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应急消防体系量质提升的思考
姚臣 余健宗
(龙游县消防救援大队),浙江衢州 邮编324000 (龙游县应急管理局),浙江衢州 邮编 324000
基层是应急消防管理“最后一公里”,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第一关口、应急处置第一现场,理清基层应急管理困境,健全基层应急消防管理体系,是基层社会现代化治理的题中之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系统提升应急消防管理高质量发展水平,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应急消防管理体系和能力。为扎实推进应急消防站和政府专职消防队建设,笔者进行了调研和思考:
一、应急消防体系建设运行中存在的短板问题
总体来看,基层应急消防治理体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在防事故、降火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员伤亡。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一是体制机制运行存有短板,日常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够顺畅,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乡镇街道因分工较细致,应急消防管理站“统”的工作职能未充分发挥,特别是统筹防汛、森林防火、应急救援等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二是联合监管执法能力较弱,目前基层应急消防站监管执法能力薄弱,安全生产委托执法自行办理率较低、执法业务水平不高,案源发现率较低。基层应急消防站在联合辖区行业监管力量、公安派出所、综合执法队等开展联合监督执法方面力度较小、融合度不高,通常是“单打独斗”。三是隐患排查整改水平不高,目前基层安全消防隐患排查整改业务不高,安全隐患排查能力较为薄弱,部分乡镇街道仍依托第三方机构力量对辖区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安全检查,自主开展检查能力不高。四是网格“吹哨”作用未发挥,特别是城区主街道社区多、人口集中,而其房屋老旧、电线乱杂、消防通道易堵塞等,风险隐患较多,但目前村社网格层面,依然面临隐患风险发现不了,检查不到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吹哨”作用。
二、成功经验借鉴
笔者通过调研个别县市区基层应消工作,了解到相关经验做法,比如嘉兴市秀洲区在机制运行上,按照“四组两队”模式明晰应消站内部职责分工,明晰应消站“统”的职责定位,发挥了基层应消“小安委办”“小防减救灾办”功能作用。宁波市在人员履职方面,坚持“每月必训、逢训必考、训必实战”,每月有针对性设置培训主题,实现全员“持证上岗、持证检查”。丽水市庆元县在队伍战斗力方面聚焦基层抢险救灾常备力量职责定位,统筹专职队、农办、水利站、以及村(社区)网格等各方力量,特别是在汛期发挥乡镇应消站防汛防台“一个口子”统筹协调功能,成功应对了区域性暴雨天气。
三、应消体系建设工作思路
(一)完善统筹体系,理顺运行机制体制。围绕基层应急消防治理体系建设目标,县乡以“一盘棋”思想同频共振,高效统筹推进。梳理日常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以“小安委办”“小防减救灾办”职责定位为载体,强化应急消防管理站统筹协调效能。依托“141”体系推动各相关力量扛起责任,发挥专业优势。建立月度工作责任清单制度,做到“一月一汇总、一月一闭环”,将8大行业领域和自然灾害类风险隐患巡查、宣教工作量化到岗、到人,提高工作饱和度,实现基层应急消防治理体系标准化、规范化运行。
(二)完善监管体系,高效赋能协同作战。强化乡镇基层监管执法,建立“包片联系+督导检查”机制,坚持安全生产执法人员下沉到一线、指导到一线,及时帮助基层应急消防站疏通、解决监管执法过程中的堵点难点问题,有效提升乡镇(街道)排查隐患开展执法的能力水平,提升案件办理的准确度、精准性。赋能联动执法,突破行政壁垒,打造基层应急消防站和行业监管力量的多方联动机制,推动多部门、多层级、跨地区联动监管执法,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前后衔接的工作格局,实现“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
(三)建强培训体系,提升风险治理能力。把基层应消队伍能力建设放在首位,定期组织站队能力提升集中培训工作,培训包括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科目。将基层网格员、企业安管员等列入站队年度培训计划,做细培训最小单元,将安全生产、逃生自救等宣传教育、应急逃生演练覆盖到居民群众,进一步提升基层和群众逃生自救“应知应会”能力。突出培训自选动作,建立乡镇街道“一地一品”培训计划,结合基层应消站队不同的能力提升需求,组织应消队伍岗位练兵比武竞赛,考察发现隐患解决隐患能力和基础业务能力以及协作能力,提升基层应急消防风险治理业务水平。
(四)夯实组织体系,发挥村社“吹哨”作用。村(社)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向下延伸一级,构建发挥村(社)网格员、物业、党员、志愿服务者、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哨点”“吹哨”作用。推动建立“应消警”联动机制,发挥公安派出所在隐患排查、违法打击、普法宣教中作用,确保风险隐患“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此外,探索将基层辖区外卖员、快递员等“移动哨点”纳入基层网格体系,扩大基层安全生产监管网格。配强村社防火、防灾、救援等应急装备,组建村社应急处突队伍,切实形成“村社主防、队伍施救、装配齐全”的村社应急消防全覆盖风险防范治理网络格局。