的可实施性。

2.2 多目标优化模型构建与算法选择

在风电场选址决策中,需要同时考虑发电效率、生态影响和建设成本等多个相互制约的目标。本研究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建立包含发电效益最大化、环境影响最小化、开发成本最优化的三维决策模型。该模型通过数学方法将复杂的地理条件、生态约束转化为可量化的计算参数,为科学选址提供决策依据。

模型构建包含三个核心目标函数:第一,发电效益目标通过风功率密度、机组间距等参数计算年发电量;第二,生态影响目标采用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指数等指标评估项目对环境的扰动程度;第三,开发成本目标综合土地征用、设备运输和电网接入等费用形成经济性评价体系。四个主要约束条件包括:地理坡度不超过机组安装阈值、与生态保护红线保持安全距离、电网接入容量满足输出需求、土地利用类型符合地方规划要求。

算法参数设置直接影响优化效果,需通过敏感性分析确定合理参数组合。种群规模根据选址区域面积动态调整,确保解空间覆盖度;交叉概率与变异概率采用自适应机制,在迭代初期保持较高探索能力,后期侧重局部优化。为提升计算效率,算法集成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模块,实时调用地形三维建模、缓冲区分析等功能,实现约束条件的自动化校验。通过湖南某山地风电项目的验证,该模型能有效识别出传统单目标方法难以发现的优质候选区域,在保证年发电量的同时,使生态敏感区避让率显著提升。

第三章 碳减排效益动态评估模型研究

3.1 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框架

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框架将风电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划分为建设期、运营期和退役期三个阶段,形成完整的碳排放追踪链条。该框架突破传统评估方法仅关注发电环节的局限,通过系统化追踪各阶段能源消耗与物质流动,准确揭示风电项目的真实环境效益。

在建设期核算中,重点计算设备制造、运输安装和基础施工产生的碳排放。风电机组塔筒的钢材冶炼、叶片复合材料生产等上游工业过程,均需计入原材料开采与加工环节的隐含碳排放。运输环节通过载重里程换算,量化不同运输方式(公路/海运)的能源消耗差异。施工阶段则需统计混凝土浇筑、场地平整等工程活动的化石能源消耗量,形成完整的建设期碳清单。

为保障核算准确性,框架内置动态更新机制。通过接入设备运行数据库、电网调度系统和物料追溯平台,实时获取各阶段能源消耗与材料流转数据。建立参数自适应调整模型,当风机型号变更或回收技术升级时,自动更新对应环节的碳排放系数。该框架与清洁发展机制(CDM)认证要求深度兼容,其模块化设计便于扩展应用于海上风电、分散式风电等新型项目,为碳减排量核证提供标准化工具。

3.2 环境-经济协同效益评估指标体系

环境-经济协同效益评估指标体系通过整合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键参数,构建起多维度的评价框架。该体系包含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协同优化三个核心模块,每个模块下设具体评价指标,形成具有动态反馈能力的评估网络。

在环境效益维度,设置碳减排贡献度、生态扰动指数和资源循环率三类核心指标。碳减排贡献度通过对比传统火电的基准排放量,计算风电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净减排量。生态扰动指数综合评估施工期植被破坏面积、运营期噪声影响范围和退役期生态恢复周期等要素,采用遥感监测数据动态修正评估结果。资源循环率重点考察退役设备材料回收利用率,建立钢材、混凝土等主要建材的再生利用追踪机制。

该指标体系在湖南某山地风电项目中得到验证。通过对比传统评估方法,新体系准确识别出生态敏感区避让方案的经济可行性:虽然初期投资增加约12%,但全周期环境治理成本降低30%,叠加碳交易收益后项目净现值提升明显。这种量化分析为决策者提供了直观的比选依据,证明环境约束与经济效益具有协同优化空间。评估结果还显示,采用智能运维技术可使设备寿命延长带来的碳减排增益,远超技术改造投入成本,进一步验证了体系设计的科学性。

第四章 结论

本研究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创新,形成了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研究成果。首先构建的选址优化模型,综合考虑了风能资源、生态保护和电网条件等多重因素,能够自动生成多个可行方案供决策者选择。例如在湖南某山地项目中,该模型成功识别出既保证发电效率又避开生态敏感区的优质选址,相比传统方法节省了方案比选时间。其次开发的动态评估体系,覆盖了风电项目从建设到退役的全过程,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实际碳减排效果。通过对比发现,考虑设备回收阶段的资源再利用,可使项目整体环境效益提升显著。

参考文献

[1] 董信照.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风电与光伏碳排放对比研究[J].《电力大数据》,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2] 杨凡.“双碳”愿景下城市生活垃圾分类问题的量化数学研究[J].《林业世界》,2025年第1期16-29,共14页

[3] 韩毅.大型风电场实地测风数据精细化分析方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4年第26期11271-11282,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